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评石,常常说“咫尺万里”、“小中见大”。但实际赏玩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小石头是玲珑的美,有一些是乖巧的美……并不是每处“小”,都能小中见大。
如何在一堆素材里发现具有“势”的石头?
冰山是白色的,海水是黑的。黑色,很玄秘、很有力量感,有助于表达海水彻骨的冰冷、恐怖。
由白到黑的变换,在静止的画面上产生了时间效果。
三者的呼应关系极好。山够险,而树又够强直,天下之物好像没什么能跟它俩比肩,而空空荡荡的天宇又一次加重孤高感,仿佛能听到一个神性的声音说:凌云而上,这片天空就是你的。在三者的协力下,石头的主题破空而出。对,就是“独领风骚”!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把山的线条由孤耸改为平缓,或者让树变得枝杈婆娑?那种浩然之气将立即崩塌。这就是元素之间的协同产生的巨大能量。在这里,1+1+1≠3,而是形成一个周行不殆,可以自己生发、孕育的生命系统。
而且石头的颜色,恍如年代久远的绢画,更为它的主题蒙上了一种终极命题的意义。看得久了,这小小的石头竟能产生震颤性的感动,使灵魂得到深刻净化。
戈壁石细腻的质感亦巧妙地在视觉及触感上增添其真实感。外形轮廓以自然曲线与有机面构成,给人抒情及柔美的感受。叶子的现实形态表现出叶柄、叶片、叶脉等极其困难的细节,大大提升其精致度。整体栩栩如生,吸睛且耐人寻味。
雅石展演上,需藉由结合表演手法及意念诠释,设计出明了且又有遐想空间的布局。《秋声赋》中两叶片放置于画面的黄金交叉点上,两者摆设角度或离或聚,诱发漂荡流动感,恬静而悠然。
叶子的背景则应用风景摄影,加上以流畅优雅的书法线条,摘录诗人程颢的诗句来达到平衡、统一的效果。再藉由下方灯箱的穿透光线与上方的投射灯光,共同营造出波光粼粼,叶片与水面轻触的光影效果,进而衬托出两叶片轻漂于密林幽潭之中的生动意境。
整体作品藉由视觉摹写来引导观赏者感受到作者企图挑战从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间意念出发,而写实画面中却传来秋声的写意境界。
画面分为三段景:
下部是一片富有质感的浅灰色,划出一段缓坡地带,作为铺垫,把主景山峰的视觉距离推到远处。
画面主景山峰的重心,居于右侧的黄金分割位置,墨色浓重,山势宽厚雄浑而不失优美,如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以淡如烟岚的线条,分出山的走势层次,凸显出山峰的宏阔。
主景山峰后面,以几个灰白色层次,让雪境延伸至天际,愈高远愈朦胧,产生苍莽无际的气象,如青藏高原的雪域圣山,气势磅礴。
整幅画面之所以让人感受一种大气魄:一、线条的含义,画面中每一根线条所含的信息量都很大,每根线条都表示一道山际线,在画面透视关系中构成山的层次。二、三段景画面结构,产生近中远的透视效果,没有边界的雪山远景增强了延伸感。三、满幅构图不留空白,省略细节景物描绘,一座山峰撑满画面,产生张力溢出的体量感。这三种因素,发挥出画面的大景象、大气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宏大而真切的感受。
如何让小体量石在室内空间中不被忽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小中见大——发现石头中的“势”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