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谈赏石偏爱。

来自湖北兴山的那匹“黑马”,或来自易水河边的“微波”,石头不大,石质也不坚硬和奇特,为什么能像来自黄河或长江那些有水纹的美石一样,对我具有特殊的魅力,能和我构成美好的石道因缘?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泰然自若-梨皮石-招雪芬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还缺少回答得确切的自信。我对观赏石的喜好,往往有一种不自觉甚至说不出理由的偏爱。可能因为这两块小石的得来都有值得纪念的原因,都有人与人的友情或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偶合机缘在起作用。但也不尽然,要是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美缘而石头不美,也不能构成人与石之间的美好机缘。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竹林禅音-盘江石-许梅

那块易水河小石上的微波纹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是否与过去看过的戏曲《三难新郎》有间接和遥远的联系?我自己也不敢妄断。新娘苏小妹出了个上联“闭门推开窗前月”,新郎秦少游苦于对不出下联。这时,苏东坡以一小石投池,调动了新郎的联想,才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区别于惊涛骇浪的微波,在这里却另具一番魅力。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钓-右江石-程松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经历。这一主观条件对他自己后来的观赏活动,例如发现石头的美,都不免起偏爱作用。因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爱好也有习惯性,这些审美个性对石美的爱,必然会出现着重点的不同选择。

 

因为石美有客观性,个人爱好之间的差别只有相对性。倘若兴山朋友万宗和不爱石上的黑马,他何必从河边把他捡回而保存起来?后来觉得有了赏石的知音才把所有的藏石拿出来让我挑选。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山居素描-三峡石-李明华

因为赏石者们既有审美个性的差异,也有共爱和共识,所以彼此之间可能成为互相吸引的石友。所谓以石会友的活动,都是由各自有差别的兴趣促成的。

 

所谓石道因缘,这一概念既体现石友之间的兴趣与爱好在差别中的一致性,也体现兴趣、爱好以至得石愿望的互相对立。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摩尔石-徐伟崇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这些互相对立以至互相冲突,既然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怎么还可以结为石道因缘?在我看来,因缘作为人对石的审美关系,也像男女婚姻或朋友结盟,不能只有美缘而不存在由爱人、密友变成仇敌那样的恶缘。即使只从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着眼,石友之间的矛盾亦不可避免。至于作为石道的石美,对美感更带普遍性。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琼魂-泥石-邵巍

共识与共爱同样不可否认,对石上斑纹的爱好是有普遍性的,在宜昌访问藏石家来层林时,美术理论家汤麟主动替我要了一块小石,它那起伏的波纹,同样唤起了我的兴趣。不过,面对同种纹样的石斑,审美个性不同的赏石者发生兴趣的着眼点也可能有差别,来自易水或宜昌的小石上的波纹,我很欣赏它们那带有立体感的同心圆式的大圈套小圈。

 

为什么这种小石上的线条可能唤起水流的幻觉?是由于我长期从事雕塑艺术的关系,还是因为它的斑纹像刀法自然的篆刻,其线纹的变化与立体感格外容易引发我的爱好?也许有两者互相配合的原因吧。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奔腾-长江石-曹磊

难免偏爱

除了石头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外,对我那块来自易水桥下的小石的偏爱,显然还有石外原因在起作用。如果只就石头的美而论,这块易水河边的小石远远不及那块在宜昌以“鬼画符”换来的长江卵石值得称赞。

 

后者比前者约大十倍,灰底色上的波纹,其线条的粗细变化和疏密变化都很大,整体形态的流感很强。有些线与线之间也有凹下去的浅槽,所以引得起篆刻的阴刻与阳刻的联想,整体结构较完整,纹样的线头有多向性,并非单纯一圈套一圈的纹线,呈现着活泼的动势美。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酒-贵州古铜石-孙瀑恩

如果把这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在石展中陈列在一起,恐怕任何观者都不能不重视宜昌的那石。如果我只偏爱那块来自易水来石而轻视这块宜昌来石,我的偏爱岂不成为了偏见?还有,如果宜昌那块石头与我无缘,我何必用“鬼画符”将其换来?

