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凡的赏石家,苏轼善于发现新石种,拓展赏石领域。其中,他发现并命名的“雪浪石”已成为有厚重文化意义的历史名石,“雪浪石”一词也由单块石头名成为石种名。雪浪石之所以闻名,与苏轼本人的大力宣传有关。他获得雪浪石后,先后写有古风、近体两首《雪浪石》诗,并将自己的书斋名为“雪浪斋”,又找来曲阳汉白玉石琢成芙蓉盆以放置,在盆沿刻铭。尤其是其古风《雪浪石》诗,气势恢宏,想象奇特,为赏石诗名作,以致700余年后,乾隆皇帝还写了和诗。
而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苏轼这两首雪浪石诗和另一首咏沉香石的诗有一个总题《次韵滕大夫三首》。也就是说,苏轼来到定州,先是发现了雪浪石,为同僚所知,其中有个姓滕的官员先写了两首咏雪浪石的诗,其中一首古风,一首近体,另外还有首咏沉香石的诗,苏轼即依韵和诗,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雪浪石》诗。滕大夫即齐州通判滕希靖。李之仪有诗《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各一》,点明滕大夫就是滕希靖。
对 | 大化石
滕希靖,为滕宗谅四子。滕宗谅(991~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好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为他写的。
滕希靖生卒年、字与生平均不详,这里略作考证。滕宗谅死后,范仲淹为他写《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收入《范文正公集》卷十五,其中介绍子孙的部分写道:“子四人:希仲,以方略进前渭州军事推官;希鲁,登进士第;希德,举进士;希雅,尚幼。”清光绪年间所修《青阳县志》卷十二收录了这篇墓志,则记作:“子四人:希仲,以方略进渭州推官;希鲁,进士及第,太常博士,通判衢州;希仁,朝请大夫、知永州军,并亡;希靖,朝散大夫,通判定州。”这是后人根据后来的情况对墓志进行了修改,对比可知范文所说的“希雅”即“希靖”,希雅为原名,希靖为成年后所改。不论“希雅”还是“希靖”,均为名,而非字。正史与志书称名不称字,“滕希靖”见于《宋史》,可见“希靖”为名而非字。滕希靖字不传,可能与其父死时他尚年幼有关。《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滕希靖成年时,父已死,不能再为他取字,所以也就没有字了。(参看:陈才智《闻思所及共香焄——苏东坡与海南的香缘》(《文学与文化》2018年第3期)中说:“滕大夫名兴公,字希靖,海陵人……”所说无据。)
对弈 | 大湾石
古人称男子10岁为“幼学之年”,而将“弱冠”即二十岁算成年,从滕希靖的几个哥哥都进士以上来看,他在1047年父亲死时应不小于10岁,但不到20岁,即生于1027~1036年之间,比生于1037年的苏轼稍长。
1983年5月,江苏仪征化纤工地发现宋代许世京墓志,撰者即滕希靖,称为“朝请大夫勾当南京鸿庆宫上柱国文安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袋滕希靖”。墓志称许世京卒年为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可见至1105年滕希靖还在世。由此可知,滕希靖约生活于1027年至1105年之间。
龙潭吟墨 | 泥石
据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公墓志铭》:“女一人,适太常寺太祝滕希雅。”许公,即许元(989~1057年),逝世于嘉祐二年,而此年前后,滕希雅(即滕希靖)已为太常寺太祝,其时不超过三十岁。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三十六、《宋史》卷九十六《河渠志》,元祐四年(1089年)时,滕希靖为“齐州通判、朝请郎”。而《青阳县志》记载他为“朝散大夫,通判定州”,表明他虽然还是“通判”,但已从朝请郎升为朝散大夫。苏轼被贬到定州为元祐八年(1093年),并在诗中称其为“滕大夫”,可见他升为朝散大夫不晚于元祐八年。至崇宁四年为许世京写墓志时,为朝请大夫,不过从五品下做到从五品上。可见,滕希靖年少为官,但能力不强,因而官阶不高,历史记载甚少。从滕希靖写诗咏雪浪石、沉香石,为人写墓志来看,他也能诗能文,但很一般,因而也没有诗文留下来。
天条 | 新疆泥石
