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今天是中秋佳节,又逢国庆,举国同庆。据说本世纪双节同庆共有四次,下一次要再等11年。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岩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场景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岩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场景
 
就在整整410年前的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秋,著名书画家、藏石家米万钟,在画家吴彬所作其藏石《十面灵璧图卷》画后题跋,落款处写到:“时万历庚戊(1610年)中秋,书于湛园之石丈斋。石隐庵居士米万钟”。这幅书画合璧总长度达27米(其中画心长11.5米)的长卷,近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岩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上首次完整亮相,展览将持续至国庆黄金周结束。与此同时,保利艺术研究院还推出了《岩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大型画册(李雪松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9月版)。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米万钟在《十面灵璧图卷》画后题跋落款处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吴彬《十面灵璧图卷》落款处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明代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画心)
 
9月26日至27日,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学术研讨会,围绕“山水与赏石——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米万钟、吴彬、《十面灵璧图卷》与晚明的艺术及社会”、“奇石与图写——《十面灵璧图卷》和中国的赏石鉴藏文化”以及“回响与演变——《十面灵璧图卷》的经典性和现代性”四个议题,来自各界的20余位学者、艺术家、作家及赏石家展开深度解读和现场讨论。笔者应邀参与研讨会并提交《晚明石尚与<十面灵璧图>》一文,也是与有荣焉。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学术研讨会一景
 
《十面灵璧图卷》这幅旷世杰作,描摹了当年米万钟所藏的一方灵璧石的十个观赏面,可谓前所未见。一幅古代画石作品,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和回响,十分罕见。确实,这幅杰作书画合璧,是藏家兼书家米万钟和画家吴彬共同合作的产物,不但在画石上具有叙事性和经典性,而且还有创造性和现代性。它表现的虽然只是古代赏石这个比较小众的题材,但却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尚石之风和画家的前卫追求,在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十面灵璧图卷》前正面米万钟题跋和吴彬画石
 
其实,关于这幅巨作以及相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在流传递藏中几乎未见重要著录,清代曾归文孚、萨迎阿、托浑布等人递藏,后来流散于海外。1989年12月,纽约苏富比以121万美元天价成交此幅作品,归美国收藏家兹夫(后来他的藏室称作“十面灵璧山居”)收藏,以后即使偶尔在展览会和艺术画册上惊鸿一瞥,因为篇幅过长展示不便,未曾完整地呈现过全貌。包括美国已故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虽然对于提升吴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居功至伟,但也未曾见到过此作。但是,真金被遮掩的光芒终究会有一天被擦亮。时至今日,我们展示和研究这幅经典作品,也是一种迟到的致敬。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1989年12月纽约苏富比中国画拍卖图录封面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明代吴彬《十面灵璧图卷》局部
 
《十面灵璧图卷》是一幅类似西方素描写真的水墨作品,笔触具体而微,充满一种奇幻神秘色彩,在传统笔墨外,又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这在古代绘画中极为罕见。作品所表现的这方“十面灵璧”,也是灵璧石中的神品,古今罕见同俦。虽然此石早已不存天壤,但确实是一方难得的历史名石,时人称之为“非非石”。历代书画名迹之中,如果说要选出几方写实画石名作的话,那么,米芾《研山铭》附图中的“宝晋斋研山”(非米芾所绘,一说为元代吴镇所作),宋徽宗《祥龙石图》中的“祥龙石”,和这幅吴彬《十面灵璧图卷》中的“非非石”,堪称历史名石“三绝”。不过,“祥龙石”查无旁证,唯有“宝晋斋研山”和“非非石”传颂不绝,堪称“双璧”。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米芾《研山铭》附图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宋徽宗《祥龙石图》局部
 
米万钟堪称明代最著名的赏石家,他的爱石癖石故事比起北宋米芾似乎不遑多让,毫不逊色。有意思的是,米万钟号称米芾后裔,他的癖石之好也是受到了“米颠”的影响,他在京城湛园的藏石室名“石丈斋”,就是取自米芾拜石的那方“石丈”的典故。此次“岩壑奇姿——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主办方还特意仿制了“石丈斋”牌匾和室内场景,以示敬意。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米万钟湛园石丈斋再现场景
 