 

为什么易水那块小石引得起我的偏爱?说来话长,我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由延安来到河北,未能得见我久已向往的太行山,直到1997年才有机会前往。那天,我们和李丰田等河北省画家一起坐车上山,先到五壮士为国牺牲的狼牙山对面瞻仰这座名山,然后按原路下山,路过易水时,我提出要到桥下寻找观赏石。

 

桥下没有卵石滩,但我仍有一种幻想:倘若这里便是荆轲赴秦告别燕太子丹之处,而且我能捡到一块可作纪念的小石,真可说是不虚此行。同伴们迁就我寻石的兴趣,一同下车寻石。简平偶然发现自己脚边有一块凹凸不平的小石,顺手把它捡起来,在浑浊的浅水里洗了洗,分明可见它有几圈波状纹。尽管纹有残缺,但此石难得,在狼牙山对面的土坡上,我发现过许多正在变为沙粒的所谓千层石,可惜松脆得不便保存。相形之下,这块易水桥下的小石,比前者坚硬的多,也更值得珍视。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活色生香-来宾纹石-竺兵

另一件宜昌卵石,和南京雨花石的线纹结构有相似之处。线纹结构的开端与结束都比端午节农村女孩用彩色丝线缠成的香包更复杂。香包整体由三角形的面所组成,俗称这种香包为粽子形。这几块观赏石的体形不像香包,但它们的“缠线”结构,比香包的缠线结构更难找出线头的来龙去脉。在我看来,这些以同心圆为特征的线圈的局部,也像戏曲服装蟒袍下摆的潮头图案。


地质学家廖希圣对我说,宜昌来石这一组线纹裹缠着另一组线纹的结构,不是岩石的一次变化所能形成的。上一层,可能是经过很多年代的挤压和高温,才会出现于下一层之上的。对于不懂岩石复杂变化的我来说,这一现象真是神秘莫测。我觉得和这些友人交谈,更增加了我对观赏石的兴趣。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熊猫献宝-来宾石-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避免偏见

偏爱在主体的审美感受中虽不可避免,但此人的审美判断是否可能与别人形成共识?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感情的偏爱发展成为观点的偏见,主体们之间的共识定将遭到破坏。但破坏共识的重要原因,往往和审美意义的功利目的相关联。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宝焰纷呈-泥石-邱秀敏

人们面对同一件观赏石,既不能避免难以混同的偏爱,也可能发生互相一致、互相补充的共识。理性的共识与情感为特征的共鸣虽大有差别,但他们可能同时表现在同一观赏活动里。当某一观赏石获得了众人的喜爱,这既是共识也是共鸣。只要大家那种主要以感性和感情为特征的偏爱没有发展成为理性化的偏见,共鸣与共识都可能促进审美活动的群众化,继续提高彼此的鉴赏力。反之,只能引起抵触与争鸣。

 

但只要争鸣不夹杂非审美性质即不正派的卑微动力,它也可能促进赏石文化的发展和赏石趣味的提高。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悟-荷花石-曹原铭

与其这样继续抽象的探讨偏爱与共识的相互关系,不如结合具体事例来作点说明。奉节石友魏靖宇对我说过,当地农民有不承认神女峰这一名称的,说这个石峰应当称为“秀才看榜”。在他们的意象思维里,剪刀峰下的神女峰的形态发生了完全相反的改变。本为面朝东方的神女,变成面朝西看剪刀峰壁上的“榜文”的男人。

 

许多观赏石没有究竟像什么的确定性,观赏者所创造的意象的不确定性很难避免。我不同意这种新出现的不恰当的命名,但也不便干涉这样体现着偏见的偏爱。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烛龙-大化石-高津龙

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的社会作用观里,有“和而不同”的论点。在我看来,“和”可以理解为共鸣与共识,“不同”虽然没有明指偏爱,但正如“和与同异”的论点相似,都是在承认对象引起爱好的共鸣的同时,并不否认各人审美感受的差别(“不同”),可能与共识相统一的偏爱自身,其实已经具备着没有丧失差别性(个性)的“共爱”。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逍遥-乌江石-陈益益

问题在于:既然所谓“共爱”和偏爱的对立,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许多事实表明共性以个性为基础,两者可以统一,不过不能否认,统一中仍有对立。统一须以真挚和健康的情感为条件,不能掺进低级趣味和卑俗的动机。

 

《战国策·楚策》里有一个动机卑劣、趣味低级的谋略活动。在题为《楚王后死》的篇章里,叙述了大臣昭鱼企图向齐王推荐新王后,却惟恐自己的感受违背了楚王的偏爱,有损于自己与未来新王后的融洽关系而感到为难。有人替昭鱼出了一个属于投机取巧性质的“好”主意:“然则何不买五双珥,令其一善而献之王,明日视善珥所在,因请立之。

 

叙述着眼于谋略自身的巧妙,没有说明那一双美好的耳环究竟出现在哪位女性的耳朵上。这种主意对昭鱼那并非审美性质的探索活动来说,确实既富有戏剧性也富有个性。他所服从的功利目的虽很卑微,但是就如何识别楚王的偏爱,避免自己的主意成为偏见这一点来说,这个古老的故事颇有新意。

 

王朝闻谈赏石偏爱。百财-葡萄玛瑙-郝惠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王朝闻谈赏石偏爱。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787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31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0年6月3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