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传世古石有名有出处的,最早都为宋代,而且多为园林置石——以太湖石居多,其荦荦大者如“瑞云峰”“雪浪石”“石丈”“菱溪石”“青莲朵”等,大家耳熟能详。不过,也有不为众人所悉知的古石,如江苏溧阳的“高静石”就是一例。我也是前不久经拨云轩姜雷兄的介绍,才知道有这处南宋赏石遗存的。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园四面环水,十分幽静

高静石置于溧阳高静园之中,园名就是因石而得,园址原来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彭谦的私邸。高静园建于1987年,位于市区四面环水的小岛高墩上,建筑面积有1.3万平方米,亭台楼阁,水池假山,一应俱全,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园中有太白楼、锦窦园、牡丹亭、晚香亭、清濑草堂、元代教授林公殉节处刻碑等景点,均为仿造宋代以来溧阳当地十余处古代园林景点意趣而建,各具特色,也有一些各处废园移来的古代太湖石。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园中水池假山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太白楼是高静园的最高建筑

其中的高静石,静卧于大门进口处花坛上,宛如巨大的屏风,也是寓有开门见山的意思。据纪录,高静石重达11.36吨,高2.53米,宽5.31米,厚0.95米,在古代传世的园林置石中可谓巨石。不同于其他置石以立峰形式为主,高静石属于卧石,色泽青黑,造型奇崛,云蒸霞蔚,跌宕起伏,四处洞天前后贯穿,增添了其景深和变化,石表风化痕迹明显,也是古石的特征。不过,仔细观察,其正反面均有修治痕迹,包括石表的凹凸层次乃至轮廓,尤其是几处洞天,可能也是“无中生有”的,这在传世园林置石中颇为常见。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石正面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石孔洞或为“无中生有”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石背部修凿明显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石表面凹凸坎坷留有修治痕迹

高静石正中下方凹陷处,有一处刻铭,四字五行,已经剥落不堪、漫漶不清了,第一行“忠则高寿”四字依稀辨别,应该是旧刻。原石主人南宋重臣赵葵(1186-1266)享年八十一,在当时确实是高寿之年。这方距今至少有八百多年的名人名石,2001年7月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石上留有刻铭

据园方介绍,高静石相传是宋高宗赐予寓居溧阳城南的右丞相赵葵的。与高静石一起赏赐的还有两方奇石,分别名“苍云”、“忠义”,原来是宋徽宗的心爱之石,另两方后来散佚不知所踪了。不过,按照《宋史》本传记载,赵葵主要任职于南宋宁宗、理宗、度宗三朝,与宋高宗并无交接。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园有关“高静石”等介绍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著名篆刻家陈鸿寿任溧阳知县,恰逢地方修志,应邀作有“溧阳县志叙”。这部嘉庆年间《溧阳县志》,明确提到赵葵府上置石为宋高宗书题,宋理宗赏赐。此外,赵葵在溧阳城南的私邸“晚香堂”,也是宋理宗御笔亲题的。另外,《全宋诗》收录有宋理宗诗《题赵葵墨梅》:“溪藤疏影势千寻,笔补春工著意深。止渴调羹归妙手,谁知一片岁寒心。”可见,宋理宗与赵葵这对君臣关系不同寻常。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清代嘉庆年间《溧阳县志》(卷三)有“宋赵府三石”介绍

据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三)中“宋赵府三石”介绍,一曰“苍云”,明弘治年间知县符观移立察院行馆,当时尚存于平陵书院中,上有篆刻“苍云”二字,传为宋高宗书,宋理宗赐;一曰“高静”,相传亦有宋高宗题字,后赐予赵葵,明弘治年间知县符观移立凤凰桥下,后来渡江北运,船沉石没;一曰“忠义”,本来是赵葵从子赵淮的北府旧物,明成化年间知县熊达移立都察院行馆。凤凰桥下高静石失去后,万历年间知县李光祖移此石以补之,当时尚存。

由上所述,赵府三石原出自南宋皇宫,为宋高宗所赏所题之物,后来宋理宗赏赐于老臣赵葵。不过,到清嘉庆年间,三石至少已失其一——高静石。清代乾嘉年间,邑人彭光斗作有《苍云石歌》,其中有“同时拜赐有三石,高静沉沦忠义颓。只余此石岿然在,转徙由人翳草莱。”的感慨,说明当时“忠义”石也已颓败不堪,只有“苍云”石尚保存完好。

如此来看,如今高静园中静卧于草莱中的这方奇石,应该并不是高静石,而是苍云石或忠义石,更可能是苍云石。其实,观其色泽造型,也确实更像是一片苍云,云卷云舒,富有动感。只是因为岁月漫漶,原来石上宋高宗书篆的“苍云”二字已经无法辨认了。高静石之名,竟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石”如同一片苍云

