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奥妙不外乎用笔、结字和章法等方面,但其间学问甚深。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押笔、憩笔、蹙笔等多种方法和笔势,用笔使锋异常微妙。王羲之善用内擫(即内敛)笔势,犹“龙跳之蜿蜒”、“虎卧之踡曲”,皆转而不折,委婉健秀。文字石的基本鉴赏标准是:字形逼真,字迹完整;笔力刚劲,富有神韵;书有章法,结构完整;色调明快,位置居中。
这方命名《后》的文字石,纯黑的底色,字居石之中,章法布局合理,白色泛绿的纹带构成行楷字——“后”,笔画清晰,字迹完整。按照书法作品来审视,笔势连绵起伏、丰满有致,字形稳中求险、流畅呼应。尤其是起笔,变“撇”为“点”,既赋予变化,又顿生活力。笔画中还出现了“飞白”,这是非常难得的。
观赏石的文字由不同矿物或不同色纹构成,目前市场上看到的文字石之纹,有的是岩石中的石英脉或方解石脉,纹在石表,凸凹不平;也有的是岩石中部分矿物条带状排列所形成的纹,纹生石中,表面平滑。要求点画分布均匀,远近相互呼应;笔墨浓淡协调,疏密相互配合。
【喜从天降】清江石
布白是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重要方法。王羲之说:“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出自《笔势论》)。
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才能产生协调呼应的艺术效果。对于文字石的鉴赏,要求有所成文字除了可辨认外,还要有笔力、有章法、有神韵,结构完整,比例协调,这把许多文字石拒之“艺术门厅”之外,留下的精品实在是凤毛麟角。
这方文字石,命题《书与》,有“写给某某人”的意思。从书论上讲,在章法安排上,上下布置,一作二字,上“书”下“与”,大草字体。其中,“书”字书写较为规范,“与”字相比稍逊。但分间布白,留白匀称;格局掌握,大小适宜;宽窄得体、不失其宜。同时,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非断,如“烟霏露结”。在结字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藏以“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态。另外,字居石中心,黑白尤分明。本人留心过不少文字石,但“一石二字”或更多字,且能辨认的,乃寥寥无几。
【吉】玛瑙
与绘画一样,书法也讲究神、形,称“神采”和“形质”。神采是书中的意境和精神,形质是点画的形态和质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王羲之从中国古代哲学意蕴上挖掘书法的气、韵、神,他说,写字要“充分表达人的气韵”,进而解释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出自《记白云先生书诀》)。
阳刚与阴柔是两种美,阴气盛字就会有风姿神韵,就会有韵、味、趣。鉴赏文字石,除了具备图纹石的共同要素外,还增加了对“文字”的相关要求,特别是艺术和审美标准。因此,发现和收藏一枚上乘文字石确实很难。
《“令”出如山》文字石,黑色石体上书有一个规范的金色行草“令”字。天然之文字,却若大师之作,笔墨技法纯熟,点、捺、横折、竖弯寥寥几笔,却利笔、挫笔、顿笔、轻笔多法连用,铁点银钩,方圆周正,使转灵动。从开始发笔,笔力就很劲健,入木三分,线条力感强;笔势也很流畅,飘逸洒脱,行如流水。结体媚丽清秀,中和典雅,神采飞扬。用墨浓淡协调,疏密适度,洒脱自然。
【福如东海】长江石
王羲之认为书法艺术有几个审美要点。首先,当讲究意象美。“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出自《书论》)“意”即指意会、意趣、情韵等。
其次,讲究“形势”美。“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出自《笔势论》)。
再次,讲究动态美。书法的神韵和动感最终要通过用笔、结字和布白来表现。如古人讲:“一笔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波折起伏就有了“动态美”。画面石、文字石同样有这些讲究。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石中文字,绝大多数仅具某字的笔画和初步轮廓,并不规范,更拿不到艺术层面上考究。故此,出现了一条重要鉴评原则:成字与现有文字书体越逼真,说明收藏难度越大,越珍贵,品位越高,价值越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文字石,此心如简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