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州个园之冬季假山
古代宣石留给我们的最辉煌杰作就是扬州个园里的冬季假山。
圆浑的宣石倚墙垒叠,犹如皑皑未消的冰雪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四季山中的冬山,是最富想象力的创意,是以宣石堆砌的假山,迎光时宣石晶体荧荧闪亮,背光处则幽幽冰寒,皑皑残雪,背景墙上的四排二十四个风音洞,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渲染出一派“北风呼啸雪光寒”的隆冬寒境。
4排24个圆孔,产生呼啸的北风,烘托了寒冬风雪的气氛
二、明清扬州等宣石用量巨大
清初著名学者、戏曲理论家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长盆栽虎刺,宣石作峰峦”之句,其“峰峦”二字把宣石作为象形山石的主要特征,简明扼要而又极其生动形象的点化出来。同时也表明宣石是明清时期扬派、苏派、徽派等主要园林和盆景的重要选材。
清代乾隆著名学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余氏万石园出道济(石涛)手,至今称胜迹。若近仇好石垒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土垒九狮山,亦藉藉人口。”“又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叠小山数寸,多黄石、宣石、太湖、灵璧之属”。
卷十二:“更点宣石如车箱侧立,由是左旋,入小廊”。又“江氏买唐村,掘地得宣石数万,石盖古西村假山之埋没土中者”。从“掘地得宣石数万(枚)”可见宣石数量之大。
那么,这些宣石是怎么从宁国运到扬州的呢?
三、明清经济繁荣的宁国
经济学的徽商概念,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州、宁国两府商帮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并非单指徽州商人。徽商曾称雄中国三百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作为徽商腹地的宁国,跟徽商发展有怎样的渊源呢?
南宋迁都临安后,宁国位于京城临安近邻,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呈现繁荣景象。河沥溪是宁国通往临安的水陆要道,陆路由河沥溪往东南过唐舍岭、千秋关、马头岭到达京城临安。水路由南到达狮桥、宁国墩,在转陆路通安吉、临安。特殊的地理环境,河沥溪聚集了大量的官兵、官方物资中转站、中原富户移民、南北商人等,故南宋时期,河沥溪首次出现最为繁华景象。
宁国从明代到清中期经济繁荣,商业门类增多,形成正街、小溪口街、河沿街(半边街)、河西街四条主要街道。老百姓用棉花、茶叶、竹笋、笋干、山核桃、木炭、生漆等大量土特产品投入市场。加上明朝嘉靖元年(1522)河沥溪大桥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徽州、宣城、泾县等地商人在山区集镇收购各类山货物品运送出去,然后再从宣城、芜湖、金陵、扬州等地贩来的粮食、丝绸、布匹、生丝、瓷器、铁器、桐油、食盐等物品,通过河沥溪码头周转流向周边乡村。
四、明清皖东南商贸重镇——河沥溪
古时宁国城东的河沥溪,有着水陆交通的独特优势,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成为水运商埠,发展至明清时期,曾经是雄踞皖东南长期繁荣的商贸重镇。因此,不论是宁国商帮还是徽州商帮,河沥溪都是徽商的活跃之地。河沥溪为宁国五大市镇之首,现在我们依然在宁国河沥溪老街能看到“泾川会馆”,泾县商帮是明清徽商中的一支劲旅,他们在江南多个商贸重镇建有“泾县会馆”或“泾川会馆”。泾县毗邻宁国,是泾县商人最早的登陆地和移民地之一。
泾川会馆的遗址在河沥溪卫国巷,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的墙壁上看到“泾川会馆”砖。现在偶尔还有“泾川会馆”砖出现。
有“泾川会馆”砖的墙壁
另外,在保家巷的墙壁上,也能看到“吴友恭堂”墙砖,通过《明天启吴友恭堂查账契录》可知吴友恭是早期的徽商代表人物。从目前来说,也是在河沥溪最早期的徽商代表人物。
“吴友恭堂”遗址位于保家巷
