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闹市河坊街口坐车,没多久便到了凤山门。顾名思义,凤山门就是凤凰山的山门,这里有一条充满诗意的路名——万松岭路。万松岭是凤凰山的一座山峰,因古代多植松树而名,令人联想起宋代词牌中的”风入松“。万松岭路有一些坡度,走不多久,便是一条岔路——凤凰山脚路,这里是环山之路,坡度更陡。
凤凰山脚路是万松岭路的岔路
凤凰山,海拔不到二百米,方圆却有四五平方公里,因为山势形若凤凰展翅而得名。五代吴越国曾经在这里设为国都,南宋在这里建有皇城,可见昔日之辉煌。只是岁月无情,如今地上建筑早已不存,只留下一鳞半爪的砖石遗迹,以及漫山遍野的草树,游人稀少,真让人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感慨。
梵天寺路是凤凰山上山之路
凤凰山脚路两旁多为民居,但少见商业网点,有点都市乡村的感觉。走过一条岔道宋城路,再走到第二条岔道梵天寺路,才算是真正上山的路。路因寺名,此寺原为吴越国王钱俶所建,如今仅存两座石经幢。
梵天寺石经幢雕刻精美
行不多久,便可以看到两座高耸的石经幢拦住去处,为太湖石雕琢而成,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高达十五米,八角形,层台极多,雕有佛像,刻有经文(《大佛顶陀罗尼经》和《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虽然石身多有破损,但仍然可以想见其当初的风采,也是江南尚存的石经幢之中最高大者,2001年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在杭州博物馆看到其完整的复制品,确实十分震撼。
梵天寺石经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博物馆梵天寺石经幢复制品
从梵天寺经幢行走大概半小时山路,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排衙石。
排衙石一瞥
初识排衙石,是在南宋杜绾《云林石谱》,其中有“排衙石”一则:“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钱氏故迹。山巅险峻处,两边各有列石数十块,从地生出者。峰峦巉岩,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排牙石。”
排衙石
排衙石至今尚存,这也是《云林石谱》所记载的名物之中硕果尚存不多的实物。向往已久,一直无暇拜访,此次春节长假,终得浮生半日闲,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
排衙石气势不凡
排衙石所在,是凤凰山山巅的一处平地,曾经是吴越国王讲武之地、南宋宫廷练兵之场,还是方腊起义时方腊妹妹“百花公主”的点将之地,所以又称将台山。一路行走,所见山中尽是草树和土丘,不见山石嶙峋。到了排衙石,才见到一堆高大的山石拔地而起,面积约有几千平米,山石出露地面高度在三五米不等,高低错落,气势非凡,十分壮观。有两排山石排列有序,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甬道可容二三人穿石而过,这就是“排衙石”的来历,意为像列队拱立的士兵一样,又称“排牙石”、“石笋林”、“队石”。据载,“排衙石”是吴越国王钱鏐命名的。
排衙石为石灰岩质,颇为坚硬
这些山石,应该都是连地而生的景观石,不可移动,石灰岩质,有的还带有石英脉,非常坚硬,至少有十数处留有题刻,但由于岁月漫漶,现在能辨别的已经没有几处了。据记载,上面的题刻最早是吴越国王钱鏐的题诗,诗中有“东南一剑定长鲸”之句,清代学者阮元《两浙金石志》称”其书亦刚劲有法度“。目前尚能辨别的,有“本来”、“无影相”、“月岩”、“光影中天”、“高大光明”等摩崖石刻大字,似乎多与佛教禅理相关。据说,“光影中天”还是”宋四家“之一蔡襄的题词。其中,“月岩”是指岩石上端有一天然圆孔,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圆月透过月岩石孔,洒落在月岩前的得月池上,形成一大景观,这里曾经是南宋皇族赏月设宴之地。
排衙石上题刻多已漫漶不可辨识
排衙石上题刻有的尚能依稀可辨
“月岩”题刻及其圆孔
排衙石在宋代是一处名胜,包括苏东坡、文同、陆游等诗人都留有咏叹诗句。如苏东坡在《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诗中写道:”高亭石排衙,木杪挂飞星。我来无时节,客亦不待速。“陆游写有《春日绝句》一诗:“介亭南畔排衙石,剥藓剜苔觅旧题。读罢南丰数行字,满山烟雨共凄迷。”所谓介亭(即苏东坡诗中的”高亭“),是指北宋英宗治平年间,祖无择出任杭州知府,在排衙石旁筑有一亭,名介亭,成为一大景观;“南丰”,当指北宋文学家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系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世称“南丰先生”。据记载,他确实曾经游历于此,并留下题刻。
“高大光明”题刻处可以俯瞰西湖
宋徽宗在汴京所建的万岁山——艮岳,是当时的一大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有意思的是,艮岳方圆十余里,是以凤凰山为蓝本建造的,所以初名凤凰山,山上有万松岭、介亭等景观名称,与凤凰山一致,其中也有排衙石,也在介亭一侧,巨石高三丈许。可见,排衙石之影响非常深远。这可能也是杜绾《云林石谱》将此收录的原由。
虽然沧海桑田,江山易改,但是,排衙石却保存至今,也是一大幸事。只是很可惜,此处居然没有任何标识,一般游客不明觉厉,往往一扫而过,也是一大憾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