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

 

赏石艺术如何传承,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什么,以什么为主旨?二是怎样传承,用什么方式来传承?

 

对前者要以传承传统赏石艺术的核心价值为主旨;对后者,要以创新的理念,采取多元化的综合措施来做好传承工作。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纹韵 | 黄河石

一、传承传统赏石艺术的核心价值

赏石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彰显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文化自信,通过赏石艺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核心价值。

 

1.传承和彰显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赏石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是天人合一。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夏禹时代的先民已经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一是由崇拜自然到崇尚和欣赏自然。在《山海经》中有祭祀各列山系山神的描述。这些山神大多形状怪异,不是鸟身龙头,就是人脸牛身,表达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后来,这种敬畏的崇拜逐渐变成了崇尚的欣赏。据《山海经》记载,中央第三列山系的青要山的守护神武罗神,简直就是位美女。这青要山还有一种叫荀的草,女人吃了可以颜色美丽。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欣然之意,溢于言表。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荷塘月色 | 戈壁石

二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社会理想。《山海经》描述了不少人间乐园,这些人间乐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说那里到处鸾歌凤舞,各种飞禽走兽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依,一切自然之物都和谐共生的乐土。

 

先民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传统赏石艺术中发扬并传承下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赏石审美观。表现在审美对象上,力求保持观赏石不假人为的自然性;表现在审美主体上,则力求在审美过程中达到人石合一的意境状态。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柔情 | 大化石

意境的感受,一种是人忘情于石中。唐代诗圣杜甫好石,他在一首题为《假山》的诗里,表达了人石相融、神游其间的快适:“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

 

意境的另一种感受是以石悟道,即明代《素园石谱》的编撰者林有麟所说的“石犹近于禅”。米芾题《苍雪堂研山》云:“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极变化,阖道门”。米芾从一掬研山“看”到了昆仑之势、黑云之态、龙蛇之怪、电击之痕,最终感悟到的却是无为而不为的“道”的启示。

 

我国传统赏石艺术天人合一的审美实践,用我国著名哲学家金岳森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其普世的价值尤为明显。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大唐雄风 | 黄河石

 

2.传承和彰显和而不同、以石比德的赏石伦理观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道”源于“天道”,因而“天道”与“人道”是同一的,认为社会的人也是同一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其突出表现就是仁者爱人的理念,表现在赏石艺术中就是以石比德、和而不同的赏石伦理观。

 

如果说老庄的道家学说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以自然为大美的话,那么儒家学说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善推及于人与物的审美上来,这就是赏石审美的以石比德。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穿云透月 | 淄博文石

和而不同的赏石审美,频繁见诸于古代石谱的记述之中。《素园石谱》所辑录的名石名人题咏中,咏他人所藏之石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如王秋涧探访朋友鲜伯时见一石如“笔峰半圭,高插云表,遂名为透月岩”,遂赋诗一首,以“花露透香滋碧洞,月娥含影爱幽妍”来赞美;也有众人共同唱和一石的;还有石友以石相赠后而赋诗表达谢忱的,一派和煦之风习习。

 

以石比德、和而不同的赏石理念是“美”与“善”的结合,赏石审美,包容万象,各取所好,唯有偏爱,并无偏见,多元共荣。这些理念对异彩纷呈的人类社会的普遍意义,自在情理之中。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达摩 | 宣石

3.传承和彰显身心一体、知行合一的赏石乐生观

 

中国人的审美以乐为中心,人不是生而有罪,也不是生而有苦,而是生而有趣。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者无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的人格自由;是道家追求的“天地与我并生”的“逍遥游”;也是禅宗“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春来草自青”的旷达自如。

 

这种身心一体的乐生观表现在赏石审美中便是“与石共语”“夜听石语到三更”“石心石意石有情”,在赏石审美中构建了一个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蒲松龄 | 灵璧纹石

