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艺术辨古今

时值岁末,参加了两个具有品牌标杆意义的石展以及评奖,一个是广东佛山顺德清晖园的2017第二届中国英石精品展,一个是沪上得云轩的第九届小品暨组合石邀请展。一南一北,一古典一当代,可谓泾渭分明,对比强烈。

清晖园英石展,从展览场景到展示精品,一律是古典风格的,透风漏月的建筑和瘦皱漏透的赏石,古典园林和古典赏石相映成辉,场景式的布局,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清晖园英石展泓丰阁布局场景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清晖园英石展一景

得云轩小品展,是现代展览的样式,虽然古典赏石与当代赏石各逞其美,但从金奖的比例来看,古典赏石叨陪末座,当代赏石优势领先,25方金奖作品中仅戈壁石就占据了11位。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得云轩小品展陈炉石展区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得云轩小品展一景

关于场景式的布置或是展览,古典赏石无疑有其优势。就像是古典家具(尤其以明式家具为典型)一样,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当代美术馆,它都能登堂入室,毫无违和感。即使从绘画的表现来看,古典赏石更宜入画,无论国画还是西画;当代赏石则似乎差强人意,极少看到有画家如此表现者。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所谓质色形纹赏石四要素,如果要作个解构的话,那么,无疑古典赏石以形赏为主,当代赏石以色赏优先。戈壁石之所以一路走俏,与它的鲜丽色彩(包括俏色)有很大关系。所谓“五色令人目盲。”(老子《道德经》),这恰恰是古代赏石比较避讳的(至少在清代之前)。古典赏石色彩的静默黯淡,表面上看起来与文人阶层沉敛内省的性格颇为吻合,但与此同时,恰好是那种夸张危耸的造型结构(山子),似乎表明了其外表沉敛而却内心丰富的一面。当代赏石色彩的鲜丽光彩,与当代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以及高调张扬的外向型性格特征相仿佛。德国心学家鲁米艾尔曾经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偏好的颜色常常代表其性格和感情的色彩,一个人对服装颜色和服饰的偏好上,更往往可以推测其心理。衣饰如此,赏石当也如此。

不过,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当代还有不少古典赏石的拥趸者?其实,这是一种文人情怀使然。虽然当下传统意义的文人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传统文人悠闲优雅生活的态度和环境,却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也正是因为当代生活节奏的快捷和多变,使得不少人产生了怀古的情绪,向往那种桃花源般的慢生活。古典赏石,也成为了我们如晤古人、如对千秋的一种寄托和象征物。

当代赏石被称为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其实更像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艺术审美,大家关注的更多是状形像物。比如,此次得云轩金奖作品中的戈壁石,一律是象形石,包括“得道”(佛)、“盛世祥和”(石狮子)、“黄金甲”(螃蟹)、“金鸡报晓”、“金蟾万贯”、“西游记”、“玉兔”、“慈母如佛”、“阿福”、“献寿”(猴)等,当然,这些象形石不但讨人喜爱,也有其形成难度。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内蒙戈壁石“得道”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内蒙戈壁石“盛世祥和”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内蒙戈壁石“慈母如佛”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内蒙戈壁石“阿福”

相比之下,古典赏石更像是一种带有思辨性的观念艺术,它更多地赋有某种象征意味,古人在欣赏奇石的时候,似乎并不特别关注其像什么,而是从质感、造型、结构之中寻找那种感动自己的东西,更多关注其是否具有特别意味和想象空间,这往往是似与不似之间的东西,从古代名石的题名就可以一窥端倪,比如“江南三大名石”之瑞云峰、玉玲珑、皱云峰。此次清晖园英石展的几方重要作品,包括标志石“隐机”,金奖作品“文心雕龙”、“秀色玲珑”、“气润千秋”等,莫不如此。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英石“隐机”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英石“文心雕龙”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英石“秀色玲珑”

俞莹:赏石艺术辨古今

英石“气润千秋”

总体来说,赏石一端,古人重意味,今人玩象形,这既与不同石种的表现力有关,也与时空的变迁有关,更与赏玩者的人文情怀有关。有意思的是,绘画艺术,大致是从具象向抽象发展,而赏石艺术,却是从抽象向具象发展,两者可谓南辕北辙,泾渭分明。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8年1月3日 下午9:55
下一篇 2018年1月6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