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一点可以表述为:“奇石不像陶瓷、书、画,同一个人有数十百千的作品。奇石是老天爷造的,只此一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
潜台词是,既然物以稀为贵,那么“唯一”的就更珍贵了。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我讲这个,是因为我也碰过钉子。以前我向上海的主流收藏界引荐赏石艺术,也把唯一性当作招牌。但有些藏家就说了:“唯一又没什么好稀奇的。奇石不是机器大生产,当然每个都长得不同。世界上还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呢。”
后来我一想,是表述得不到位。很多时候我们说“唯一”,要表达的概念其实是“稀缺”。
离开了稀缺的“唯一”,一钱不值!
那么什么样的奇石才稀缺?如何发现稀缺?如何正确定义观赏石的稀缺价值?这些都是和稀缺有关的话题。
但是在开始讨论前,我们还需要强调一下:稀缺和个人审美不是一个东西。如果只是个人玩,那你怎么玩都没问题!而这里讲的是观赏石藏品跟主流收藏界对接时的注意点。
稀缺有两个指标:一是数量少,难找到;二是受欢迎,有市场需求。又稀少又紧缺,才能叫稀缺。
稀缺,一定是在同石种中比较产生。
观赏石有稀缺性,但对于稀缺性的认识也是一步步深入的。最早没见过,容易把奇特当成稀缺。见到多了,知道其实很平常,见怪不怪。
讲个故事:吕梁石有洞是很常见。但吕梁石刚出来的那时候,对外都介绍说是新发现的灵璧石。
灵璧石却很难出现这样奇巧的洞窟景,所以当时人人惊艳!但是看得多了就知道,吕梁石稀缺的不是洞,是另一种要素,譬如巩杰的名石《较量》,人物造型,像两个人相扑一样,鲜活、有气势!而且天然有包浆。
这些才是吕梁石的稀缺。
所以,奇特不一定是稀缺。石头的稀缺性,一定是在同石种中大量比较产生,而且是这个石种身上最要命的一个因素。
再讲个故事: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沙漠漆的时候,是以山石的标准来选,认为造型好是最要紧的。当时如果你给我两块沙漠漆,一个变化好,一个皮壳好,我肯定会拿前一块。
一段时间后才认识到,对于沙漠漆这个石种来说,好皮子的形成难度远大于造型变化。
一块沙漠漆是不是有稀缺价值?皮才是决定性的、最要命的因素。
这种稀缺怎么评判?肯定不是由个人说了算的。
在操作上讲,我认为主流的“形质色纹韵”就是个比较好的方法论。我们从这五个方向来考察一块石头,会比其他的方法更全面,不容易遗漏,得出的评价也更客观一些。
但是要注意的:形、质、色、纹、韵不像工业产品零件的标准,不能拆开来再组装到一起。只有结合得好的,才构成稀缺。
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收藏行业确实是需要钱才能买到好东西,但无论你是什么财力,都有往上走的可能。就是靠你的眼光,靠你发现稀缺的能力。
在别人都没发现价值的地方,你提前注意到了,这就是你成功的机会。如何发现稀缺,可以说是收藏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一是要多看好东西。
很多人看不准石头,其实是因为没见过特别好的东西,所以辨别力也就不太好。
要看一个好石头,抓一个在脑海中,慢慢就构建起了一个自己资料库。看了还要勤想,动脑筋,举一反三。碰到新石头,一对应,就知道该摆在哪个位置。
但如果你平常看的石头本身就不好,那这个资料库就是失真的,对石头的判断当然有偏差。
二是要对形质色纹韵有综合了解。
譬如同样是戈壁石:沙漠漆重色,风凌石重形,同样的标准在各石种间权重不同。当然前提是:脑中的坐标,必须是由各石种的精品构成的,是在用好的东西来做比较。
各石种可以触类旁通,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抓住机遇。
三是要看这个石种作伪有没有方法。
举例子就是幽兰石,很符合传统的韵味。懂画的、玩盆景的人一看,个个都激动。但是幽兰石容易整容。有时尽管天生不完美,切了底,只保留最好的一部分形,再稍加修治,就能好得跟天然的一样,很难辨别。
这种地方就容易为人诟病、质疑,所以选择时也要谨慎。
四是认识不要死脑筋。
记住:一直在做自我否定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泼墨心情-三江碧玉卵石
任何独到的鉴赏能力,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练成。敢于买,勇于探索,眼力就在这样的压力中逐渐提高。
实践出真知,我对奇石研究最大的体会就是:尊重奇石内在的不同特征,始终要从形、质、色、纹、韵等方面去思考每种石头的稀缺要素,不懂,就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对知识要有一种敬畏。
知识是指你了解了这门艺术的诸多内容;而智慧则是你运用各种知识的本领。
在赏石作品的创作、鉴赏过程中靠的则是你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智慧能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离开稀缺的“唯一”,奇石一钱不值!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