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石入禅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宅边有一方纵横丈余的天然大岩石,他常常坐卧其上赏菊、饮酒、赋诗,他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就给它取名“醒石”。此举引得后人艳慕不已,尊他为赏石祖师。

 

品石入禅境。曲径通幽 | 灵璧石

宋人程师孟做诗咏曰:“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可见,“片石”早已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问题是,如何让一方不会说话的石头成为承载人类文化的独特载体呢?

 

品石入禅境。山河之固 | 戈壁石

纵观古今,从一枚石头到一种文化的升华,首要的是“人化”,其次是“化人”。石头本无生命,是一种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却因人的存在而被“人化”。“人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对一方石头进行观、读、品、研。

 

品石入禅境。古陶锦绣 | 彩陶石

观,主要是观石之形状、色泽、冲洗度、质地。形奇、色润、水冲度高、质地坚硬者为佳。这要求赏石者有相关经验与基本常识。

 

品石入禅境。玉兔呈祥 | 来宾石胆石

读,则要求甚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读,更要读石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历史、地理、人文常识,实际上就是把赏石者的人文素养外化在观赏石上。

 

在石界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一人看来一无是处的石头,另一人“读”到位了,则使石头身价倍增,原因在于前者因文化素养欠缺,无法读懂,错失良机罢了。

品石入禅境。欢情 | 来宾石胆石

品,是把观赏石所拥有的内涵挖掘出来的一个深度思维过程。品的最好表现形式是用文字将心中对石头的看法表述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寄于观赏石中,托物言志,寄情于石。这个过程,大多数玩家会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投射在观赏石上。

 

品石入禅境。佛印 | 彩陶石

如笔者藏有一方怒江石,在品石之余,赋诗如下:

高黎山顶白眉峨,浩渺怒水起烟波。有谁知,江底急流藏漩涡,胜似沙场铁马挥金戈。问君成败有几何?几回回黄粱成蹉跎。心怀慈悲拜弥陀,江中顽石修成佛。菩提树下种梭罗,佛印指上坐达摩。心存善念一团火,淡看人生得失少与多。

 

品石入禅境。远行 | 古磐石

最后是研。爱石,本身是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这种态度的升华,体现在对观赏石的一个“研”字上。研,首先要博览群书,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要有动态的知识生产,特别是对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理解。

 

品石入禅境。翠鸟 | 戈壁石

观赏石的美感就在思维想象中诞生。所以,人说读石如读诗,读石如读史;品石入心性,品石入禅境。一方观赏石,或展现出一种优美意境,或展现出一个历史缩影,或展现神佛形象。

 

品石入禅境。拜石 | 玛瑙

这些观赏石,或沁人心灵于美景中,或让人感叹某一历史事件,或使人崇敬某一信仰。这些都能涤荡人的心灵,让观者的心与石产生灵魂对话,这便是马利坦所说的“抚慰力”,也就是笔者以为的“化人”。

 

品石入禅境。清福 | 戈壁石

“化人”的价值取向,体现出藏石者的人生态度,更体现出收藏者对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观赏石爱好者必须具备的人格与品质,也是赏石爱好者品位高低的重要因素。人人皆可有石,但人不可无知无识,更不可无德。于斯,方可论观赏石之“文化”也。

 

品石入禅境。观沧海 | 风凌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品石入禅境。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5月12日 上午8:01
下一篇 2020年5月13日 上午8: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