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赏石。

纵观石界与观赏石打交道者可分为两类:一是爱石头超过爱名利,二是爱名利超过爱石头。此两类人各依其不同的爱好偏向而在当今中国赏石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无论什么角色,都是繁荣当今中国赏石文化所不可缺少的。
 
而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仅限于纯粹的爱石者,或石头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若有人因一块石头能给他带来很大一笔金钱而高兴万分,便不在本文作探讨的范围之内。所以,本文试图剔除奇石给人带来的功利性的兴奋和快乐来探讨其纯粹的精神价值。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赏石文化的全部意义在于是否能给人提供无可替代的精神食粮。否则,赏石文化的意义乃至其存在的必要性就不能有效证明。同时,奇石的精神价值也是其商业价值的基础,否则,我们还掏钱买石头干什么?凡生而为人,必有精神需求,而人之精神需求则有高雅与低俗之分。奇石之精神价值所满足者,为人之高雅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是通过人对石头的感知而获得。本文着重论述以下三个方面。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崇高感|

崇高感是一个人获得崇高精神的源泉,崇高精神是人生所必备的高尚精神之一。人有崇高精神者,其人格力量会得到极大提高而自立于天地之间,免受世俗名利所困扰。

这是因为,崇高精神能产生宏大的气度,可使人超越于世俗名利之上,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解脱。崇高精神也来源于美,它是种庄严、刚劲,雄浑之美,是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美感,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使人摆脱渺小、琐碎和平庸,从而实现对世俗痛苦的超越。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对石界而言,如果我们不能从对奇石的鉴赏和解读(即感知)中产生崇高感,那么,赏石的精神价值就会产生很大的缺失。而要在赏石活动中获得崇高感,条件是必须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力。

 

事实上,一切赏石活动必须借助想象力才能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如就山形石而言,若坡度陡峭,可以想象为山势挺拔;平缓,则可以想象为意境悠远;若中有白带上下贯通,则可以想象为高山流水……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又如高台石,若层层叠叠,既可想象为直上云霄,亦可想象为岁月沧桑;其台上之台,具有超脱凡俗之感,想象己身立于高台之上,居高临下,俯瞰世间万象,在淡定从容中,生出崇高神圣之感。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即有此意境内含其中。故高台可称为灵台、瑶台,即心灵、精神之高地,表现一种超脱凡俗之境界。在奇石中,戈壁石中可见层层堆砌之高台,大化石和葫芦石中这种高台更加精致,况且其质色如玉,称为“瑶台”更加贴切。瑶台本应天上有,故此种奇石应想象为天上之物。若细观此物,并发挥想象,崇高之感油然而生。

 

还有葡萄玛瑙和黄蜡石中之皱皮,给人一种拥金堆玉的辉煌之感而黄河石中的太阳石,则给人一种长河落日的壮丽之美。还有灵璧石、太湖石、来宾卷纹石中之舒卷多变,如云龙奔腾、波涛翻滚者,皆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人的崇高感来源于对巨大事物的感知,而赏石中的崇高感则来源于想象,因为再大的奇石也不会像真实的山体、大漠、沧海那样巨大,而必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想象力是一切艺术欣赏所必须具备的东西。而一个人如何想象,则与其秉性、气质、知识结构等内在素质有关。他如何想象,不但决定了他在赏石中能吸取什么样的精神食量,也决定了他在观察其它事物时能得到什么东西。人都是有想象力的,关键是你想什么。

 

崇高感的最高形式是神圣感。单纯的崇高感虽然体现了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升华,但不能避免激情和狂躁,而神圣感能使人达到一种庄严清净的精神境界,即内在精神的充盈和心境的宁静,这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愉悦感|

 

我们把美分为两种:壮美和优美。壮美使人产生崇高感,优美使人产生愉悦感。壮美、壮丽为阳刚之美;优美、秀美为阴柔之美。前者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后者是一种精神的舒意。

 

崇高感产生于大气,愉悦感产生于秀气,如云霞之美、溪流之美、花草之美、曲线之美,凡一切流畅、婉转、柔和、清丽、优雅、隽秀、温润、细腻之物即为优美之物,皆使人产生愉悦感。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头中凡质地细腻者、形体圆润者、色彩缤纷者、纹理流畅者、图案清丽者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如赏形有轻巧精致者,赏质有质地如玉者,赏色有色彩艳丽者,赏纹有行云流水者,赏图有诗情画意者皆能产生此种效果。

