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赏石美学。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赏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几千年来,赏石文化代代相传、步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根基,就是传统美学的引领。而今,我国实施重大国策,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这让当代赏石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原创基因,并成为其今后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寿星 | 沙漠漆

中国传统美学及其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即我们所说的广义的“美”。美是什么?美在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马到成功 | 蛋白石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任何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王羲之别称王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这些“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美不自美”,美在于欣赏者的体验,而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意象世界也是一个“真实”世界。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坚韧 | 英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屈原为代表的离骚文艺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特别是历代审美和艺术实践影响巨大而深远。

 

其中,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伦理基础,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这里,笔者将着重阐述古代美学中的几个最突出的观点、特征及审美标准。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参悟 | 来宾纹石

一、“虚”与“实”

“虚”与“实”的观点,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宇宙本体的问题上,更是对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认为,万物之间充满了虚无,就像橐龠(类似风匣)一样,但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空,而是虚中有实,虚实相结合才能使世间万物运化。

 

老子虚实相生的观念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特点。“虚”“实”自然美在中国园林的空间设计上体现为对植物及山、水、亭、阁的空间构成的处理。

 

“虚”“实”相生的技法也体现在中国书法上,字的结构要有讲究,但空白处也不能忽视,空白处也是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邓石如所说,书法要“计白当黑”。中国画也有同样的意境构图,注重“留白”的技法。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闭月羞花 | 右江石

二、“气”与“韵”

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韵。山水之灵气,精神之气,画魂之气,笔韵之气等都来自于自然之气。谢赫的“六法”画论重点突出气韵和骨法(骨笔用法),并用骨法来体现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灵魂纽带。“韵”也是中国艺术生命的重要范畴,有了“韵”才使得艺术作品变得协调、更富韵味。

 

中国古代美学家对“韵”的论述颇多。如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即说“凡书画当观韵”。黄庭坚把“韵”作为艺术最高的审美准则。

 

气韵不仅在书法上有所呈现,还体现在绘画、诗词、音乐等方面。同时,“气”和“韵”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艺术作品有了“气韵”才有了生命和美感。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蝶恋 | 大化石

三、“真”“善”“美”

真、善、美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真”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遵从宇宙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就要顺其自然,不管是做人还是在审美情趣上,都要顺从这一准则。

 

艺术也一样,其关键是观察自然,这就必须遵从规律和准则。“善”是指人的品性,是一种艺术的倾向,是诚实和道德的体现。同时,“善”要习之“真”,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美”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美”是指艺术的美感,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与协调。由此看来“真”是基础,“善”是条件,“美”是表现,三者缺一不可,且都在美学思想中有着重要地位。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悟 | 乌江石

中国古代美学认为艺术最根本的审美属性是表现人的情感意绪;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这种情往兴来、神与物游的关系中,主客体达到融和无间,才产生艺术的表现;艺术创造既要外师造化,又须中得心源;人被现实生活感发而情动于中,并借助各种手段把情志表现出来,形成各类艺术。

 

在艺术表现上,中国古代美学不追求单纯形似,而是追求神似,追求外物与主观审美理想相契合的精神特质。同时,也重视艺术家道德和审美趣味的修养。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 摩尔石

古代赏石美学中的审美标准

一、“天人合一”标准

先秦时代,儒家以自然山水比拟道德品格(即山水比德)。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全冲破了“比德”学说的范畴,全面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美认识的深化,如“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就是超越道德伦理框架的哲学境界和审美境界,他们以具有哲学境界的审美态度或审美意味的哲学态度去观察自然、体悟人生。在古代,人们赏石审美的最高标准是“天人合一”,当人的情趣韵致与自然高度融合时,方可达到至高无上的审美境界。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帝王神韵 | 巴林鸡血石

二、赏玉审美标准

玉乃石之美者。夏商时期,辨玉“首德而次符”,德即质地,符即颜色,赏玉审美以“质地”和“色彩”为主。后来,因玉质密、声悦、色美、温润,人们开始追求意韵,凸现其温柔之美。

 

到了西周,儒家将人格精神与玉的物理、化学性能相比,认为玉具有高尚的品德,为帝王、君子必佩之物。《礼记》云“君子比德于玉”,即以异物同构的方法,赋予物以人格精神,是物的人化,也是人的物化,这是中国玉器审美的最重要的标准。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灵岩仙境 | 大化石

三、园林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园林最初叫“囿”,起源于殷商,是帝王放养禽兽、取乐欣赏的场所。园林是中国古代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园林和造园技术的发展,人们赏石审美观念发生转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与赏石相分离,各自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

 

造园以山水为骨架,采用“移天缩地”“小中见大”的手法,人们寄情山水,追求自然神韵,通过艺术的手段借物以言志、立石以抒情,再现山水景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意境,特点是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任尔东西南北风 | 戈壁石

四、造型石审美标准

古人赏石,多以造型石为主,主要石种有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等,画面石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审美标准以米芾的观点为主要代表。《渔阳公石谱》称“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后逐步演变成“瘦、皱、漏、透”的米芾“四字相石法”,并被后人奉为品石的圭臬。苏轼其著《怪石供》《后怪石供》对所集之石从质、色、形、象陈列鉴赏,并提出“石丑而文”“以丑为美”的赏石观。杜绾所著《云林石谱》则按“质、色、形、纹、声”的顺序进行叙述。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清供 | 灵璧石

五、清供石审美标准

清供石是古人清供于文房、书斋、几案等的美石。唐宋时期,一些画家和文人提出“畅神”“卧游自然”的审美方式,“聚拳石为山”,将“小而奇巧者”置于案头清供,有意识地融揉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他们对美好自然景观的追求。

 

唐代的“水盘赏石”是文人士大夫们水盘置沙、以沙喻水、集石于盘、置案欣赏的一种赏石形式,作品以小搏大,尽显“尺盘天地在,千寻一卧游”的境界,有“立体的丹青、浓缩的自然”之审美意境。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玲珑禅韵 | 灵璧石

当代赏石美学的创新发展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慈岩 | 大化石

《意见》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积极宣传推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些都为我们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天眼 | 大湾石

关于赏石文化复兴时期对古代赏石美学的借鉴和创新发展,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

一、图纹石(包括切片打磨的大理石画、国画石、海洋玉髓等)当以古今美学和书法、绘画理论等为主要审美依据和鉴评标准。

 

二、造型石当以古今美学、雕塑等理论为主要审美依据和鉴评标准,重点在于审美赏韵,不应局限于中国古代的“瘦、皱、漏、透”。

 

三、生物化石、矿物晶体、陨石要审视研究制定审美和鉴评标准,补充完善《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考古价值、研究价值、科学价值不是审美标准。

 

四、关注“小品石组合”的审美和鉴评标准,当以美学、书画、雕塑、文学艺术等理论为主要审美依据和鉴评标准,重在突出情趣韵致。

 

五、《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宜顺应当今文化变革的需要,进一步修改充实、臻于完善。宜重视赏石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及科普专委会的职能作用。

 

中国人的赏石美学。逍遥 | 乌江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中国人的赏石美学。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113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6月7日 上午11:56
下一篇 2020年6月9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