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绘画馆常设展览中,有一件明代吴彬纸本设色长卷《山阴道上图卷》(31.8×862.2cm)。整幅长卷描绘的是山水画面,用笔细密,刻画精工,构思奇异,四季景色,尽在一卷,山峦起伏如同乐章,高低跳跃,颇具韵律,让人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卷末题跋署款:“时万历戊申岁冬日,枝隐生吴彬识”,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长卷之首端还有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题诗,以及乾隆御府印玺,系清宫旧藏之物。
乾隆的长歌题诗《题吴彬山阴道上图》(收录于《御制诗五集》,乾隆五十一年),一开始便道出了此卷名称的来历:“逸少昔行山阴道,曰如游向镜中矣。”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沿途山明水秀,美不胜收。书圣王羲之(字逸少)曾有诗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句:“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这便是“应接不暇”成语的来历。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局部之一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局部之二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局部之三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局部之四
对于吴彬之画技以及这幅山水巨制,乾隆不吝赞美之词:“自立门户不多见,见斯信可叹观止。皴弗用墨用本色,一节即非人能己。千峦万壑互磅礴,叠树飞泉幻隐起。垂峰欲落空与扶,行云疑变石为体。屋宇点缀各得当,尽态极妍难议拟。”乾隆后来(1785年)在吴彬另一幅人物长卷《十八应真图》题诗时,也特别提到:“吴彬有山阴道中图,亦绝技也。曾长歌题之。”
吴彬作品传世稀少,入清宫并著录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中共十八件,得乾隆亲题引首者(“游艺神通”)仅《十八应真图》一件。北京保利2009年秋季拍卖会“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曾经推出此件拍品(31×571cm),成交价达1.69亿元。这也是迄今吴彬画作拍卖的最高纪录。
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
吴彬在画史上一度声名不彰,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画存世不多,画风又迥别于传统的文人画,奇思伟构,别开生面,显得有点另类;另一方面,他官位不高,诗文不擅,传世的文献和记载很少。这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如董其昌等相比,自然是显得有点落寞。
明代吴彬《高山流水》局部
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真正认识并且提升吴彬在明代乃至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地位的,是美国已故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巨擘高居翰(James Cahill),他早在197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的关于中国绘画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中,发表了论文《吴彬及其山水画》;1982年出版的英文版《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和《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两部著述中(三联书店2009年8月分别出版了中译本),都专门辟章介绍了吴彬的画作及其成就,并予以高度评价:“吴彬最有成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晚期山水,其形象的威力与意义多得自画史里既存的理想意象,亦即宋初的古典山水类型,而此意象在经过画家极富表现力的变形之后,仍维持其可读的特性。”由此,国内艺术史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吴彬,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艺术品市场的认可。
1958年10月高居翰(左二)和张大千(左一)合影
不过,虽然高居翰对于发掘吴彬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价值居功至伟,但是很可惜,当时他没能见到堪称吴彬绘画代表作的两件巨制,一幅就是上述的《山阴道上图卷》,另外一幅便是《岩壑奇姿》,前者一直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直到前两年才公开展出;后者一直为私人收藏,直到1989年12月上拍于纽约苏富比面世。有意思的是,吴彬这两幅巨制之间还有密切关联。
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吴彬:十面灵璧图”特展场景
