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去上海《珍砂阁》小坐。主人袁雷祺正在为两位倩倩女士介绍他的扇骨与扇面。
洗耳,主人曰:扇骨用料,以竹木为多,有水磨竹、湘妃竹、梅鹿竹、棕竹、罗汉竹、方竹。木有紫檀、红木、黄扬、象牙、玳瑁等。
扇面绘画,有花卉禽鸟、落笔工稳清逸,颇具生趣。有山水境界、笔墨含蓄凝练,富有诗意。
扇面书法,笔势圆浑沉稳、纵横奔放,神清气闲。有师古融通、风格秀逸,直逼六朝碑书。
我不敢发言,因为我不懂,不懂最好的方法是不言,但心里可以想,我想这扇子的发明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起这扇面上有了绘画、书法和石头。
我不是学历史的,尽管中学担任过历史课代表,但那只是背背陈胜和吴广。现在,我可以有目的地查些资料,以上海赏石历史学者,俞莹先生为榜样高仿他的风格写篇《扇与石之小考》,真有点不自量力了。
一、中国扇之发展略史
扇面上绘画与写字,是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中的特殊形式,把扇子与观赏结合起来,使扇子成为了艺术品。发展到明清时期,尤其是出于著名书画名家的扇面,被人视为精美艺术品,往往舍不得使用而加以珍藏,随之出现了许多不装扇骨而纯粹供观赏的书画扇面。由于展舒自如、小巧玲珑,便于把玩,很快受到上至官宦士绅,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成为普及极广的一种书画艺术形式。
但扇子从实用品向艺术品的转化,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关于扇子的最早记载,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萐”字,并注云:“萐蒲,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其用途是生风取凉,材料是用蒲草一类的植物。
虽然,明代王三聘《古今事源考》中,将扇的起源推得更早,谓“黄帝作五明扇”。但这些文献记载无实物印证、可靠程度应有质疑,难以确定。
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实物,是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第一号楚国墓中出土了一把编竹扇,这是发现的最古的一把扇子实物。扇柄长35厘米,为扇身的1.5倍。其形制应是取凉的手摇扇。到了汉代,扇子的应用更广泛,从拂暑扩展到障风、遮阳、拂尘和仪仗等装饰,衍生出多种形制。
从实物出土考古上考察最为有据,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两把竹扇,一把短柄长52厘米,应属手摇扇类,一把长柄长176厘米,几等人高,显然不是手摇扇,很可能的障风或遮阳之用。晋崔豹《古今注》里提到“障扇,长扇也”,这把长柄出土竹扇应为障扇之前身。
南北朝(303–589年)时代,长柄大扇颇为流行,扇身以圆形、椭圆形为主也有方形等样式,障扇已从障风遮阳的日用功能演变成官员的仗义器具,扇身也开始使用乌毛、罗、绢等材料。南北朝至隋唐的障扇之实物至今未发现存在,只是在图像中显现,如洛阳龙门石窑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浮雕石刻《礼佛图》中,帝王和王后身后侍者就手持圆形和椭圆柱形的障扇。
到了隋唐时代使用仪仗扇更为普遍。唐时甚至制定了仪仗扇的使用规格,见《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
扇面绢画的产生较晚,大约在西汉成帝时才使用,成帝时嫔妃婕妤的一首诗《怨歌行》,诗云:“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圑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筴笥中,恩情中道绝。”
诗中“纨素”,是一种细洁的绢,扇形圆如满月,所以称为“纨扇”,又称“团扇”又因宫廷惯用,亦称“宫扇”,深受宫廷贵妇和士大夫文人喜爱。在明代折扇流行之前,纨扇是最为流行的形式,后来又变化出椭圆形、方形、长方形、腰形、六角形等。
目前最古老的纨扇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长柄圆参纨扇,应属障扇性质。唐人诗词中也屡有歌咏团扇之句。唐王建《调笑令》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写到此突然想在上海《紫砂阁》袁雷祺处那俩位美女执扇遮面的媚态。
折扇并非中国人发明,到了明初折(摺)扇开始流行,是一种外来的日用品。北宋郭若虚在1074年成书的《图画见闻志》中“高丽国”条里记载:“彼(指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这一记载首次提到折扇由高丽国传入,而起源在倭国(即日本)。日本至今保存着十二世纪平安时代的折扇,有数十把之多。已在扇面上绘制了人物和佛经等插图。(详见庄申《扇子与中国文化》第四章)
折扇在十一世纪下半叶己传入中国,一直到十五世纪初的三百多年里,并未广泛传播,只有少数文人和富家女子使用。1978年江苏武进南宋墓葬中,出土一件鎗金花卉人物漆奁,盖面有仕女图,其中一女子手持腰形纨扇,另一女子拿着一把打开的折扇并绘有花卉。这是南宋中期的折扇使用的图像记录,(见陈晶《记江苏武进新出土的南宋珍贵漆器》.《文物》1979年第三期)。
折扇上书画创作始于宋,有元郑元祐《题赵千里聚扇上写山伯雨韵》诗为证。
扇面书法最著名的记载见于《晋书.王义之传》:王羲之在绍兴蕺山见一老妇人在售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义之取了几把,在扇上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认为弄污了扇面,有点不高兴。义之对老妇人说:“你就说是王右军写的,可卖100钱。”后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晋书》成书于唐贞观年间,应有相当的可信性。
十五世纪的明永乐朝,折扇开始广为流播,从上至宫廷、官史、文人普及到了民间百姓,明成祖朱棣对推广折扇有不没之功,见明刘廷玑《在园杂记》。
目前所知传世折扇最早的是宣德二年(1427)宣宗朱瞻基所画的《松下读书图》(故宫博物院藏)其形制特大,宽152厘米,高59.5厘米。
明中期后,折扇已形成苏州和四川两大生产中心,吴地生产的泥金、洒金和金笺最受文人欢迎。中国的折扇,后大量返传到日本,遂被日本人称作“唐扇”。说明外来折扇的形制已完全汉化了。
二、中国扇面画与石
由于本人喜欢藏石,尽管仅几方而已,但还是很想窥探一下书画名家在扇面上画有石头的精彩。
中国扇面与书画结合,由于,被视为精美艺术品,往往舍不得使用加以珍藏,随之出现了许多不装扇骨而纯粹供观赏的书画扇面。其中不少画面与石有关。
让我们欣赏一些名家扇面画与石之作品:
1、蓝瑛《纨扇仕女图》(1586–约1666年),画界历史上浙派的殿军级人物。此图二位仕女郊外休闲,图中巨石红树、野芳竞发,山石的画法多种皴法浑染。描绘精细、设色妍美。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