宁国建县一千八百年至今,与皖南诸县一起,一直是金陵(现在的南京)扬州发展的经济腹地,特别是明清以来,宁国的棉花、茶叶、竹笋、笋干、山核桃、木炭、生漆等大量土特产品和山货,由河沥溪转运,流经水阳江第一个港口杜迁镇(今宁国港口镇),过宣城的水东镇、孙埠镇、到达宣城入长江。河沥溪汛水期的夜晚,河沥溪成了不夜城。水面停满了木竹排,平时每日有小帆船、两头翘船、乌浆船、蟒船(载重近10吨)、红浆船(吃水浅、航速快)等客艇、货船、乌排穿行河面。陆路西通徽州各县至江西,南通昌化、于潜、安吉、临安,东至广德、泗安、长兴、湖州、无锡、上海,北经宣城、泾县、芜湖、金陵,由此河沥溪成为皖南、浙西北物资集散地。
五、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
古扬州称为丹阳郡,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宁国志》: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宁国属九州中的扬州之域。
《三国会要》中记载:“丹阳郡,领县十六:建业、丹阳、芜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谷、广德、宁国、怀安。”
明清时期,扬州因盐业而盛,扬州是两淮盐业营运中心,是扬州最为繁华的时期。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乾、嘉,两淮盐商以徽商为主体。依据《扬州画舫录》一书的记载,徽州人在扬州经商的就有马、鲍、郑、巴、江、黄、吴、徐、程9个家族、81人,且都是著名的商人。徽州盐商手中的大量资金,相当一部分用在了扬州,为扬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事业立下大功。明末清初,扬州曾因遭到战乱大规模的破坏,徽商以其一部分商业利润用于“治坏道”、“葺废桥”、“治街肆”、“修马头”。徽商在扬州办教育、建书院、筑林园、兴诗社、蓄戏班、演戏剧、印图书、藏古籍、研经史、行医术,大兴文化教育事业,使扬州不仅成为当时我国东南地区商业大都市,而且成为东南文化基地之一,对扬州的文化繁荣有着重大贡献。扬州学派同徽派朴学关系密切,“扬州八怪”中的王士慎和罗聘都是徽州人,扬州的著名园林几乎都是徽商所有,徽派篆刻“歙四家”中的程邃、巴慰祖长期寓居扬州,“四大徽班”也是从扬州进京的。可以说,没有徽商的参予,明清扬州城市的繁华,文化事业的发达都是不可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民国陈去病的《五石脂》一文:“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六、明清扬州与宣石的渊源
宁国是徽商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宁国的棉花、茶叶、竹笋、笋干、山核桃、木炭、生漆等大量土特产品和山货,由河沥溪转运,流经水阳江第一个港口杜迁镇(今宁国港口镇),过宣城的水东镇、孙埠镇、到达宣城入长江,再由大运河运抵扬州,而扬州等地贩来的粮食、丝绸、布匹、生丝、瓷器、铁器、桐油、食盐等物品,通过黄金水道运至河沥溪码头周转流向周边乡村。
宣石又怎么运到扬州的呢?
据调查了解最早的宣石是因为回扬州的山货不足,船轻易被激流水浪打翻,就用河里的浑圆的宣石压船舱(我们从个园的冬季假山、还有故宫宁寿宫的宣石也能分辨出都是水冲宣),到达扬州码头,开始没有发现圆浑的宣石美,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宣石,被遗留在码头空地。
明末园林建筑大师计成著的《园冶》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宣石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该来说用于冬季冰雪景观的非宣石莫属,是园林假山的优良石材。
明清时期的徽商和江浙富豪,喜爱建造园林,宣石不仅大量用于垒叠假山、点缀盆景、制作山水盆景、甚至用宣石琢成石盆种植树木盆景,时时观赏,怡表情怀。此时,宣石用量剧增,有时候甚至满船仓都是宣石运至扬州。大量的宣石运到扬州,再由扬州分散到周边城市。所以说,明清时期的扬州是宣石的集散地。
扬州古宣石之谜也由此被解密!
李相彬收藏宣石《雪浪石》
李相彬收藏宣石《云间赏石》
李相彬收藏宣石《剑山》
王宁林收藏宣石《问道》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