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艺术品市场关注的宋代苏轼《木石图》手卷水墨纸本,果然不负众望,在近日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会“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专场以4.1亿港币落槌。但是,围绕这幅书画手卷的真伪之辨,却似乎才刚刚开始。
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会预展现场
苏东坡虽然书画兼擅(诗人曾经自诩“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但是传世可考的画作几乎没有,缺乏“标准器”,这也使得这幅《木石图》手卷难免遭遇非议。其实,按照苏东坡同时代的诗友记载,苏东坡确实能画,尤其擅长枯木怪石题材。不过,当时他作画似乎更多的是壁画,所以传世几乎无存。
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会现场
如苏东坡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二》诗中,就提到了在诗人郭祥正(也有石癖)家的粉壁上作竹石图,所谓“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类似的画作当有不少,如苏东坡的好友诗人黄庭坚有《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写苏东坡在酺池寺粉壁作“小山枯木”图,诗中有“海内文章非画师,能回笔力作枯枝”之句。
黄庭坚书迹《致景道十七使君诗》
苏东坡《归安丘园帖》
苏东坡的画跋《书画壁易石》,是诗人提及灵璧石仅有不多的文字,也是讲他在粉壁上作画的故事:“灵壁出石,然多一面。刘氏园中砌台下,有一株独巉然,及覆可观,作麋鹿宛颈状。东坡居士欲得之,乃画临华阁壁,作丑石风竹。主人喜,乃以遗予。居士载归阳羡。元丰八年四月六日。”其中提到,灵璧石大多一面可观,诗人在灵璧刘氏园中看到一方灵璧石,几面可观,而且像麋鹿回首的样子,颇为生动。诗人动了心,就在园中临华阁粉壁上作丑石风竹图,主人果然非常满意,将这块石头送给诗人作酬礼,诗人高兴地将它带回了宜兴。而且有确切的时间——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四月六日。这也是灵璧石收藏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
宿州博物馆展示的出土宋代灵璧石(王占东摄)
上述几例,足以说明苏东坡能画,而且擅长画大幅壁画(似乎多是在酒酣之时所作),这与他作为豪放派诗人的身份也是相符的。曾经看到清初诗人画家王士禄(为王士祯之兄)作有《为开来使君题署壁上画石二首》诗,其二云:“大苏磊落人,创作怪石供。何如笔墨间,林壑欲飞动。”也是触景生情,想到了当年苏东坡创作壁画之举。
宋代李公麟(传)《西园雅集图》中的苏东坡、王诜等人形象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如上述的壁画,主要题材都是文人喜好的竹子、怪石和枯木之类,其画工不同于一般院体画,多以写意为之。如米芾当年在黄州拜见贬官的苏东坡时,曾经也得到过一幅画石,当时,在酒酣之余,苏东坡让米芾将观音纸贴于墙上,“即起作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来,此画作被驸马都尉画家王诜借观后不还,也是一段艺林轶事。也正是因为这位贵公子有此“恶习”,所以,当他向苏东坡借观“仇池石”时,诗人巧与周旋,文思泉涌,写有多首诗作,闹出了很大的动静,最终保的美石无恙。
苏轼《木石图》手卷画心部分
米芾在《画史》曾经提到:“子瞻(指苏东坡)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由此观之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木石图》手卷,应该还是能够对得上号的。苏东坡的画作——尤其是画竹——多少受到画家文同的影响。文同和苏轼应该是表兄弟关系,文同画竹声望卓著,多少也与苏东坡的推崇密不可分。
苏东坡《木石图》画石部分(陈利摄)
不但如此,苏东坡著名的“丑石观”,也与文同的画有关。苏东坡在元祐七年文同去世后十四年,在友人吕陶家中看到画家的遗墨,十分感慨,写有《文与可画赞》一文,其中提到:“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诗人首次将竹、木、石相提并论,视为“三益之友”。所谓“石丑而文”,丑当是指一种反形式美,这里意思指石头(指园林置石)越是丑怪,便越有文气。
北宋文同《墨竹图轴》(台北故宫藏)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则收录了他所见到的苏东坡题跋文同画的《文与可梅竹石赞》一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将梅、竹、石视为“三益之友”,与上述《文与可画赞》稍有差异。但不管如何,“石丑而文”是一致的。晚清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从钞》(卷十)中,就引而用之:“今人但知松、竹、梅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为三友也。”
近代吴昌硕《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一般都指松竹梅,改作为梅竹石,这是苏东坡的创意,也说明他爱石至深。不过,大概是由于《文与可梅竹石赞》未收录于苏东坡文集之中,此说影响不大。
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古代墨竹名迹展”近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
过去,很多人将“石文而丑”作为苏东坡的赏石观,这是源自清代郑板桥《题画·石》:“米元章论石,曰瘦、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其实,这是郑板桥的笔误(也可能是因为丑与秀、寿两字押韵的关系,故有此误读)。“石文而丑”与“石丑而文”,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语境完全不同,前者的“文”通常被解释为“纹”,意即石头的纹理皱褶看上去很丑的样子。可见,后者的意味更为精深一些。
安徽滁州醉翁亭景区中的“菱溪石”,为欧阳修所发掘
以丑品石,应该说最早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描绘自己园中的两方太湖石峰的诗中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双石》)云云。但是,苏东坡提出的“石丑而文”,将(园林)赏石审美正式定格为丑石,而且视其为文雅之物,也是首开其端。这也可以从诗人画笔下经常出现的丑石得到验证。
值得指出的是,所谓米芾的瘦皱漏透“相石法”,至少是元人所附会,宋代并无此类记载。由此,苏东坡的“石丑而文”好比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也是对于古典赏石审美之最早归纳总结,比起瘦皱透漏之说更具有概括性和开放性。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