 

愉悦感的产生必须以感受到客观对象的美为前提。但同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赏石中获得崇高感一样,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奇石之美从而获得愉悦感的。这也与一个人的气质、禀赋、涵养和想象力有关:有的人能感受到一块石头的美和一片树叶的美,有的人只能感受园林花卉之美和风景名胜之美。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异:属于前一类者,有更为细腻的感情和更为高雅的情趣,他们从外部世界中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一切爱石者即属此类。所以石头带给人的愉悦感不仅在石而且在人,人的快乐根本上取决于自身。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若有人在赏石玩石中能产生纯粹的审美愉悦,而非因奇石能为其带来名利(石头确实能给人带来名利)而产生兴奋感,那么就属于纯情之乐、清净之乐

 

若有人能体悟到石头的清雅之美、质朴之美、虚静之美、空灵之美,那么这种快乐就更接近于禅乐,亦说明他具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并且具有沉静的性格和气质,其行、住、坐、卧则不急不燥,其心境则更加澄明。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还有一种石头也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即那些质地润滑、造型奇巧、图纹别致者,此类石头或具象,或抽象,均奇绝可爱,令人百看不厌,百玩不烦,其精神价值是能令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但此乐更接近世俗之乐,若乐而无度,乃至寝食俱废,整日萦回脑际,亦能导致精神之疲劳。

 

统而言之,上述奇石之两种精神价值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壮美产生崇高感乃至庄严神圣之感,可使人之精神超拔于世俗价值观之上;优美产生愉悦感乃至清净舒意感,可使人之精神规避于世俗价值观之下。二者都能引导人获得精神的自由,从而避开世俗名利之侵扰,参与健康人格精神之塑造。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惊奇感|

 

在美学理论中,震惊和惊恐是作为崇高感产生的一个原因来看待的。惊恐使人的心灵发生强烈的震撼,使人之内心“摆脱繁琐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远的有作为的境界的豪士之气。石头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惊奇感,这便是奇石之“奇”的题中应有之义,即因“奇”而生“惊”

 

奇石使人产生的感觉不是惊恐、惊怖、惊骇、惊吓之惊,而是惊奇、惊讶、惊叹、惊喜之惊。这种“惊”也能使人的心理从世俗生活的琐碎纠缠中解脱出来,从惯常的经验中和平庸的心态中超脱出来,感叹自然宇宙神奇莫测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富贵宝藏其精神价值不但能激发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还能使我们的心灵和自然相通。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宇宙的产物,其生命本来和自然宇宙一样纯朴、纯真,是世俗社会价值观的熏染使我们的心灵蒙上了尘垢,使我们感受不到自然的质朴和清丽,使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果去掉了这层尘垢,我们的心就会和自然相通,自然的本来面目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便“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也“看石是石”了,这样,我们就有了澄明清净的心境。虽然中国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传统,但仍不能泯灭人类求奇之天性。

 

奇而异之,奇而怪之,奇而惊之。神奇之物在给人震惊之余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无穷的想象,给这个庸常、凡俗的世界展现出一片神秘而幽远的空间,令人神往,这就是奇石之奇的精神价值所在。

 

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我在2008年《宝藏》第3期中已经说过,“奇石”之称虽有点大众化,却能概括一切观赏石种。因为一块石头,不管其形态的与众不同(奇形怪状),质地的与众不同(质色如玉),和石象的与众不同(形象逼真)都表明其非同寻常,都使人产生惊奇感,故均可归于“奇”中而称作奇石。所以惊奇感也是奇石所具有的普遍的精神价值。

 

奇石对人的精神价值是多方面的,上述“三感”为择其要者,也是抽象出几个大的概念。其余如沉静感、沧桑感、空灵感、永恒感、生命感、力量感等,有的可以归入上述“三感之中,有的也可以再立题目以论之。

 

最后,奇石给人带来的名利上的快乐,占有上的快乐虽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也是十分重要的,并成为推动当今赏石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赏石艺术周 | 人间有味是赏石。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301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2月5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19年12月8日 上午11: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