作为米万钟知交好友和同科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王思任,在《米太仆家传》中写道:“(米氏)性喜石,慕其家涟城风,故号友石。……(公)能琴能弈,能握槊,能蹴丸,能剑,能谜隐、谑谐、打冷哨、绰沁趣,能审音顾曲,能别白博古图,而其大要,笃好者在石。”所谓“慕其家涟城风”,指的是米芾当年(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任涟水(今江苏淮安市涟水县)军使,因为与灵璧距离较近,所以与灵璧石结缘。
 
据记载,米芾任涟水军使第二年,获得一方灵璧石,高七尺、阔五尺,形如片云欲堕,米芾书篆“泗滨浮玉”刻于其上,落款“元符元年(1098年)二月丙申米芾题”,供置于涟水军治园“瑞墨堂”前。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文学家岳珂(岳飞之孙)途经涟水,在“瑞墨堂”故址见到这方灵璧石后,将其供置于镇江北固山宅居“研山园”,后又安置于嘉兴别业“金陀坊”。明代万历年间,“泗滨浮玉”一度归嘉兴收藏家吴伯度,不久后被米万钟购藏,成为米万钟湛园“古云山房”的藏宝。由此,米万钟与先祖米芾的藏石结缘,也使得其“性喜石,慕其家涟城风”有了着落。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五杂组》中提到,“今时灵璧无有高四尺者”
 
米万钟所藏的这方“非非石”,无论体量、造型、质地、肌理以及形成难度等,都远远超过了“宝晋斋研山”,也是石缘匪浅。据其画后题跋,此石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渡江向余”,米万钟当时在六合知县任上。六合在南京长江之北,所以,这方奇石应该来自江南一带,而不是北方或者产地灵璧。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安徽灵璧县磬石山(今作磬云山)一景
 
值得一提的是,据晚明灵璧县邑人王守谦《灵璧石考》记载:“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迨万历己酉(1609年),南台侍御眉山鸿岏张公访此石甚殷,乃好事于磬石山涧壑中乘雨后觅之,稍稍见一二,于是习兹山者,凡牧防樵子,莫不求石,有力者遂发坑取之,而石渐出矣。”也就是说,灵璧石在明代一度湮没无闻,一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才再度大开发,比起米万钟所得这方“非非石”时间晚了一年,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非非石”的出现有没有促成灵璧石的“复兴”,尚待进一步考据。
 
至于这幅奇画的创作时间,按照米万钟的题跋,我判断是当年米万钟在六合得到奇石的时候请吴彬画的,而不是两年后在京城湛园题跋的那一年(现在定为作于1610年左右),也就是说,米万钟画后题跋是一种追记。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就涉及到这是画家吴彬山水画转型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米万钟在《十面灵璧图卷》画后题跋提及奇石来历及画石经过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展示场景
 
因为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岁末,吴彬为米万钟画了一幅《山阴道上图卷》长卷(今藏上海博物馆),学界认为这是吴彬晚期夸张变形山水画的转折点。吴彬的夸张变形山水画,以诸多怪异的地质构成,刻意营造出一种无理性感,呈现出一种梦境或是虚幻的意境,在当时十分另类。至于吴彬变形山水画的灵感来自何处,有说是来自于他在福建、四川包括浙江(雁荡山)的游历,但时间上似乎衔接不起来;高居翰则认为可能是受到了西洋画的影响,不过也没有直接的书证。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局部
 
台湾学者刘馥贤则认为,吴彬晚年的奇幻变形山水画,和他与米万钟的交往有着很大的联系,其灵感来源或许与米万钟收藏的奇石和晚明赏石的爱好相关。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这方“非非石”(从时间线看,应早于该年末的《山阴道上图卷》)可能对于画家画风的改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否可以这样说,一方奇石改写了画史。
 
【谈古说今】“十面灵璧”话经典
明代米万钟订制“天启年米石隐制”款青花觚(局部)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4860.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10月6日 上午2:12
下一篇 2020年10月6日 上午9: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