文甡:茶与佛学

与佛教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对茶业及文化的贡献,二是饮茶对佛教生活的作用,三是“茶禅一味”的融通与境界。第三方面,又是茶文化东渡日本的根本途径及源头。

文甡:茶与佛学

/

/

古语有:“天下名山僧占多”,“高山出好茶”之说。佛教僧侣与茶有一种自然的亲近。佛与茶最早的传说来于达摩。嵩山面壁困顿不堪的达摩,将眼皮撕下弃于地,长出绿叶植物,弟子取来煎服竟然可治困乏,这成了佛家最早的茶。这种传说反映了禅僧与茶的密切关系,使得历代佛教寺院里名茶辈出。 

文甡:茶与佛学

南宋象之《舆地纪胜》载:“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急隐池中,乃一石像,今蒙顶茶擅名,师之所植也。至今呼其石像为甘露大师。”这是僧侣最早的记录。蒙顶茶在南宋已广为种植。 

寺院僧侣种茶,历来便有宗教的效用。一是用于佛前供奉,二是僧侣广泛饮用和招待客人。日本僧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开成六年(841)大庄严寺开佛牙供养,“设无碍茶饮,十方僧俗尽来吃。……花灯、名香、茶、药食供养贤圣”。多宝寺老僧烹茶,“先供佛祖歆”。

文甡:茶与佛学

寺院用茶,自唐以来常由皇帝或官府赐给,也有信徒施舍。但由于寺院用茶量大,所以自种茶相当普遍,也培植了很多寺院当地名茶。如杭州佛寺名茶即有宝云茶、宝严垂云茶、白云茶等,皆以寺铭茶。苏轼有诗文:“白云峰下两枪新”,“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又说:“游诸佛寺,一日饮酽茶七盏”。盖南两山及外七邑诸名山,大抵皆产茶。此外如越州佛寺名茶、湖州彿寺名茶、建州彿寺名茶、岳州佛寺名茶、泉州佛寺名茶等不胜枚举。彿寺僧侣普茶种茶、礼茶、饮茶,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封演《封氏见闻记》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文甡:茶与佛学

/

/

唐代从谂(音审)禅师住持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见有僧来问禅,皆曰“吃茶去”,成为充满机锋的禅语,茶便成为禅宗僧徒参禅语道的持物。《五灯会元》记:“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景德传灯录》记:“盥嗽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吃茶了东西事。”这都是缘于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禅门公案。赵朴初题诗吟咏此典:“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音记),不如吃茶去。”

僧侣、士人与茶缘

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彿”,宋儒的“格物致知”与茶道的“静心明性”的內在精髓颇为相近,促进了僧人与士子的茶缘逸事。如朱熹的《茶坂》诗:“一啜夜窗寒,跏跌谢衾枕。”苏轼《东轩小室即事》诗:“煮茗破睡境,炷香玩诗编。闻无用心处,参此如参禅。”《龟山辩才诗》:“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內。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师了无碍。”黄庭坚《题落星寺》诗:“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识。峰房各自开户牖(音酉),处处煮茶藤一枝。”诗人写禅茶,僧人亦多为诗人,历史上僧、士、茶的的交流道不尽的因缘。

文甡:茶与佛学

文人具文常有僧人助彿会,宋代冯时行《请岩老茶榜》:点头咽唾,何必竖彿拈花;有舌随身,各人一椀。若色若香若味,直下承当。是贪是嗔是痴,立时清净。”这种具文彿会茶榜,内容都是有关饮茶、参禅、悟道,言语精妙,充满禅意机锋。

茶,品人生沉浮;禅,悟涅槃境界。茶是禅之缘,禅是茶之魂。浮生一瓯茶,拿起放下之际,体味人生真谛。

《禅苑清规》与丛林茶礼

唐百丈怀海(720-814)别创禅林,禅律分院,于唐顺宗至宪宗的十几年间(805-814),制立禅门共居规约《禅门规式》,亦称《百丈清规》。北宋崇宁二年(1103)宋赜(音则)禅师住真定府十方洪济禅時,由丛林蔓衍,随详尽规范而成《禅苑清规》,亦称《丛林清规》。

文甡:茶与佛学

《禅苑清规》中说:“丛林以茶汤为盛礼”。《禅苑清规》的茶礼,从受戒到出家,及上堂、念诵、小参,直至冬夏四季茶礼,诸节斋会,日常生活,直至迁化,无一不有。繁琐、细微、宏大、全面令人目不暇接,足见茶汤在丛林生活中的隆盛,成为后世丛林茶礼的规范与大全。

/

/

《茶禅一味》为禅门又一公案,源于夹山。夹山寺位于今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城东,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又名灵泉禅院。唐咸通十一年(870),朝廷派高僧善会来此开山建寺。其后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个朝代的皇帝先后下旨修葺,故有“三朝御修夹山寺”之盛名。

善会(805-881)定居夹山,聚僧二百余人,被后人称为“夹山和尚”。善会居夹山十余年,有“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夹山境”名偈,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圆悟克勤(1063-1135)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宋徽宗政和年间入住夹山灵泉禅寺,宋高宗曾召克勤入宫问法,赞其修为,赐号“圆悟”。克勤在夹山潜心研习,以禅理释茶理,终有彻悟,于1128年为弟子虎丘绍隆写下受法印证墨迹,成为后世茶道的重要禅物。

文甡:茶与佛学

克勤的墨迹后来传入日本大禅师一休宗纯(1394-1481)之手,一休大师又将此墨迹作为参禅的印证传给日本一代大茶师村田珠光(1422-1502),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茶禅一味”道理,日本茶道自此与禅宗正式形成法嗣关系。茶禅一味的理念后来成为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1552)继承发扬,他认为“禅师之墨迹为种种茶道之首。”圆悟克勤的墨迹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成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宝物。

茶文化东渡日本

茶自唐代起由日本僧侣最澄、空海第人传入日本,但日本茶道及相关文化,却是自南宋传入中国茶文化而演化而来。日本荣西禅师(1141-1215)于1168及1187年两度入宋习禅,得过天台山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禅师单传心印。1191年,荣西将中国宋代禅院末茶吃茶法及茶种带回日本,吃茶风气盛行。荣西还撰有《吃茶养生记》(1214),为日本第一部茶书,所以荣西禅师不仅被日本人遵为禅宗祖师,亦被奉为茶祖。

文甡:茶与佛学

根据学沈冬梅和廖宝秀的研究表明,荣西禅师两次入宋,主要在四明天台山万年寺和天童山景德寺度过,带回日本的不是建安团茶,而是江浙一带的草茶。宋代品饮草茶亦先以磨研碾成粉,再以点茶的方法饮用。此法乃为现今日本末茶的源流,应可确定。日本茶道具中的天目碗,即是宋代建盏,因日本僧人是先在天目山一带的佛寺中接触到,然后陆续带回日本,就称之为天目碗。日本所用茶器、茶具,亦皆源于中国,宋代及明代的茶器实物,在日本仍多有保存及应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文甡:茶与佛学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692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11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20年5月12日 上午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