但就是这么一个能力有限、诗文平庸的人,在元祐八年任定州通判,也即州府副职期间,遇到了一个不世出的才子苏轼,正是这个才子的爱石情怀点燃了他的诗情,一时之兴写了三首咏石诗,由此引出苏轼的《雪浪石》诗和《沉香石》诗,他可真是“抛砖引玉”啊。
我们来看看滕希靖的“砖”,引出了怎样的“真玉”。苏轼的《次韵滕大夫三首》见于《苏轼集》卷二十一,首先出场的是《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此诗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雪浪石,而是从大处着笔,写石的形成环境与来历。定州城位于太行山东麓,诗的前8句写太行山:向西望去,太行山群山如奔腾的万马聚集,高大雄伟势与泰山争雄。飞狐、上党的山脉极高,如天下高耸的脊梁,遮住了落日,让这些地方的黄昏早早到来。它将山东面的二百郡与西面隔开,气势压住了代州北部(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人烟稀少的高地。千峰向右卷起如矗立的军帐,山崖崩断开辟了太行的陉口(井陉古称土门)。接下去4句从太行山回到雪浪石本身。联系到定州城位于宋辽边境地带、具有防御北方草原民族作用的位置,诗人想象这块石头在战争时期曾经用作炮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有着非凡的经历。现在处于和平时期,它就躺在枯榆底下,无人可识。这4句也点明雪浪石属于卵石,因为只有卵石才能作为炮石。以上12句为诗歌第一部分,写雪浪石属于太行石。
苏东坡《雪浪石》,河北定州
接下去8句为诗歌第二部分,直接描写雪浪石本身。“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只见石头之上,江水奔腾如雪,势不可当,宛若真水,让画师都争相摹画,而这样的画面乃是天然形成,没有斧凿的痕迹。两句诗一写奇石画面之奇,点出石头得名来历,一写奇石之天然,已将雪浪石之奇妙写尽。下面是诗人情感的展开。他由石上的白浪,想起了四面环绕江水的都江堰离堆,这景象是多么相像啊,但是周围没有蜀地同乡,这话说给谁听呢?诗人将雪浪石放置于大盆中,把酒坐看石上水花飞溅。“作飞雨”“珠跳盆”,并非指真的激水石上,依然是作者的想象,心与石会,化作飞雨跳珠。所谓“儿戏”,也就是休闲赏石之意。虽然“此身自幻孰非梦”,但对家乡山水的思念不能忘怀。结尾两句作者点明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喜爱雪浪石:因为它让自己想起了家乡。
这首诗气势雄伟,开阖自如,写出了雪浪石的产地、来历、特色与情感寄托,是一首杰作。
渔舟唱晚 | 来宾水冲石
第二首题为《次韵滕大夫三首·同前》,所谓“同前”,就是诗歌咏的同前一首“雪浪石”:
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
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
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三章乞越州”,指元祐七年(1092年)、八年(1093年)苏轼曾先后上表请知越州,因为他喜欢南方万壑交流的景象。“万壑交流”亦作“万壑争流”,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苏轼在另一首诗《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中写道:“君求会稽实良筹,往看万壑争交流。”可见苏轼的爱水之意。颔联、颈联写道,自己虽然没有改知越州,不想在定州发现这块天然形成的山石上江流奔涌,水神天吴在浪间出没(诗人自注:“石中似有海兽形状”)。“履道凿池”指白居易,他在洛阳履道里修建私家园林,凿池置石。苏轼说像白居易一样引水凿池虽然可以欣赏到水景,但是像这样白浪卷地而来的景象却见不到。最后诗人说,当年洛阳的园林奇石哪里去了呢?可不要学痴人李德裕、牛僧孺一样爱石不能自拔。这里涉及苏轼的赏石理念;“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另文再谈。
两首雪浪石诗,都表明苏轼将爱故乡之情寄托于爱水之情,由此而喜爱雪浪石,因为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
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
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