吴彬《岩壑奇姿》(945×55cm),此作以写真手法细致描摹了当时著名书画家米万钟收藏的一方灵璧石(又称“非非石”)的十面图绘(也称“十面灵璧图”),其中包括邢侗、董其昌、米万钟、陈继儒、李维桢、叶向高等众多名家题跋,也是古代画石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一幅巨作。(参见汇石融通2018年6月25日《岩壑奇姿观灵石》)1989年12月纽约苏富比以121万美元高价成交,归美国一位低调的实力收藏家。这也是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第二高成交纪录(清宫旧藏《元人狩猎图》长卷,同年在纽约佳士得以187万美元成交,成为中国古代书画拍卖最高纪录),我感觉这应该与当初高居翰慧眼发掘吴彬在画史上的地位有关。
明代吴彬《岩壑奇姿》长卷
明代吴彬《岩壑奇姿》局部
明代吴彬《岩壑奇姿》画石之局部细节
后来,这位藏家将藏室命名为“北美十面灵璧山居”,并从此开始专攻东方艺术收藏,尤其是中国古代瓷器、古代书画、古典家具,注重藏品流传有序,品质要求很高。前两年“北美十面灵璧山居”主人过世后,他的家人陆续将其藏品释放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市场反应极好,如保利这两年推出过多场十面灵璧山居甄藏重要古董,几乎场场都是“白手套”。不过,吴彬《岩壑奇姿》至今仍“待字闺中”。
保利2019年秋拍会“清乾隆 粉青釉镂空雕牡丹蕉叶如意纹长颈套瓶”,出自“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成交价6900万元
吴彬在《山阴道上图卷》卷末的山石上,有一篇题跋,叙述了他与米万钟之间的友情,这幅画也是应米万钟之请画的,卷末有“米万钟印”“米氏秘玩”等印款。这也是有关米万钟十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卷末题款
“米仲诏先生才品高古,其绪业直驾襄阳氏(指米芾)而上。宇内仰止者,袭其书画词翰,不啻珙璧。余幸神交于辛丑(1601)冬,识荆于丁未(1607)岁。顷先生拜邑侯之命,治古棠,以此长卷索图。图虽勉汇晋唐宋元诸贤笔意,然政恐莫肖古人风韵之万一,而类乎东施效颦,丑态尽露。……时万历戊申(1608)岁冬日,枝隐生吴彬识。”
吴彬在题跋中,提到此画作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冬日,当时米万钟“治古棠”,古棠,即今南京六合区,古称“棠邑”,别称“古棠”。米万钟当年就任六合知县,六合是雨花石的产地(南宋杜绾《云林石谱》称作“六合石”),爱石成癖的他如入宝山,高价收购,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雨花石收藏热,两年后米万钟进京任户部主事。其时,吴彬主要栖居于南京,两地相隔很近,两人经常往来,惺惺相惜。据记载,米万钟曾将自己收藏的“门对寒流雪满山”、“天孙为织云锦裳”、“潮生瓜步”、“庐山瀑布”、“万斛珠玑”等18枚雨花石精品,请吴彬画成《灵岩石子图》,可惜此图未见著录,不知道尚存天壤否。《岩壑奇姿》也是当时吴彬为米万钟藏石所绘,幸运的是如今尚保存良好。
明代吴彬《寿石花卉图》,作于1601年,石头皴法类似元代王蒙,为画家早期风格。
两年后(1610年)的中秋日,米万钟在京城湛园石丈斋为此幅画卷题跋,叙述了这方石头的来龙去脉。起首便是:“万钟生而爱石,盖自有知识即然。”点明了自己的石痴形象。据跋语载,这幅画是两年前画的,当时米万钟在六合知县任上,很多人知道他有石癖,纷纷搜罗奇石献供,这方奇石就是从那时候被人选中“渡江向余矣”,可见,可能是出自江南一带藏家。初见此石,米万钟叹为观止,认为是自己过目三十年来的所有奇石都应该退避三舍,当时吴彬“闻而来观,大诧,谓生平异观,卧游其上者旬月,昕夕探讨,神识俱融其中”,然后取纸绘图,“初得前后正面,未尽也;继写左右对侧,未尽也;复圆转斜摹前后左右侧暨前底后底,凡十态而技穷焉。”这就是“十面灵璧图”的来由。
明代吴彬《勺园袚禊图》局部
米万钟自从在六合知县任上与吴彬过从之后,两人常在一起切磋画技,画风互相影响。两人之间的友谊延续了好多年。一直到1615年,相识了八年的吴彬应米万钟之邀绘制了其京城私家园林《勺园袚禊图》(30.6×297.7cm。清代翁同龢旧藏),两年后,米万钟据此临摹绘制了《勺园修禊图》(现均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代米万钟《勺园修禊图》局部
许多有识之士观察到,米万钟的一些带有夸张奇幻变形色彩的画作(尤其是画石),明显受到了吴彬画风的影响。台湾学者刘馥贤也认为,吴彬的奇幻山水画和他与米万钟的交往有着很大的联系,其山水画灵感的来源就与米万钟收藏的奇石和晚明赏石的爱好相关。如果说其中有时间节点的话,那么我以为莫过于这幅“十面灵璧图”。
吴彬创作于1608年冬日的《山阴道上图卷》,被学界认定是其山水画风格的转折点,也是其个人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十面灵璧图”(《岩壑奇姿》),则应该是这一年早些时候画的。以后,他的画风为之一变。从《山阴道上图卷》上一些山峦呈现出的欹侧险怪可以明显感受到,这应该是受到《岩壑奇姿》图中奇石写真的影响。由此观之,吴彬与米万钟的交往,以及这方“非非石”,确实对于画家画风的改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一方奇石改写了画史。
明代吴彬《山阴道上图卷》局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山阴道上岩壑奇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