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吃200万成交的瓜,而忽视了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香港春拍。4月7日,在中国嘉德(香港)2024年春拍古典家具部推出《琳琅——亚洲重要私人珍藏金石艺术》专场上,丁文父泥留斋十七件藏石拍出了611.04万港币的成交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七件拍品基本都是在评估价范围内成交的,看来现阶段赏石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值还是比较稳固的。其中,有两件藏石成交价过百万,明早期的汉白玉「福山石」拍出了240万港币的高价。
明早期·汉白玉“福山石”,150×78×40cm,成交价240万港币
这是一件造形和雕饰均极为罕见的汉白玉山子。造形端庄,颇有唐代山形石的造形风格。通体浮雕圆浑状「佛手」。「佛」与「福」谐音,寓意「福山」,因此该石应称为「福山」石。圆浑状雕饰多见于御苑赏石之底座,例如紫禁城宁寿宫内景福宫西侧灵璧石台座(《御苑赏石》之宁十二)和建福宫花园碧琳馆八方门内须弥山形座(配图2)(参见晋宏逵「故宫建福宫花园的赏石台座」,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
明·刻《般若心經》大孔洞灵璧石,31×69×28cm,成交价102万港币
《般若心经》楷书刻写,字体秀雅,笔画规矩,颇为安静,为佛弟子竹禅读经写经真实心境之写照。字迹经多年风化和抚摸而显得苍劲朴拙。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而此石恰有一大大的孔洞,可谓形寓兼具。灵璧石具有大孔洞,击之声音锵然,殊为难得。
明·灵璧石立峰,40×25×12cm,成交价16.2万港币
立峰青润秀美,中有竖长勾连的孔洞,以及横亘的石脉。整体上大下小,有冲霄腾云之势。
明·灵璧石立峰,60×27×15cm,成交价8.4万港币
此石岩脉缕缕,土沁苍润,孔洞高悬,击之声音锵然。刻隶书款识:「石间萝月」。盖出自元代倪瓒《田舍二首》之一的「洒埽石间萝月,吟哦琴里松涛」之句。
清·透雕菊花石,16×12×3cm,成交价12万港币
菊花石并非菊花化石,因石体中方解石或红柱石形成的结晶体酷似菊花而称为菊花石。此石透雕以突出菊花并线刻枝叶。石铭「人缘石而雅,石缘菊而珍」,落款「菊如」。「而」字写法特殊,颇得宋代《汉简》之风,为明人篆刻常用。此石为山东莱州咸丰进士张士保家旧藏。
明「卷云」太湖石供石摆件,50×32×27cm,成交价19.2万港币
此石造形为太湖石所特有的卷云头状,大小孔洞疏密有致,势、韵并美。石表虽为黄褐色包浆覆盖,仍可见其下细润、洁白之石质。
明·英石山子,32×32×18cm,成交价14.4万港币
此石奇形怪状,脱离具象而彰显逸品之格。石内大小孔洞自然,石表多弹子窝以及白色岩脉,包浆丰厚。有咸丰年题记:就正复何限独石也耶,古署石司命寄慨深矣。咸丰纪元相展观偶记。
明·灵璧石横峰,11×27×7cm,成交价19.2万港币
明·灵璧石横峰,13×18×7cm,成交价7.8万港币
此石黄褐色岩斑星星点点,石表温柔敦厚,石形坡滩有致。
元·姚世錧题铭·红色太湖石山子,47×60×22cm,成交价54万港币
此石造形极为怪谲,表面涡、洞独特,为湖石被冲蚀的痕迹。包浆特别浓厚,石皮呈为褐红色,由造形和包浆推断该石为元代遗存。一侧较平坦处刻乾隆年题记:「极古雅,铭亦超拔流俗,展玩不能释手,盖精神所聚,辄皆成宝石,乡侯顿开生面矣。乾隆四年九月朔日吴兴姚世錧观因题」。
明·奇石山子,56×34×13cm,19.2万港币
此石孔洞经人为修治,造形若仙人掌,也为人工修治而成,形状为明代绘画中所常见,颜色青灰,质地滑润。表面凹凸,褶皱、沟回和石芽婉转曲折。
清·宋占魁旧藏「侍武」石山子,26×18×10cm,成交价12万港币
此石为山东莱州光绪年武状元宋占魁家旧藏,石为矩形,刻隶书「侍武」,右上方有孔洞,石背经过修治。
明·灵璧石横峰,16×32×14cm,成交价2.4万港币
此石造形顿挫波折,石表枯涩苍劲,颇有古拙之气息。方章款识:「周闲珍玩」。
明·长方形石座大孔洞灵璧石,42×60×18cm,成交价24万港币
此石孔洞似天然而成,石皮润泽如玉,下承青白石案形底座,并有随形口沿承接赏石底足,殊为难得。此种案形石座作法并不多见,御苑赏石中仅有紫禁城宁寿宫花园山形座灵璧石(《御苑赏石》之宁十二)和建福宫花园外散失的案形石座两例,但均无随形承口。所见唯一有随形承口的石座为江苏苏州西山乾隆年造院落内赏石。
元·黑色太湖石横峰,51×57×28cm,成交价57.6万港币
此石造形极为怪谲,包浆特别浓厚,石皮呈为黝黑色,由此推断该石为元代遗存。
灵璧石横峰,20×18×15cm,成交价1.44万港币
此石起伏有致,皮色青灰,表面石皴丰富,质感坚润。左峰中有自然之形的孔洞,右侧一道沟壑将山子一分为二,富视觉变化之美。下承木座。
灵璧石横峰,17×32×11cm,成交价1.2万港币
此石嶙峋,涡孔窍穴。石表沟回坳坎,嵌空玲珑,有核桃皴,局部油润,盖常年摩挲所致。至底坚润细腻,大小孔穴,增添玲珑之美。
二十多年来,丁文父通过《御苑赏石》、《中国古代赏石》的写作和出版,希望借以改进古代赏石的研究状况,2019年更是做出了“千年一刀”的惊世之举。事事非非现已淡去,笔者之前与老丁有过不少交流,是个有意思的人。
疫情期间,老丁再次思考中国赏石的问题,注意到从远古雕塑直到宋元以来的赏石艺术之间存在着一条内在的联系。以这一联系为基础,遂提笔写就《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