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人学造景

跟古人学造景


古代文人造园,讲究移步换景、步移景异,或幽深不尽,或豁然开朗,或实中生虚,或虚中见实。园林的营造如同一场心灵与情趣的游戏,精彩万分,却又不着痕迹。领会了古人构景的哲学,园林之美便会显现出另外一层深意。

跟古人学造景

(点击图片购书)

文人空间出品《造个院子过生活》(第二辑),带您从领略古人造园意趣开始,巧心营造自己生活中的幽雅景致。


 壹 
/

“借景”,可谓是园林构景诸法中最精髓的一点,由明末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所提出。简单而言,手法之一就是将园外之景纳入到园内,让内外景致建立某种关联,使观景者产生更加深远的体验。在此试举一例,如立足无锡寄畅园内(见下图),可观园外寺塔,远山近水,内外一气,仿佛人在山中,似无庭园之隔,望之心清意远。

跟古人学造景

借景在传统造园中极为成熟,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作论述:“试以江南园林而论,常熟诸园什九采用平冈小丘,以虞山为借景,纳园外景物于园内。无锡惠山寄畅园其法相同。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即仿后者而筑,设计时在同一原则下以水及平冈曲岸为主,最重要的是利用万寿山为‘借景’。于此方信古人即使摹拟,亦从大处着眼,掌握其基本精神人手。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松江、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塔影的。”(陈从周《说园》)


 贰 
/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由文人所营造的,皆讲究一种周回曲折的意趣,而最忌一览无余,所以屏障的巧妙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红楼梦》十七回中便记录了园林中障景手法的运用,某日,贾政带领一众客人游览大观园,“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曹雪芹的记述,表明了当时人们造园的意趣。实例如苏州拙政园入门处湖石假山(见下图),如屏障在列,使入园者无法全览园中佳色,待峰回路转之时,变渐入佳境。

跟古人学造景


 叁 
/

“掩景”不同于“障景”,其并非是对景物的完全阻隔,而是通过掩映的手法带来幽深不尽的视觉效果。而其目的亦是为了避免景物在一览无余之下,让人觉得趣味寡淡。美景似佳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才更耐心寻味。
 
园林景观营造中,多通过树石来完成“掩景”,如无锡寄畅园中的山池“锦汇漪”(见下图),为增加此水景南北方向的景深层次,避免一望而穷其边际,便在西岸的“鹤步滩”上,植以临水斜出的枫杨。几株斜枝将池水半掩,临水而立,彼岸莫可穷见,顿生几分幽深之感,这便是通过“掩景”来增加景深的层次。而那枫杨虬曲临波的姿态,亦是生气十足,动人万分。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论:“山欲高,烟霞锁其腰”,树掩水脉,烟锁山腰,可谓同一理也。

跟古人学造景


 肆 
/
 
古人构景,往往讲究“欲扬先抑”。在游赏园林时,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经验,在穿过一条幽暗的小径,或是走过一道曲折的游廊后,眼前忽现一片辽阔的池山,大有那“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这种在主景前建立一种收束、抑制状态的手法,便是“抑景”。如今游览苏州艺圃(见下图),进门后便会窜过一条静谧的窄巷,藤蔓夹道,翠叶蔽天,行走其中如入幽深之境,乃园中主景之序曲。

跟古人学造景

谈起“抑景”,总会不由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那段记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真不知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心者的继承。


 伍 
/

“对景”是指欣赏者(或欣赏点)与被欣赏景物两相对应的关系。良好的“对景”营造,能让人们在园林中的某个驻足点或建筑内,妙对佳景,心随万物。传统园林中最主要的对景,往往设置在主厅堂处,厅堂面池(厅堂前一般有月台),池的另一侧堆叠山石,厅堂与池山便是一种“对景”关系。实例如苏州留园,涵碧山房与假山上的可亭隔池相望(见下图),彼此构成了一组对景。遥想昔日主人坐于厅内,观览假山孤亭,游人亦可登临可亭,回望涵碧山房。江南四时之美,皆在此处静观自得,诚可谓坐忘天地之佳处。

跟古人学造景

由涵碧山房望向对面假山


跟古人学造景

假山回望对面涵碧山房


 陆 
/

在“对景”的状态下,亦延伸出另一种观景形式——“框景”。“框景”,即被欣赏的景物,在门柱、隔扇、窗棂等物的框定下,呈现出如画一般的效果。
 
《园冶》在介绍峭壁山时,便讲述了借窗入画的“框景”之美:“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白墙作纸,圆窗当框,山石松梅,便是一张尺幅小品,足堪品玩。实例如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中竹石小景(见下图)

跟古人学造景


 柒 
/

步楼看山,尤叹俯仰一世;登台望月,便识盈虚有数;临池观鱼,可生濠濮间想……景致中有了人的立足之处,景与人便有了观照,人与情便有了兴发,情与景便有了交融。高台当风,有了高士的抒怀啸咏,方更显天地之悠悠;水榭临流,有了伊人的凝思无语,便尤觉人间之凄凄。这一楼一台、一亭一榭,便是其所处景色中的点“景”之笔。

跟古人学造景

关于“点景”的功能与作用,园林专家陈从周曾以西湖为例做过阐述:“西湖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证此可见建筑物之于园林及风景区的重要性了。”(《说园》)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天地间藏着无限的真意,若无这般浪漫情怀,李白怎可吟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句子。


 捌 
/

“引景”,顾名思义即在人们游赏某处时,将别处景致之消息引至眼前,虽身不能至,却心已往之。园林“引景”的手段有很多,或通过粉墙上的漏窗,或凭借屋舍边的游廊,抑或是利用匾额中的题字。关于漏窗“引景”,陈从周先生曾作此述:“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也,其漏窗能引大园之景。”(《说园》)而上海豫园游廊上的题字:“渐入佳境”、“峰回路转”等,则是通过语意来“引景”了。

跟古人学造景


 玖 
/

水中花,境中月,虚幻的景象亦有一番难言之美。园林幽赏,实景可观,虚境亦有玩味之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道出了园池赏玩的美妙。《园冶》形容园林池景曰:“池塘倒影,拟入鲛宫”,“鲛宫”即鲛人所住之处,传说其居于海中,泣泪可成珍珠。计成把倒映在水中的房檐屋牖比作非凡之境,为园林清赏披上了一层浪漫遐想,让人学会去感受现实之外的余兴,这便是一种闲淡情趣的体现。

跟古人学造景

园池要映衬周遭景色,则水面需留白,切不可满植荷花,特别是面积不大的水域,当更重此道,否则会显得水面拥塞,亦不利于映景。园池中贴水而设的曲桥,会更加有助于获得“映景”之美,试想一女子漫步桥上,如凌波仙子一般,水中人影温婉婀娜,自成一景。

中国园林,千姿百态,贵在“有法而无式”,以上诸论并无意于将构景之法作概括总结,而园林的营造手段也绝不仅限于此。此文只是以简单直白的表述形式,管窥中国园林艺术之一斑,读者若能借此开启更加广阔的欣赏眼光和思路,则以园林为代表的东方营造艺术,定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辉。


本文来自《造个院子过生活》第二辑
↓ 点击下图购买此书 ↓
跟古人学造景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雅物商城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人空间):跟古人学造景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784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10月14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上午9: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