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2019春拍会即将于6月2日在京举行,近日在上海等地进行了精品预展。其中,中国书画中的“重头戏”,莫过于当代吴冠中的彩墨画巨制《狮子林》(144×297cm)。这幅画家作于1988年的巨作,曾经在北京保利2011年春季拍卖会”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专场,以1.15亿元成交,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拍卖首件破亿元纪录的艺术作品,吴冠中由此成为内地第一位单件拍品成交过亿元的现当代艺术家。
吴冠中彩墨画《狮子林》
时隔八年,这件作品再度上拍,倍受关注。一方面,作为艺术品投资,八年是一个很好的周期,足以检验其保值增值性;另一方面,艺术品价格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与市场景气的好坏、藏家审美趣味的变化等等都有关联。八年前,艺术品拍卖市场恰好处于一个巅峰状态,以后进入了一个漫长调整阶段,一直至今。所以,当时频频出现的“亿元纪录”,是否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使得人们对于这件拍品充满遐想和期待。
《嘉德通讯》第125期内页
吴冠中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具风格魅力、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狮子林》则是吴冠中最为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画家同样题材作品画有多幅,包括生前捐给上海美术馆的一幅《狮子林》(173X290cm)),因为这件作品所表现的苏州狮子林,和画家一个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有关,这就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史有着重要影响的“风筝不断线”的理论。吴冠中晚年在苏州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肯定地说,“狮子林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
吴冠中认为,抽象绘画就像是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艺术的创作不可过于拘泥于具象,拘泥于具象则“抽不出具象中的某一方面的美感”,那只能扎出“一只放不上天空的风筝”。他在创作《狮子林》时,并不仅仅单纯描绘这些太湖石丰富多变极富抽象美的线条,而是适当地在角落里加上园林的小桥、凉亭、飞檐乃至游鱼等一些具象的东西,这些“点景”的物件就是风筝的“线”。
吴冠中彩墨画《狮子林》局部
吴冠中明确表示:“狮子林是意识流的造型体现。我面对狮子林写生,写其起伏、写其疏密、写其线之流窜、写钻进钻出的大大小小的窟窿,画面上于是掀起一阵点线面的喧嚣……狮子林的意识流造型构成是抽象的,抽象的形式之美被尊奉于长廊、亭台、松柏等具象的卫护之中,我突出此抽象造型,是有意发扬造园主人的审美意识。”“苏州狮子林其实是抽象雕塑馆。中国人欣赏太湖石,独立的石或石之群体构成,园艺家的高品位审美观早已普及于人民大众。”
明代张瑞图草书《狮子林即事》一首
狮子林在苏州园林乃至中国古代园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它建造于元代,是迄今存世较早的一座古典园林;另一方面,它是以假山王国著称,其湖石假山规模之大在苏州乃至国内古典名园中首屈一指,园因石而名,这在其他古典园林中颇为少见。此外,它还是历代书画家较为关注的一座古典园林,从元代倪瓒的《狮子林图》开始,历代诸多著名书画家多有狮子林的诗咏和画作,清高宗也有御制诗咏赞狮子林,甚至在北京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制了两座同名园林,这在其他古代园林中应该也是仅见的。
杨延文2004年作“狮子林”镜心
承德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假山
狮子林假山规模不小
狮子林假山一景
狮子林假山有的地方堆叠有点乱
狮子林假山上的置石
狮子林九狮峰
狮子林中千姿百态的太湖石,就像是其他江南古典园林一样,按照吴冠中的说法,确实就是“抽象雕塑”。这对于现当代艺术也有深刻影响。比如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摩尔之孔“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英国本土)太湖石;美国雕塑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对于苏州留园太湖石名峰”冠云峰“一见倾心,进而专注于“文人石”的收藏与研究,成为世界著名的“文人石”收藏家。时至今日,许多当代艺术家也在关注古典赏石的抽象审美,并创作出了不少成功作品。
2008年6月,《又回苏州——吴冠中2007年新作展》应邀在苏州博物馆展出,这使得吴冠中和苏州博物馆设计师贝聿铭这两位同样生于江南而学贯中西却又素昧平生的大师交汇了。苏州博物馆称这两位大师是“在富有韵律的点线面、灰白黑营构出的同样的诗意和禅境中,捕捉心底同样永远无法割舍的江南情怀”。
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
贝聿铭祖辈是苏州望族,其曾祖父颜料巨商贝润生1917年购下了狮子林。贝聿铭10岁那年随父亲来到上海就读,五年后,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24层国际饭店(原名“四行储蓄会大楼”,高度83.8米)开始建造,当贝聿铭得知设计师是外国人(匈牙利籍斯洛伐克裔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的时候,便萌发了想当建筑师的想法。1935年他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研究生毕业时,他选择了上海艺术博物馆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主题。这也是贝聿铭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不同寻常的关系。
贝聿铭1948年设计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效果图
狮子林贝家祠堂一景
狮子林贝家祠堂庭院的置石
昨天在美国去世的刚刚度过102岁生日的贝聿铭,曾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贝聿铭曾经回忆他的曾祖父时加工制作假山石的情景,“在不远的太湖选了石头,然后养石,亦即把挑好的火山岩(应是石灰岩)放在水中浸个十五、二十年。他们会在上面凿洞,再放回水中,让它继续浸蚀,直到石头变成美丽的东西。这就是石头的制作过程,在苏州很常见。”
贝聿铭少年时代在狮子林
这就是所谓的”种石“,早在南宋杜绾《云林石谱》中曾经有过描述:”(平江府太湖石)其间稍有巉岩特势,则就加镌砻取巧,复沉水中,经久,为风水冲刷,石理如生。“同时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也有提及:“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贝聿铭承认,那种光影在太湖石的缝隙和孔洞中肆意穿梭的效果,对于他以后建筑设计有所启发。
贝聿铭80年代重访狮子林
狮子林置石有的孔洞是加工过的
狮子林置石呈像似与不似(局部)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包括苏州博物馆),十分注意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空间(中庭)和光线的处理,他的名言便是”让光线来做设计“。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和透漏变幻的太湖石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座狮子林,两位大师情。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将注定载入当代艺术史!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