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花,赏心乐事。
妙笔生花,娓娓道来。
古人簪花,佛前供花,插花文献,日本花道,西方插花,花目品第,器与具,技与艺……《拈花意》——一部系统完备的中华插花史。
《 拈 花 意 》
上 篇
01
折 花/簪 花/插 花
现代常说的插花,指折取一种或多种植物体的非根部分作为花材,经过技术修整和艺术设计,插入某种容器,形成新的观赏对象,以表达情感和意趣。它同盆景、园艺、雕塑、建筑等一样,属于造型艺术范畴。这是狭义的插花概念。广义的插花概念,则只以折花为基本要素,不必讲究造型,亦不必插于器皿,可以簪于头,佩于身。可以说,狭义插花是广义插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02
借 花 献 佛
拈花微笑故事的真实性虽尚待考证,但在中国佛教的流播中,却颇有象征意义。佛经中借花说法,阐释义理,以花所具有的特质,象征佛国的清净,佛陀的威德,佛法的微妙,乃至说明修行的历程,禅悟的境界等。不论直指或譬喻,无非是一种方便的引导,希望能使信徒对佛法有所领悟,而中国的善男信女们,却将佛前供花作为证明自己崇信佛教的形式,真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03
花 靓 人 间
唐李商隐诗《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诗人说的是红花虽好却也要绿叶扶持的道理,但也透露出当时供花的形式。仍是取花堆放盆中而弃绿叶。
04
瓶 花 有 谱
插花技艺和规律的探寻,插花理论和程式的形成,是插花活动向插花艺术升华的标志。常被举为代表的,是明代张谦德的《瓶花谱》和袁宏道的《瓶史》。因为插花是今天的说法,在古代则多称为瓶花、瓶供。这两部著述,堪称插花史上的经典,影响到整个东方插花艺术的发展。
05
道 成 海 外
说到插花艺术,有人便会联想起日本的花道,甚至认为那便是插花的“正宗”。这是在是一种误会。平心而论,日本花道只是插花的重要支脉之一,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审视,插花艺术的范畴都要广阔得多。日本花道文献中,也从不讳言日本插花曾收中国的影响。
06
东 西 交 融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首先,追求花材的自然美和意趣美,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赋予花材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其次,善用木本花材,追求不对称的均衡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聚散有度。再次,以精取胜,表现手法凝练,不追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而强调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注重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及环境氛围的和谐统一。
《 拈 花 意 》
下 篇
01
花 目 品 第
成功的插花作品,对花材和容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更未必选用名贵的花材、高档的花器。看来不起眼的几片绿叶,一个花蕾,甚或路边的杂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配以恰当的花器,都可能创作出情趣典雅、意境不凡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这正是插花艺术的魅力所在。
02
主 从 使 令
现代插花中的主从搭配,则遵照艺术审美的原则,如木本与草本花卉中,以木本为主,草本为辅。或根据场合和功能需要的不同,确定插花的造型和色彩要求,再据此选择花材,安排位置。那种充满封建等级以为的旧套,早已被完全摒弃了。
03
选 器 护 瓶
花材与容器的色彩配合恰当,同样能使插花生色。如素色的细花瓶与淡雅的菊花相协调,浓烈而富于装饰性的大丽花,配上釉色乌亮的陶罐,可展示其粗犷的风姿,浅蓝色水盂宜插低矮密集的粉红色雏菊。简而言之,现代花器可以是任何材质、任何造型、任何色彩,这也为插花创作提供了大为广阔的天地。
04
折 插 沐 养
说到折与插,才进入插花操作的技术层面。因为这一折一插,直接关系到花材的姿态和插花作品的造型。早在唐代,孟浩然《早梅》诗中这样写道:“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05
造 境 清 赏
传统插花作品,常会在花器之外,辅以笔墨纸砚、书画琴棋、萧剑玉石等文玩,同作清供,以充分显示主人的情趣。现代花艺中,此类配件的范围大大延伸,泥塑石雕,藤编草织,偶人禽鸟,枯木糙砖,干果食品,团扇彩灯,无不可用,关键在于点到即止,配置有度。
06
宜 忌 监 戒
清人龚自珍诗中,有这样颇为人传诵的两句:“瓶花妥帖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一觉醒来,瓶花如故,而炉香已燃尽落定,如同当年童心,无可寻觅处。爱花惜花,自是好事,但也以任情适意为宜,真像袁宏道这样,谨小而慎微,岂非背离了中国传统插花崇尚自然、追求神韵的传统,于花于人,恐怕都失了趣味。
↓ 点击下图购买新书 《拈花意》 ↓
薛冰,原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书话集《旧书笔谭》《版本杂谈》《古稀集》,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书生行止》《饥不择食》《漂泊在故乡》,专著《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读南京》等作品五十余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人空间):轻松了解中国插花史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