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茶室,隐匿于世 2020年10月25日 上午11:58 • 艺术文化 • 阅读 760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隐居在梦中。 人在声色中浮沉久了,就会起退隐之心,让性灵有片刻的缓息。古人云:「高人栖隐向山林,林壑幽清绝俗尘」。隐居山林,是一种清福,为心灵寻一片净土。今人久居闹市,又如何安放想要隐匿的身与心? 「隐」,是中国特有的如诗画般的感性产物,其意趣不在于身居所处的远近,而是心中天地的宽阔。古人云:「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于两间」。开门万丈红尘,闭门山水之间,「市隐」可谓当下心灵最好的归宿。 幽幽茶室,最宜市隐。苏轼写过一联诗:「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那时,他三十来岁,到杭州当官,住不大的房舍,有竹子,有曲水,茶室小而和谐,几案美而自然。与三五知己,品香茗,作清谈,写诗作画,不亦乐乎。在繁华都市与湖光山色间,他彻悟人生,做到了「市隐」。 在心灵被快餐文化占满的今日,我们更需要匿隐茶室,来颐养对生命的热忱。晨起,首先关心的是院中的虫鱼鸟兽,午后,卧眠无梦,即使有梦也是草木清风。长庭小院,凿池叠石,杂植花木,以茶沐心,如清风明月,涤人耳目,洗人性灵,自然引人瞻瞩高远。 真正的隐士,隐于山、隐于野,更隐于市、隐于心。所谓「不闻室外音,且饮杯中茶」。避世并非逃脱,索居并非离群,而是以彼之清幽,丰盈吾之精神。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清旷洒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皆从这日常隐逸中来。 《小窗幽记》写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为今人提出了一种思想,让我们可以在都市中常做隐士。一隅茶室,闭门独饮时成欢;身心无累,开门客来时相喜。烦了、累了,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也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当我们栽四时花、读数行书、临几幅画、做一夜梦时,便隐于花、隐于书、隐于画、隐于梦中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人空间):造一茶室,隐匿于世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6962.html/ 空间茶室文化文人雅文人空间 赞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0 0 生成海报 台湾高手谈赏石。 上一篇 2020年10月25日 上午9:00 谈谈石界的内循环 下一篇 2020年10月25日 下午1:16 相关推荐 寻石伴雅居 2018年9月23日 2.4K000 静聆石语 美与人生 2020年4月6日 604000 艺术文化 思接千古,自与尘疏 2020年8月31日 934000 艺术文化 人皆有好,我独爱猫 2020年3月22日 629000 艺术文化 生来孤寂,与美同行 2019年12月8日 657000 艺术文化 文房空间,人生一梦 2020年1月5日 600000 艺术文化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