在身心一体的审美感悟之中,还有知行合一的审美创造。从米芾的自制研山、苏东坡所绘的“古木怪石画卷”,以及命题赋诗配座、题铭等,都体现在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知行合一之中,由此一方观赏石由普通的顽石升华成为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天然石质艺术品。

 

中国传统赏石艺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赏石审美观,以石比德、和而不同的赏石伦理观,身心一体、知行合一的赏石乐生观,从本质上来说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体现,使我国传统赏石艺术在传承与彰显中走向世界。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九鼎 | 石胆石

二、赏石艺术在创新中传承

赏石艺术的创新是保护和传承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在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当今时代,赏石艺术的创新尤为必要。

 

1.赏石艺术的理念创新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创新总是第一位的。由“瘦透漏皱”到“形质色纹”、由“奇石”到“观赏石”是理念创新;在《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中提出了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从未有过的人文要素“‍‍‍韵意”,也是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更要注重在赏石艺术产品制造营销过程中努力创造需求、引导需求。2017年初,重庆市秀山县观赏石协会成立了以协会会员集资入股的武陵风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以紫砂石壶为主,涵秀山竹编、民族服装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2017年底,该公司下属的秀山花卉盆景奇石市场正式营运。他们还将开办地域民族文化培训、文化产品展示展销等项目,形成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的多元发展机制。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春意盎然 | 黄河石

2.赏石艺术的多元化综合创新

 

一是利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智能手机这种可移动终端的应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2015年3月初我国正式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全面应用,所有事物和活动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融合,互联网无所不“+”,我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赏石艺术的互联网基因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赏石艺术的爱好者超越地域、身份的相通相聚的特色,与“互联网+”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群自组织化特色完全一致;第二,赏石艺术的审美传达与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协作、分享、跨界、融合”完全契合;第三,赏石艺术突显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趣味与“互联网+”的私人订制和个性化追求如出一辙。因此,在赏石艺术的传承上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公众号、微信群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石全石美 | 冰彩玛瑙

 

现在全国的赏石会展每年数以千计,与网上的互动日益明显。2017年5月18日,第五届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开幕当天,当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代表将“最大的紫萤石晶洞”的证书交到开采和收藏这方晶洞的段瑞华女士手中时,这方长2.2米、宽1.8米、高1.6米的庞大晶洞通过互联网在石界内外迅速传播,人们无不惊叹于大自然神奇魅力。同年7月,福建省观赏石协会举办的海峡两岸传世名石评选启动,前期的报名、海选、初评等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直到终审时评委才到达现场鉴评。这种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扩大影响、提高透明度等方面效果很好。

 

当前,除了展会,赏石藏馆、博物馆及店铺等,大多与网络联姻,总之,“互联网+”赏石艺术的传承形式已进入常态,方兴未艾。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月满清崖 | 淄博文石

二是全国统筹与地方互动相结合。中国观赏石协会以统筹全国石界对赏石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为己任,使我国的赏石艺术发展进入了自觉有序的状态,这是我国几千年来赏石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次质的跨越。

 

“赏石艺术”申遗成功后,其一,中国观赏石协会积极培育“赏石艺术”保护示范基地,抓好“赏石艺术”遗存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示范三类示范的基础性工作;其二,中国观赏石协会推进各赏石流派在传承中发展,指导地方协会进行单石种的“非遗”申请;其三,中国观赏石协会积极开展“赏石艺术”宣传展示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赏石百科全书《中国石谱》的出版,对几千年来传统赏石文化艺术进行了梳理总结,标志着以石谱文献传承为主线的赏石艺术在传承中进入了新的时期。

 

正是这种全国统筹与地方互动的结合,形成了全国上下、多元综合的传承赏石艺术的生动局面。

 

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达摩 | 九龙璧

 

(本文选自赏石科普丛书《赏石与艺术》,主编:寿嘉华  副主编:刘延明  编著:雷敬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赏石艺术应如何传承?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85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4月14日 上午7:49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上午6: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