赵葵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重臣,抗金名将,早年随父赵方抗金立功授官,历事宁宗、理宗、度宗三朝皇帝,曾任滁州知州、兵部侍郎、扬州知州、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福州知州等,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冀国公,赠太傅,谥忠靖。

赵葵的事迹,《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所载虽然篇幅不小,但都是写的他在朝廷和军事方面的经历。其实,赵葵不但武略出众,而且能诗会画,《全宋诗》收录有其诗四十多首,《全宋词》也收录了一篇《南乡子》:“束发领西藩。百万雄兵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昨日公卿今日闲。拂晓出长安。莫待西风割面寒。羞见钱塘江上柳,何颜。瘦仆牵驴过远山。”可见,赵葵在戎马倥偬之余,也是颇有闲情诗思。

赵葵擅长画墨梅,写有《墨梅》诗曰:“须知造物元无物,刚被花光强造端。认得色空都是幻,南枝非暖北枝寒。”与其素有交往的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有答谢赵葵赠画墨梅一诗《信庵丞相为余作墨梅二轴谢以小诗》:“天畀村翁一段奇,发函虹气贯茅茨。肯移金鼎调元手,为作玉龙檠雪枝。绝艳从教百花妒,秘藏莫遣六丁知。信庵丞相亲分付,麽去花光与补之。”末句提到了南宋著名墨梅画家杨无咎(字补之),可见,赵葵的画艺也是身手不凡。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幅赵葵(原作无款,据考为赵葵,著录于清宫《石渠宝笈》续编)绢本《杜甫诗意图》(纵24厘米,横212厘米),描绘了唐代诗人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的诗意,修篁夹路,荷塘清浅,游人稀疏,笔墨精纯秀润,画面深远恬静。画面中描绘的,或许就是他在溧阳城南的别业晚香堂。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南宋·赵葵绢本《杜甫诗意图》局部

《全宋诗》收录有赵葵《竹》:“一抹轻烟隔小桥,新篁摇翠雨三梢。惜春不觉归来晚,花夺重门带月敲。”诗境与这幅《杜甫诗意图》颇为相似。赵葵还有一首描述其溧阳别业晩香堂的《避暑水亭作》:“水停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波煎彻蓬莱岛。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多在红尘道。”关于此诗,据清初褚人获《坚瓠集》辑录前人记载,此诗前六句为赵葵所作,诗未成诗人或是累了或是诗思“短路”,便入睡了,富有才情的侍婢为其“续貂”末两句。

赵府中能够为赵葵作诗助力的侍婢,可能不止一位。也是《坚瓠集》,讲述了赵葵另外一则有关侍婢作诗的轶事:“赵葵同知枢密院。朝罢归私第,而诸姬不见。葵往寻之,乃群聚摘青梅。有一姬善赋诗,葵令作诗,云:‘柝声默报早朝回,满院春风绣户开。怪得无人理丝竹,绿阴深处摘青梅。’”这位才女也可能就是为《避暑水亭作》一诗“续貂”的那位。这首诗,被今人收录于《全宋诗》中,作者名赵葵姬,诗题为《诗一首》。

赵葵爱石有癖,除了传世的“高静石”之外,南宋周密《齐东野语》有一则“赵氏灵璧石”,讲的也是赵葵爱石的故事,颇具戏剧性。说的是一位名叫李邦永的士兵,原来是金朝红袄军首领李全的部下,赵葵颇为欣赏其勇略,将其收入麾下,并改姓为赵。赵葵曾经率军路过灵璧县,看到路旁有一峰灵璧石,高峻秀润,峥嵘不凡,于是坐在马上抚赏久之,颇有恋恋不舍之意。后来,赵葵退居溧阳,有朋友献供奇石,赵葵因而想起了这段经历,与众人说起这方奇石之不同凡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邦永正好在旁,听说后马上退下,吩咐士兵们将这方早已运到的巨峰移置于恩师的庭院中。赵葵大吃一惊,问其从何而来。原来,当初赵葵对于此石之倾心,赵邦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派手下五百壮士辗转将其运回——可见是一方巨峰,但一直不敢献供,此次听说恩师念念不忘此石,于是才有了这一幕。

这个故事,或许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反映了赵葵确实有石癖,也是南宋文人赏石活动的重要纪录。无独有偶,“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杭州西湖英石“皱云峰”,也有清初广东水师提督吴六奇不远千里寄赠恩师查继佐奇石的故事(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大力将军》、王士禛《香祖笔记》等有载,今人金庸《鹿鼎记》也有类似记载),与其颇为相似,流传甚广,信者甚众。不过,据今人考辨,这则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参见“金石书画北山画店”公众号吴香洲《石不能言最可人》),其原型或许就是来自《齐东野语》这一则。

【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高静园正门可以窥见高静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溧阳名石溯南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9492.html

(1)
上一篇 2020年7月15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20年7月17日 上午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