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的三重境界。

审丑的三重境界。

审美是本能,审丑是思考。

 

美是秩序,是和谐,是基于人类共同体验而达成的一种判断标准。在美的背后,往往寄托着我们的向往与祝福。
丑是破坏,是罪恶,是一切在生理和心理上让人不适的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丑却会转化为美的一部分。
审丑,是一种思考方式。我们既需要通过它来宣泄情绪,也需要通过它来保持清醒与独立,甚至还会通过它得以返璞归真。

审丑的三重境界。

“一给我哩giaogiao”
不知道giao哥,就很难称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网友。在土味文化当道的今天,他可能是最受欢迎的网红之一了。
审丑的三重境界。
giao哥,一个经常站在田野或树林之间,放着大街小巷的串烧歌曲,用方言讲述一段故事的男人。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没有丝毫的矫饰。他什么都聊,从学校开学到七夕祝福,从戒酒戒烟到爱护环境。他用直接简单的词藻,听不清的口音,宣传正能量。在视频的结尾,还会献上一段他自创的舞蹈,和精神污染般的口头禅“一给我哩giaogiao”。

审丑的三重境界。
视频里的语言、舞蹈和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通过恶搞自己的方式引人发笑。恬淡的场景、伤感的音乐和幽默的语言之间产生的违和感,让人心生吊诡之情。
若把这些短视频连续看下去,却会感受到一份淡淡的哀伤。这些是以giao哥为代表的小人物对在时代洪流里无力挣扎的内心写照,而观众通过围观他人的戏谑,以此掩盖自己心底的不安。仿佛在“哈哈哈”大笑三声后,忿懑就能消逝在一时的快乐中。

审丑的三重境界。
华农兄弟研究出了“竹鼠的一百种死法”
 
这是一个全民审丑的时代,荒诞是内核,猎奇是内容,围观是方式。当下的“审丑”,是情绪的发泄,快感的享受。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浩如烟海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丑”的简单粗暴,便成为了大家情绪的出口。

审丑的三重境界。
我们在审丑中体验了快乐,拥有了自信。借由丑的刺激,暂时遗忘了现实中的焦虑和空虚,通过网络,形成了精神上的狂欢。但若是长期任由自己浸泡在土味文化,或快餐式文化之中,本质却是在逃避,随着自身日渐颓废,丢失生命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而事实是,逃避不但可耻,而且真的无用。

审丑的三重境界。

“他们的目标不在于创造和谐,而是愈来愈处理暴力且无解的主题。”
工业社会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变革,还有精神上的推倒与重建。1917年美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命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团体展览会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但被遭到拒绝。

审丑的三重境界。
《泉》
把小便池放在公众视野之中,给蒙娜丽莎画上两撇小胡子的杜尚,通过“俗物”发动了一场对艺术权威的挑战。不同于古典艺术对美的秩序与和谐的展现,以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流派的作品,通常是下流、暴力,让人不愉快的,打破了常规的。

审丑的三重境界。
《有胡须的蒙娜丽莎》
在《达达宣言》中,倡导人查拉这样说道,“一件艺术品不必代表美,美已经死了……自由,达达达达达,强烈颜色的怒吼,相反事物以及世界上所有矛盾事物的彼此纠缠,以及丑怪和彼此抵触的事物的纠结。”
美丑本无标准,是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其不同含义。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社会文化所有营造的美的规则之中时,审丑便成为与权威相抗衡的力量,是保持清醒、独立和创造的方式。

审丑的三重境界。
《艺术批评家》
然而那些叛逆的和先锋的丑,到最后也终将成为主流审美的一部分,达达主义是如此,历史上的诸多怪诞不经的作品亦是如此。
埃菲尔铁塔在最初建造时,被称为“可恨的铁柱子”和“巴别塔”。当时的文化界名流如小仲马和莫泊桑等人,甚至联名在《时代报》上抗议,要为民请命阻止在祖国的心脏上建造这个丑陋的建筑。埃菲尔当时的回应是,这是一个大胆的建筑,将成为历来最高的人类建筑。事实证明也埃菲尔是对的,如今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为法国的地标和象征之一。

审丑的三重境界。
美与丑的判断标准,是放在人类文明中,随着时代变迁相对而言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不断“审丑”,它可以让我们独立于普遍的思潮之中,认识到自我和社会的局限。毕竟,最伟大的创造和变革往往来自于不和谐、无秩序的“丑”之中。
审丑的三重境界。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这是白居易为自己在太湖边上拾到的两块石头所题的诗句。

审丑的三重境界。
自古文人皆爱石。苏东坡喜爱收藏奇石,并绘图吟咏。他尤爱雪浪石,甚至将自己的书房题名为雪浪斋。郑板桥爱画丑石,他称丑石“雄且秀”,千姿百态却从不媚俗。更有甚者米芾,在见到一块酷似老翁的奇石时,竟跪拜在地,大呼︰“我想见石兄已经二十年了!”

审丑的三重境界。
《米颠拜石》李可染
石头冷硬、诡怪,没有传统美的柔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通过欣赏石的丑与怪,来同柔媚相颉颃。赏石之丑,其实是对天真之姿和豁达之态的追求。当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容纳天地、纵横时空时,“丑”也是美的一种形态。

审丑的三重境界。
《竹石图》局部
古人爱美,但也同样爱丑。这份对“丑”的热爱,往往是同自身的精神境界密切相关的。
八大山人朱耷的画,往往集中于怪石、枯树、丑鱼、寒鸦等非美、不美的意象上。鱼、鸟瞪着眼,冷冷地看着世界。明代画家陈洪绶笔下的《观音罗汉图》中,观音的造型诡怪,线条疏旷,却深得徐渭赞赏。他说,“至相无相,既有相矣,美丑冯延寿状,真体何得而状?”当自我同宇宙的联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表相反而不再重要,美与丑也不再有固定的形式。

审丑的三重境界。
审丑的三重境界。
朱耷的画
这份带着哲学意味的“审丑”,其实是对老庄“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对禅宗的解读。苏东坡曾在《寄周安儒茶》写道,“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古人通过“审丑”,来达到将美丑泯灭的达观境界。当美与丑不再成为评判的标准,万物的存在都以互相转化、相生相辅,便能拒绝媚俗纤巧,追求古拙本真,反而是真正的美。

审丑的三重境界。
陈洪绶的画
近人陈师曾总结道:“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疏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视之品格。”

朱耷的字
这可以说是对“丑”的最高解读。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特立独行,是为了回归事物的本质,从另一个角度将自身品格完整塑造。贪图于美的人,往往会被美的假象所欺骗。当认识到丑也是美的一部分时,那些多余的矫揉造作便会被剔除,我们也能得以返璞归真。

审丑的三重境界。

事实上,无论为了情绪快感上的审丑,还是为了反抗权威的审丑,亦或是出于对精神高度追求的审丑,本质上都是对时代的观察和矫正。正因为向往“美”是我们的本能,才让“审丑”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思考方式,并在这份思考之中,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653.html

(1)
上一篇 2019年11月12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19年11月14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