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千寻石中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不下数十首咏赞太湖石的诗,是唐代诗人咏石之作最多的一位。

其中,有一首《太湖石》很有名,大概是诗人在苏州任刺史的时候写的——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首联“烟翠三秋色”,点明了季候,应该是写作于秋天;“波涛万古痕”,写明了这方太湖石是产于太湖水中的。太湖石山上、水中皆产,一向以水产为稀为贵,水太湖石质地坚致,石表清润,往往会有鱼鳞纹、弹窝皴等肌理,也是水中激流长期冲刷激荡的结果,也就是诗人所述的“波涛万古痕”。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太湖水石的鱼鳞纹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苏州太湖的水波纹如同鱼鳞

记得2019年12月7日,苏州太湖之滨的园博园举办了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开馆典礼,一部荟萃了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创建人、企业家顾建华先生(今为苏州市观赏石协会会长)藏石精品的新书《波涛万古痕——中国太湖水石艺术》举行发布会,书名就是取自白居易的这句诗,也是非常切题。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一景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波涛万古痕——中国太湖水石艺术》书影

颔联“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也是说明了太湖水浪的冲击力,就像是刀斧一样,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即使坚硬如玉石也无可奈何。这里的玉片,应该是喻作湖石,“云根”也是代指湖石(所谓“石为云根”之说);青、碧两色,当是指水太湖石的色泽。

颈联“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指的是太湖水石的结构多孔洞窍穴,透风漏月,青草苔痕(文通纹)遍布孔洞内外,可谓气通苔护,分外妖娆。

尾联“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是此诗的诗眼和豹尾,点出了太湖石小中见大的不凡气势。这方太湖石有三座山峰,诗人联想到西岳华山的西、南、东三峰,把太湖石比作为华山之子嗣。

乾隆十五年,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荟萃了唐诗四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和宋诗二家(苏轼、陆游),其中就收录了白居易这首《太湖石》诗,并且有附注:“原选者评:律法浑成。腹联刻画绝警,结句陡健有力。”对于此律诗之法度予以高度评价。此诗前三联都为对仗(律诗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信笔拈来,颇为难得,腹联(或指颔联和颈联)描绘到位,末句铿锵有力,尤其是将太湖石(赏石)具体比作为华山之子嗣的说辞,也是想象大胆,比喻贴切,发前人所未发,堪称神来之笔,为后人所沿袭。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清代金农隶书《华山庙碑》 册页(局部)

比如,明末苏州著名文人鉴赏家文震亨,在《长物志》描写园林水石之美时写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寻是古代计量单位,一寻为八尺。千寻为八千尺,高度与华山主峰相仿。太华,即指华山,又名太华山,因附近渭南还有一座少华山(也称小华山),主峰海拔1664.4米,高度低于海拔2154.9米的华山主峰南峰。两山均为秦岭支脉,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合称“二华”。这应该是源自白居易的这首诗。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华山南峰是五岳之中的最高峰,图片来自网络

清代康熙年间,园艺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提到:“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所谓“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也是沿袭了文震亨的说法。

其实,白居易没有登顶过华山。不过,诗人经常远观过华山。白居易祖居太原,后迁下邽(今属陕西渭南),曾经在渭上故居度过很长一段时间。那里离华山不远,所谓“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新构亭台示诸弟侄》)北宋名相、诗人寇凖也是渭南人,他的一首《华山》更是脍炙人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华山俯瞰如莲花(胡红拴摄)

说起来,白居易把华山比作太湖石(赏石),这与华山在历史上的至尊地位有关。按照“五岳”之说,华山为西岳,而东岳泰山向来被奉为“五岳独尊”。其实,在汉唐时代,华山与泰山的地位是基本一样的。

如在汉代铜镜中,偶见有“上大山”铭文神兽镜,铭文有几种,带有登山祈福的意味,内容大同小异:“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云云。不过,大山出现有三种不同称谓,一则是太山,一则是华山。大山与太山其实都是指泰山,可见,当时泰山与华山是相提并论的。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汉代“上华山”铭神兽博局镜

特别是到了盛唐,西岳曾经一时风头盖过东岳,“这既与近在京畿有关,又与其时对华山地位人为的抬高有着密切联系。”(贾二祥《论唐代的华山信仰》)

其实,华山地处渭河平原,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古代华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公里范围内(古称华州)。“华夏”之称,一说也是源于渭南一带:“华”即华山,“夏”指“夏阳”,在今天陕西韩城一带,与渭南相距三百多里。因此,渭南有“华夏之根”之称。

历史上,有一个祝颂祈福的成语“华封三祝”,也是源自华州地区,是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典出《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清代任伯年《华祝三多图》(局部),是其人物画代表作

由上可见,华山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

不但如此,华山主峰南峰是五岳中最高的,而且,又是五岳之中最险峻的,向来以“华山天下险”而著称。

华山石体为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亿年左右,谷坡陡峭,崖壁裸露,山道多是在峭壁绝崖上凿出来的,有的地方就是直上直下,没有坡度。说起华山之险,三十多年前的登山亲历,包括千尺幢、百尺峡、上天梯、老君犁沟、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险峻之处,至今历历在目,真是步步惊心。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华山长空栈道(胡红拴摄)

华山之险,唐宋以来诗人墨客笔下多有描述。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诗人韩愈,据说他下山途中被困于华山苍龙岭,连死的心都有了,写了遗书扔下崖去,后来还是当地县令闻讯后让人把他救下山了。至今在苍龙岭逸神岩上,还刻有“韩愈投书处”几个大字。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华山的峭壁富有画意(钟陵强摄)

往事越千年。1934年和1935年,国画大师张大千有两次华山之游,并且留下了不少诗文画迹。有一幅1935年12月作青绿山水《华山行》,描绘的是华山最为惊险之长空栈道的景点,远处栈道上有三位游者,扶壁而行,一者似有悔意,正想返身而回,近处岩石上有两位看客,一坐一立,其中之一似为画家本人。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张大千1935年作《游华山》设色纸本(局部)

有意思的是画家的题款:“长空栈为华山最险处。予两度来游,皆中道而返。”从中可以看出,画家虽然两登华山,但都在长空栈道前望而却步。看来张大千虽然表面洒脱豪爽,内心里也是胆小怕事。这也是画家有意思的一段故事。

所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将太湖石(赏石)比作华山(子嗣),而不是泰山或是其他山岳,以小见大,视微知著,一点也不奇怪。以华山之高、华山之险、华山之奇,赏石既是一种高攀,也是一种膜拜。华山(三峰)的意象,由此也为后世赏石家所铭记。

【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华山主峰远眺,图片来自网络

如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一首《赵虚中有石名小华山,以诗借之》,写的是大臣宇文虚中(宋徽宗时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家中有一方名作“小华山”的藏石,气势不凡:

君家苍石三峰样,磅礴乾坤气象横。

贱子与山曾半面,小窗如梦慰平生。

炉烟巧作公超雾,书册尚避秦皇城。

病眼朝来欲开懒,借君岩岫障新晴。

不过,不知道这方“小华山”究竟是园林置石,还是案几供石,也许前者可能性更大一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太华千寻石中情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71260.html

(7)
上一篇 2021年1月28日 上午9:07
下一篇 2021年2月7日 上午9: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