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赏石底蕴深

由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云间粮仓投资主办、上海市观赏石协会承办的“云根落云间|2021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5月15日在上海松江云间粮仓艺术谷盛大启幕,将持续至23日。这既是沪上石界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集结”,也是各地赏石界的一次寻根之旅。因为元明时期的松江,汇集了传统赏石的重要关节点。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2021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汇石融通展区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2021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灵璧雅集展区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2021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岭南春英石展区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2021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赏石论坛场景

说到明代乃至古代赏石文化,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松江林有麟付梓的《素园石谱》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这部传世最早的画石谱,对于它的价值发掘可能还远远不够。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书影

众所周知,《素园石谱》中的不少古代名石并非原貌摹写,而是画家的一种想象,包括苏东坡的“雪浪石”,被描绘成了具有瘦皱漏透特征的造型石——其实是一方图纹卵石,这可能也是画家的故意为之,似乎是表明作者心目之中传统赏石的经典样式,以及赏石“入画”“入谱”的要求和标准。可以这样说,这是传统赏石极为重要的标准绘本和样本,也是传统赏石精品鉴赏的启蒙读本,引领了后世画石乃至选石的标准。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素园石谱》“雪浪石”

不久前读到建筑学与设计学专家方海《太湖石与正面体:园林中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这是以世界视角反思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书名中的太湖石与正面体,分别象征中西文化。作者援引了美国现代设计大师与教育家科拜斯教授的代表作,1950年为哈佛大学Fogg艺术博物馆的《A Comparative Exhibition of the Visual Idiom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东西方文明视觉成语对比展)展览设计的海报。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东西方文明视觉成语对比展”海报

这幅海报,以柏拉图的规整多面体图案代表西方文明,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太湖石图案代表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前者强调严格的几何明晰性和科学思维,后者则展示模糊的自然图形的随意性和浪漫思维,两者之间唯一的相似处就是线条的持续与连贯,象征着两种文明以不同方式连贯发展,但各自发展过程与性质却大不相同。

这幅太湖石图像,没有说明源自何处。我的第一感觉,是出自《素园石谱》。果然,在《素园石谱》卷之二“太湖石”中的“重峦积雪”和“烟江叠嶂”图绘中,找到了这张图像的出处。不过很奇怪,这位设计大师将原来横图改作竖图,截图后两方太湖石各取其部分,成为两个不相关的残片,一般人不明觉厉,以为别有深意。或许,设计大师想表达的可能就是,太湖石的线条充满随意,似连若断,无法度量,与柏拉图的规整多面体图案大相异趣。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素园石谱》“重峦积雪”和“烟江叠嶂”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东西方文明视觉成语对比展”海报中的太湖石

方海认为,西方的哲学、科学与艺术大师,都以严格的几何学研究为主体修养,从而使西方园林的发展以几何规范布局为主流,并从中发展出博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由此引导一种探索精确的科学模式的理性精神。确实,仔细观察,西方赏石赏玩主体的矿物晶体,其实也是体现出一种几何数学的范式。

不过,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家和文人阶层却沉溺于园林奇石的‘瘦皱漏透’畸形美学而不能自拔,全面陷入并满足于玩好之物的表面纹理及装饰模式,基本丧失对园林中所富含的博物学及相关科学原理的探索之心。”“中国园林的太湖石则充满随意,无法度量,更不能按比例复制,它们在大自然中随机形成,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却主要鼓励一种浪漫而不求甚解的非理性精神,从而使痴迷于太湖石的皇族士大夫们迷恋于大自然生成物的表面装饰的魅惑,却没有人深究这些太湖石的形态是如何生成的……”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扬州何园太湖石立峰

也就是说,作者对于传统赏石(太湖石)的鉴赏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是一种畸形美学。这显然是一种“西方中心论”在作怪。而且他无法解释,为何如今“文人石”在西方的最高艺术殿堂(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中享有一席之地。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的“文人石”

其实,以太湖石为代表的传统赏石,对于西方艺术的影响并不是若有若无。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独具特点的雕塑语言“摩尔之孔”,到美国已故雕塑家、“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中国“文人石”收藏的英文研究专著《Worlds  Within  Worlds》(《世界中的世界》),传统赏石的透漏之美,给了西方艺术家以新的创作灵感。与现代抽象雕塑多以几何造型为主不同,奇石多属于一种自由抽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过,传统赏石的“瘦皱漏透”,包含有程式化的提炼,可称之为古典抽象。这完全是东方(中国)式的审美,带有一种哲理之思。

