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诗曰:“流尘开坐上,清供满斋中”。一室之中,目对清供,则令人顿生沁爽,而无尘氛之俗。清供,是文人对生活之美的虔诚与顺从。人们最喜在冬日之时,以清雅之物供养于室中,如水仙、腊梅、香橼、佛手诸般,虽于身为长物,于世为草木,却能令室中生雅,这一切都与世俗的评判价值无关。文人清供之物,如一味良药,治愈心目之氛俗。
清供最早源自礼佛的花供,后来在文人的参与下,自唐宋兴起,至明清大盛,成为一种清玩。案头清供重在“清”字,讲究的是一种格调,突出的是一份雅致,它是文人心性的体现。三两疏枝,中置奇石草色,佐以数枚果子,令人心生清欢。先人所谓“唯清静者,物不能欺”,佛手以其澄明之色、清冽之香、拈花之型,它入室登堂,成为案头清赏、几上清供、席间清友,怎不叫人神骨俱清。
/
案
头
清
赏
/
先人有谓:“惟香橼清芬袭人,能为案头数月清供”。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之风日盛,成一时之风雅。佛手暗香隐约,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大盘中,散落在条案之上,雅致倍增。明人高濂于《遵生八笺》中即谓:“香橼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
/
几
上
清
香
/
室中熙暖,清物倍喜。文人于几上摆设腊梅、水仙等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这个习惯在北京已延续多年。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中提及佛手放置时说:“或是在上房一个显眼的地方摆一个高几,放在几面上……讲究用一个大瓷盘子,用十来个佛手一层层垒起来码放在盘子里,一个礼拜左右撤换一回。一般来讲都是整撤整换,没有零揪的。”几上生香,何其清也。
/
席
间
清
友
/
佛手除了可以置于案头,可单独摆放香几上,还可以置于茶席之间,三两闻果,倾吐嘉意,幽幽冉冉。《本草纲目》称其“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长物志》说它“香气馥烈”,茶席间有清香为友,声色俱清,远离俗态之病。无数的文人墨客,以佛手入画、吟咏、清供,在不自觉之中,成全对清雅的追求。
世人说,声色不清,是人之大病。心存浊滤,则生纷扰;心存清趣,则生雅致。人生于世,就是一个对美不断顺从的过程,于外体现在居室布陈、案头营造;于内则体现为追寻清雅,摒弃尘氛。生命之所以为美,皆源于心底那抹闪亮之光,至清至明。此正如荀子所谓:“中心定,则外物清。”寒来无花之时,愿君以佛手之药香,暖添几许清雅,令心性也不致归入病途。
| 图/文:文人空间 梁诏贮 |
| 空间:紫东草堂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文人空间 ):清供,是愈俗的良药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