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
沉香是一种沉香树树脂形成的香料。所谓的沉香石,应是沉香树埋于泥土之中,侵蚀成皱瘦漏透的形态,也可能是沉香化石,总之苏轼是将它作为观赏石来欣赏的。“壁立孤峰”,表明这是一块山形沉香石。顽苍,坚硬的山峰,苍本指山色,借指山。“共疑沉水得顽苍”,意指大家都猜测它是因为沉于水底才形成山峰的形态。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化用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句,楚客指屈原;一是引用《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夏统》中贾充对夏统的评价:“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吾儿指夏统。这两句的意思是,沉香石形状美好,香气浓郁,我很想像屈原佩带香草一样将它们随身佩带,对这样美好的事物谁能不动心呢?颈联提到松化石、辟邪香,都紧扣沉香石原为树木的本质。据《酉阳杂俎》载:安息香,出波斯国,其树呼为辟邪。树长三丈许,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冬不凋。二月有花,黄色,心微碧不结实。刻皮出胶如饴,名安息香。尾联中的“百和”指百和香,用多种香料末合和而成。末句反用老子《道德经》弱胜强、柔胜刚之意,称叹沉香石的坚刚要远远超过百和香,又强调它“石”的一面。总之,苏轼是将沉香当作观赏石来欣赏的。沉香在古代十分贵重,又产于南方,未必是苏轼所藏,可能为滕希靖所咏,苏轼只是和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以沉香石的香来暗喻自己品德的芬芳,又以其坚刚来暗喻自己的坚强,有托石言志之意。
天鹅 | 灵璧石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苏轼被罢免礼部尚书一职,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担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出知定州。苏轼九月二十七日离开汴京,于十月二十三日到达定州,与他同行的有门人李之仪。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对苏轼十分崇拜,早就成了苏轼的朋友,于是苏轼去定州时奏请以李之仪为签判,一同赴任。一到定州,即遇到了年长于他俩的范仲淹好友滕子京幼子滕希靖,此时他为朝散大夫、定州通判。而苏轼与范纯仁兄弟都是好友。因家世渊源的关系,可以想见他们三人自然走得很近。
苏轼一到定州,就在衙署后花园(今定州一中院内)偶得雪浪石,如获至宝。此情此景,激发了才气不足的滕希靖的诗情,竟然一连写了三首诗,两首咏雪浪石,一首咏沉香石,时间应于这年十二月。
苏轼随即和诗,也引来了李之仪的和诗,开展了一次赏石文化活动。从苏诗“把酒坐看珠跳盆”来看,此时已经雪浪石放置在石盆内欣赏,这盆是否就是曲阳汉白玉石芙蓉盆呢?笔者觉得存疑,因为从十月末到十二月时间太短,可能时间来不及,这时可能只是放置在临时的盆里。到次年汉白玉芙蓉盆琢成,四月苏轼作《雪浪斋铭》,写铭的时间明确为“四月辛酉绍圣元”,可见苏轼四月二十日尚在定州。苏轼离开定州后,不像李之仪一样还有很多联系,与滕希靖再无交集,可见苏轼与滕希靖只是走得近,还算不上好友,这从诗题中的“滕大夫”也可以看出来。对于好友,苏轼多半称字,如称黄庭坚为鲁直,称范祖禹为纯父等,很少有称官职的,一称“滕大夫”,距离就出来了。
雪浪石盆
定州之后,苏轼愈贬愈远,精神愈振愈高;而滕希靖则继续着他的庸碌官生,而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是曾经遇到那位文学巨星、赏石大咖,用自己的抛砖引玉,在赏石与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丝痕迹。
王瑞来《生长的墓志》,《历史教学·高校版》2019年6期。
青山花漫漫 | 灵璧珍珠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苏轼的石友圈:滕希靖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8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