大体来说,《素园石谱》选择的传统赏石样式,主要还是两大类,一类是云头雨脚类型的竖峰,一类是横岫叠嶂的砚山,其中画家似乎更喜好砚山类,包括他祖上传下来的两方赏石均为砚山,这在明代其他画家笔下也屡有所见。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素园石谱》“玉恩堂研山”

前不久我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观摩“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特展,其中一幅明代关思、张宏等十九位画家所作《袖里奇峰》长卷,描摹了收藏家徐君平所藏的一些奇峰怪石,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砚山类造型。这也是明代比较流行的赏石样式。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袖里奇峰》张宏绘砚山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关思、张宏等《袖里奇峰》展览现场

《素园石谱》有一幅“苍雪堂研山”图绘,紧排在“海岳庵研山”之后,文字说明都与米芾的玩石事迹有关,不明真相者都以为这也是米芾的遗石。其实,米芾并无“苍雪堂”,这方“苍雪堂研山”应该是明代松江画家孙克弘的故物,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廿日,孙克弘绘有《苍雪庵研山》图,描绘了其收藏的一方英石研山(“苍雪庵”是他的斋号),与“苍雪堂研山”无论造型还是肌理都十分相似。画家在题跋中还写明,这是一方经过切割加工的奇石:“英石一友所惠,遗置庭中三十载。暇时静观,傍乍横立峰头三五处,因就料取裁其巧截去过半,倒横于几上,为一研山。更有白纹三四处,贯于山腰,取形色为“万壑飞云”,亦一小江山也。庚子仲秋廿日,雨困漫书。雪居士克弘记。”研山图左下侧墨书“苍雪庵研山”,右上侧朱书“万壑飞云”。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素园石谱》“苍雪堂研山”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孙克弘《苍雪庵研山》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孙克弘《苍雪庵研山》题跋

这方英石,是孙克弘三十八岁时友人所赠的,置于庭园之中。三十年后,画家偶然发现其旁侧横立三五处峰峦,忽发奇想,将其切断,卧于几案之上,俨然为一座研山也,其中数道白脉如同云壑之象,乃取名为“万壑飞云”。设想一下,如果画家没有对赏石的深研和感悟,断然不会有此创意的。这也是古代切底石最真实的一则纪录和范本,具有重要的佐证价值和标本意义。

孙克弘(1533—1611),号雪居。嘉靖礼部尚书孙承恩子,官至汉阳知府。39岁便免官归里,余生在治园、收藏、作画中度过。书画兼擅,爱石成癖,是松江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传世有不少奇石图。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到,孙克弘曾经摹写过宋徽宗积墨法写的奇石图六幅,“汉阳先生(指孙克弘)嗜石不减米颠,生平画石甚多,独此卷悉摹宣和所藏。”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孙克弘《文窗清供》图卷(局部)

孙克弘大林有麟45岁,与林父景旸友善,是林有麟的父辈,两人颇有交谊,林有麟绘《素园石谱》,应该是受到孙克弘的影响,有的图绘明显是摹自孙克弘的笔下,包括上述的“苍雪堂研山”。据《素园石谱》(卷之四)“梦石”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林有麟曾经与孙克弘一起赏石品画,这恰好是孙克弘作《苍雪庵研山》的前一年。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素园石谱》“梦石”

不过,不知道为何十多年后,林有麟在编绘《素园石谱》时,将“苍雪庵研山”改作了“苍雪堂研山”。庵与堂一字之易,或许是手民误植,但似乎这种可能性不大。古代庵堂也有合称,大抵是指和尚或居士修行的地方。孙克弘好画佛像,有幅《销闲清课图》,共绘二十景,一景一题,其中有“礼佛”之画面。或许画家也是位居士。

孙克弘尚有遗石“美人峰”存世,这是1975年在其松江老宅孙家园遗址所获的一方太湖石巨峰,高4.2米,中部刻有数行行书,因岁月漫漶已无法细辨,但“汉阳太守章”(孙克弘曾任汉阳太守)印款尚清晰可辨,后迁置方塔园兰瑞堂前。此石背部以及左右轮廓多有修治痕迹,奇的是下方有一处孔穴,修治不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并未前后打通,露出了明显的斧凿痕迹,十分醒目。这也是古代园林置石之中罕见的一例。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松江方塔园明代“美人峰”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美人峰”题刻

【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明代“美人峰”修治痕迹明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云间赏石底蕴深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71846.html

(0)
上一篇 2021年5月20日 下午3:02
下一篇 2021年5月29日 上午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