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有新境

玩石有新境

丁文父先生是中国赏石界的研究者,曾在古典赏石研究方面作出过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御苑赏石》2000年)、《中国古代赏石》(2002年)、《石盆雅趣》(2010年)等专著梓行以来,洛阳纸贵,风靡石界,其学术高度至今难以逾越。

玩石有新境

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丁先生并不因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这些年来,他站在全球文化的视野高度,重新思考中国赏石文化中一些至为关键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的赏石传统和审美习惯,特别尊崇石头外形的“纯然天成”,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对石头形态作人为的修治,也往往要依据“天然”为第一法则,刻意地去除人为的痕迹,竭力要做得“宛若天成”,天衣无缝。

这固然无关对错,但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一下?!非但如此,就是在当代艺术家诸多以赏石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同样对赏石的形态不做任何“人为”的调整或改变。也许古人在赏石的哲学理念中,往往以“敬天畏地”,“天地方壶”,总之是顺任自然为第一法则。审美思维的习惯势力,因循守旧的桎梏,竟然如此强悍,千年不变,那又是为什么?

渐渐这一切,令丁先生感到怀疑和不满。

玩石有新境

“为什么‘人为’不可以向着‘非自然’的方向努力?为什么‘人为’不可以‘以变其美’?为什么‘人为’不能改变自然造化?造物固然可以为师,但千百年来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师法自然”或者至今仍止步于“师法自然”呢?”

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时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因此也让他对停滞不前的赏石传统非常不满,甚至厌恶起这种不思进取的“欣赏堕落”来。但赏石要“向前看”,路在何方?

尤其当丁先生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对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了相当认识,特别对罗丹、亨利·摩尔和赫普沃斯等雕塑大师的创作理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后,他开始进一步诘问自己:“小说可以换个写法,音乐可以换个谱法,戏剧可以换个编法,绘画可以换个画法。为什么赏石不可以换个‘作’法?”

玩石有新境
赏石必须“向前看”,丁先生日益看到了这种迫切性。于是乎,他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思考,觉得有必要走出书斋,亲身实践,投入创作,在活生生的实践中寻找答案。他坚信,“赏石应该在人类的创作中获得新生!”
也许事实胜于雄辩,只有作品能证明一切。经过多年的思想淬炼,三四年前开始措手构思创作,期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丁先生可谓老当益壮,重新出发,屡败屡战,最后辛勤收获十八件作品,作为第一阶段的成果,结集成册,书名《千年之石,只欠一刀》,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付梓出版。丁老以此可贵的行动,同时宣告他从一位纯粹学者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转身。
玩石有新境
落实到具体的创作方法上,丁先生大刀阔斧,直截了当,采用简洁的“一刀”,将赏石切开,从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线面关系和空间结构,更将顽石从一块自然之物蜕变升华为艺术之物,从而赋予更多的精神内蕴。这一刀,石破天惊,意味深长。
此次结集出版的十八件作品,全部直接使用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中国赏石,每个大小从十几公分到六七十公分不等,姿态纷呈。计有太湖石三块、灵壁石十五块,灵壁石中还有一块比较少见的黄灵壁。突破千年审美桎梏,将这些赏石大胆“开刀”后,既让它们各自形成无法预料的块面和空间关系,又让作品本身宣告现代和传统的决裂,充满现代精神光华。
玩石有新境
如果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丁文父的这些作品,分明是向传统“开刀”,这一举动令人联想起现代艺术史上杜尚的作品“小便池”,联想起意大利画家封塔纳在画布上的锋利“一刀”。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代文化艺术界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人空间):玩石有新境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9382.html

(1)
上一篇 2019年8月3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19年8月4日 上午8: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