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前人评石,常常说“咫尺万里”、“小中见大”。但实际赏玩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小石头是玲珑的美,有一些是乖巧的美……并不是每处“小”,都能小中见大。

怎样才能“以小见大”?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得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古代地理书)前一天下图耳。”——【王夫之
王夫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大的关键不在于“量”(数量、体量)的扩充,而是一个“势”字!
在赏石的过程中,“以小见大”的石头也往往有这样一个共同点:石头不是审美的终点。相反,是一个引子,一个开端。它的姿态、画面、气场构成了某种势,促使观赏者的思绪不简单地停留于石头上,而是继续延展,乃至进入生命的幽深层面,产生宏大、深邃的心灵体验。
小中见大,这里的大可能有三种解释:大意境大气势以及大主题。具备任意一种,都具备了“以小见大”的可能性。

如何在一堆素材里发现具有“势”的石头?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题名:【北极冰川】 石种:长江图纹石
局部景,表现冰山一角,但气象万千。

冰山是白色的,海水是黑的。黑色,很玄秘、很有力量感,有助于表达海水彻骨的冰冷、恐怖。

由白到黑的变换,在静止的画面上产生了时间效果。

画面越往前(左下方)颜色越黑,好像天色也越来越黑。深处积蓄的力量感越发强大,压迫感、恐惧心理、叛逆心理也越发强烈,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往后(右上方),颜色越白,祥和安定感就比较明确。

一明、一暗,再一明、一暗,形成规律的节拍。让你觉得画面就该这样继续下去,而且格局越来越庞大,最终撑破画面,排山倒海。颜色和节奏使它产生了大气势。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题名:【蒹葭苍苍】 石种:新疆和田玉
石上的草不过空中点染,轻盈、飘渺,是非常弱小的元素。但是整体画面却能产生弥漫天际的清宁。这方石头身上,留白发挥了妙不可言的作用。
 
人们常常忽略了,空也是一种力量,很强大,又轻盈。大片空旷中草星点点,如诗意脉脉流淌,像一个和平的梦。使你在元素这么弱的石头上看到大意境,听到一个强音。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题名:【独领风骚】 石种:长江图纹石
典型的全景构图。虽然只有树、山、天空3种元素,但每一个的形态都准确到位,经得起细看。

三者的呼应关系极好。山够险,而树又够强直,天下之物好像没什么能跟它俩比肩,而空空荡荡的天宇又一次加重孤高感,仿佛能听到一个神性的声音说:凌云而上,这片天空就是你的。在三者的协力下,石头的主题破空而出。对,就是“独领风骚”!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把山的线条由孤耸改为平缓,或者让树变得枝杈婆娑?那种浩然之气将立即崩塌。这就是元素之间的协同产生的巨大能量。在这里,1+1+1≠3,而是形成一个周行不殆,可以自己生发、孕育的生命系统。

而且石头的颜色,恍如年代久远的绢画,更为它的主题蒙上了一种终极命题的意义。看得久了,这小小的石头竟能产生震颤性的感动,使灵魂得到深刻净化。
以小见的石头如一朵小浪花,但能让你发现隐藏的一个海洋。这一方面对石头本身条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也是在考验创作者的技巧。于是,小中见大的赏石艺术除了在一堆素材里发现具有的石头外,还需要运用身边的创作条件,把它的引导、发挥出来。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题名:【秋声赋】 石种:戈壁石
《秋声赋》作品中,两片小巧玲珑的戈壁石,色彩上呈现温暖宜人的色相、轻快清爽的明度、文雅鲜明而有力的彩度,描述了秋天的色彩。

戈壁石细腻的质感亦巧妙地在视觉及触感上增添其真实感。外形轮廓以自然曲线与有机面构成,给人抒情及柔美的感受。叶子的现实形态表现出叶柄、叶片、叶脉等极其困难的细节,大大提升其精致度。整体栩栩如生,吸睛且耐人寻味。

雅石展演上,需藉由结合表演手法及意念诠释,设计出明了且又有遐想空间的布局。《秋声赋》中两叶片放置于画面的黄金交叉点上,两者摆设角度或离或聚,诱发漂荡流动感,恬静而悠然。

叶子的背景则应用风景摄影,加上以流畅优雅的书法线条,摘录诗人程颢的诗句来达到平衡、统一的效果。再藉由下方灯箱的穿透光线与上方的投射灯光,共同营造出波光粼粼,叶片与水面轻触的光影效果,进而衬托出两叶片轻漂于密林幽潭之中的生动意境。

整体作品藉由视觉摹写来引导观赏者感受到作者企图挑战从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间意念出发,而写实画面中却传来秋声的写意境界。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题名:【西藏往西】 石种:长江图纹石
《西藏往西》,通过疏密交错、浓淡过渡的线条变化,在小小的石头上构成一幅气魄宏大的西藏圣山图画。

画面分为三段景:

下部是一片富有质感的浅灰色,划出一段缓坡地带,作为铺垫,把主景山峰的视觉距离推到远处。

画面主景山峰的重心,居于右侧的黄金分割位置,墨色浓重,山势宽厚雄浑而不失优美,如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以淡如烟岚的线条,分出山的走势层次,凸显出山峰的宏阔。

主景山峰后面,以几个灰白色层次,让雪境延伸至天际,愈高远愈朦胧,产生苍莽无际的气象,如青藏高原的雪域圣山,气势磅礴。

整幅画面之所以让人感受一种大气魄:一、线条的含义,画面中每一根线条所含的信息量都很大,每根线条都表示一道山际线,在画面透视关系中构成山的层次。二、三段景画面结构,产生近中远的透视效果,没有边界的雪山远景增强了延伸感。三、满幅构图不留空白,省略细节景物描绘,一座山峰撑满画面,产生张力溢出的体量感。这三种因素,发挥出画面的大景象、大气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宏大而真切的感受。

如何让小体量石在室内空间中不被忽视?

 
西藏往西》毕竟是一枚小品石,如何让它的小体量在室内空间中不被忽视呢?
通过布局营造,释放石头的大气场:
单纯的展示,台式底座与石头大小重复,显得很呆板。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换成长的竹帘垫,格局显得舒展多了。注意石头画面的气脉流向,是由右起势向左逶迤。故石头应该放在竹帘的右侧1/3位置,在左边留下足够的空间延展气脉。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石头与配件的前后摆放有一定的规律。在这局作品中,石头气势强大,所以应放在竹帘靠内的位置。配件前置,显得醒目。并与石头隔开一定距离,营造徐徐走入画面的感觉,并补足了左边的空白感。
 
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通过布局营造,小画面的大气场也就被合理延展出来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5月6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20年5月9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