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民本思想。孔子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主张在政治上“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君民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纵观历代赏石文献,在涉及社会行为的诸多方面无不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概而言之,表现为同情弱者,淡化功利,反对豪敛和珍惜资源等诸多方面。
 

一、同情社会弱者

 
士大夫赏石之好,引发了采石业与售石业的兴起。一些以采石与售石为生的百姓和底层官员的境况引起了士人的关注与同情。
 
《云林石谱》中记有“山中有老姥鬻此石(石棋子)为生,相传石怜媪,故以此给之”。“石怜媪”寄托着人们对卖石为生的老人的同情。王猩酋在《雨花石子记》中记有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受战乱影响,“仅一人鬻石,终日或不售一”。而帮助王猩酋购石的张次溪则时时周济他,使他得以将生意维持下去。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对于庶民百姓、底层官员的审美之心、赏石之情,一些士人也是加以赞赏的。
 
《素园石谱》曾记有一个管理采沙石的小官吏获得了一方“双峰并秀,若夏云突兀”的山形石,命名为“涌云石”,并赋诗曰:“坤灵凝香几千春,一日佳名号涌云,淡僻性便虽老在,自挑砂砾看奇文。”“自挑砂砾看奇文”传达出了一种不因位卑而能怡然自得的豪情。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五杂俎》在记述一淘沙者集小石叠山为趣时,极力推崇其贫贱不能移的审美志趣和胸中有丘壑的审美创造,谢肇淛赞道:“以一贱佣,乃能匠心经营,以娱耳目若此,其胸中丘壑,不当胜纨绮子十倍耶?”
 
而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对于贫士之家如何赏石,特地作了说明:“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青育之癖”,以为案头山水中的一石也可颐养好石之心。李渔还以掇造假山为例,尽数士人之短、工匠之长,他说“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倾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画之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此正造物之巧于亦奇也”。李渔以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指出士人与工匠各有所长。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二、淡化赏石功利

审美本是无关功利的怡情雅事,然而因审美的需求而让观赏石成为一种商品之后,赏石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的色彩。而一些开明的士人则提出了“苟得其趣,安问主宾”的无功利审美和“片石堪共语”的简约赏石风尚。
 
孙国敉在《灵岩图说》中记述了他与六合县令米仲绍在赏石审美中结成的深厚情谊。
 
时米仲绍钟情于灵岩石子(雨花石),遂高价收购,一时间在六合县掀起了一股采集灵岩石子的热潮,米仲绍也因此收得了不少精品。而令米仲绍不解的是对灵岩石子素有爱好与研究的孙国敉却不收藏雨花石。在听到米仲绍的责备后,孙国敉淡然回答:“苟得其趣,安问主宾?”只要能从赏石中得到乐趣,为什么一定要占有而成为主人呢?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对当时一位名为刘节斋的少而精的藏石之风格外称赞。
 
刘节斋虽然只有一方灵璧石,但其石“嵌空玲珑,色极青润”,极为精美。先生早晚敲击它,闻钟磬之声,并将此石“与苍松碧梧相依傍”,在赏析中尽享“情恬”“神往”之乐趣。王守谦对此感叹道,只要有审美之心、恬适之情,也可以“片石堪共语”。
 
这“苟得其趣,安问主宾”的洒脱和“片石堪共语”的精要,较之于唐朝宰相牛奇章广搜天下奇石,“大者贮之库藏,小者秘之缇中革匮”,也较之于牛奇章的同朝宰相李德裕所立下的“以吾平泉一草一石与人者,非子孙也”的遗嘱,其胸襟自有天地之别。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三、反对权贵豪敛

 
历代赏石文献对于皇室和豪门巧取豪夺民间藏石多有披露,或加以抵制,或诤言鞭笞。
 
《云林石谱》《素园石谱》中的玛瑙石、林虑石、苏氏排衙石、密石、太湖石、灵璧石、巧石等篇中有多处民间美石“悉归内府”,即被皇室征用的记载。张宗果的《寿山石考谱》中记有寿山石自宋代以来为皇室豪门所看重的史事。据府志载,宋朝时一县官因采石劳民太甚,即运巨石将采石坑给封掉。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对皇家和权贵对观赏石的巧取豪夺,给于了尖锐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
 
文中记有金陵凤凰台上有一丈许的奇石,相传是李太白亲历过的遗物,上面还刻有李太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楚地的陈玉叔在南京做官,回家乡时将此石掠走,结果船到采石矶时突遇大风而翻沉。
 
作者嘲讽说,这是李太白的英灵“不欲此石落他人之手耶?”在“石之害”篇中,作者批评赵南仲因钟爱一方灵璧石而用五百兵士将其抬到临安,郑璠为了获取象江的六方怪石,花费六十万钱运到荥阳,“劳民伤财,至于此极”。进而讽刺道,怪不得修筑艮岳、经办花石纲的宋徽宗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四、珍惜赏石资源

 
观赏石不似草木,尚可再生,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记载的有识之士无不表达出对观赏石资源枯竭的忧虑,并提出了因材施用,节约资源的意见,与当今提出的绿色赏石观念相契合,诚为可贵。
 
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指出,灵璧石在宋朝曾大量开采,其后中落,在明朝开国260年间也极少有人知晓,后来由于士人的倡导,才又开始了大量的采掘。以至于见石就挖,以次充好的滥采之风频现。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作者以端岩为例,“发于宋而竭于宋”,发出了“盖物之尤者多见于始出时,而其后渐销落也”的警示。
 
那怎样才能珍惜资源,让赏石之风得以延续呢?除了要淡化功利,反对暴敛滥采外,还要开源节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以亲身经历为例,说明一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山中石”及“掘自池畔草间,那种久经自然熏陶的山中之石的赏心之悦,非富贵俗子所可与也”。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园冶》的作者计成更以一个造园掇山的主持者的身份,批评那种认为营造假山一定要用太湖石(花石)的作法。
 
事实上,太湖石“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计成进一步指出:营造园圃假山,处处有爱好者,也处处有好石。在选石时要考虑运输的远近难易及所花的费用,“石无山价,费只人工”,只要有山,就会有石,“虽不得巧妙者,随便顽劣,但有文理可也”。
 
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根植于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中华精神和东方智慧的光芒。
 

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参考文献
【1】徐根初主编.中华战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26.
【2】王猩酋.雨花石子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2006.179~182.
【3】展望.新素园石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5.
【4】陈东升.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当儒家“民本思想”碰撞赏石艺术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36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5日 上午7:58
下一篇 2019年11月7日 上午9: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