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

“中国当代文人赏石,是指内有中华文心的意涵,外有时代艺术意趣的赏石作品。”何谓“文心”,语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本义指文章或文思。
文章用心,是文人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即所谓“为天地立心”,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文人秉承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追求,这种追求贯穿古今,为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纵观历史,文心何求?孔子说:求仁;老子说:求道;韩非子说:求法;朱熹说:求理;王阳明说:求心。
笼统而言,先贤们的文心都可以说在求道,探索人存在的方法、意义和价值。将其借鉴到赏石中,求心当属最为关键。
所谓美石养眼,实则养心,入于目,映于心,方可联想万象,状类百般,方可心生愉悦,自觉美好。如此想来,赏石也当属文心之境,境由心生。

/

/
心存一境,是赏石审美的内在心理需求,是心底与石相伴的渴求。所谓红尘纷扰,栖心何处?下班后,有人独坐、有人独酌,希望将短暂的放空与静谧留给自己,过程与赏石类同,都试图营造一个暂时放下烦恼的外在空间和内心领地。这空间媒介可以选择车内,书斋,酒馆,更可以投身赏石。求此空间者,皆可成为赏石后备军。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上)

  石  庐  

横崖幻化启云楼
殿宇依稀隐壑丘
野寺迷窟尘外寄
仙居胜迹画中收
苍苍古壁谁题句
磊磊残垣我探幽
欲梦昔年随逸客
林泉坐忘几春秋
这一处石庐,令人联想到倪云林的《容膝斋图》中,那简净的小亭子,孤零零列身山水之间,如此局促的空间,所要栖居的就是那个神游的自我。而这枚石头,也可以视为心灵的栖居之境。他以云崖洞窟的造型,构建出隐者的石庐屋宇,仿佛可以借壁题诗,寻古探幽,在遐思中伴着当年的主人,一起悠游林泉,乐而忘忧。有此一念,便可入石。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上)

  泉  想  

石上泠然悦古弦
飞珠溅玉续遗篇
漱流佳酿逐香远
润碧寒山入梦牵
去者盈樽失宠辱
归心照水忘尘缘
桃源千载无由觅
画外凝神老壑泉
林泉之想,始于魏晋,千载桃源,唯存梦笔。当代人渴望寄居都市,与自然的距离可谓身心俱远,然而却逃不掉对自然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旅游虽解一时之需,却难长久,而城市山林的生活,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奢望。如若心存此境,静对此石,那一抹碧色映衬的泉流,仿佛正在潺潺作响,唯需一案陈设,便有飞珠溅玉,“枕石漱流,吟咏缊袍。”之感。石上流泉,别有一番画外心境。
林泉、隐庐,石中自有画外居。身处城市,没有花园庭院的我们,是否可以依石存境,心向桃源呢。

/

/

石间万象,触目成景,构成吸引人去深入石境的动因,石头给观者以想象空间,观者则在石境中开启审美感官,直指心灵之旅,体味大千世界的神奇。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上)

  默  峰  

墨染冈峦润壑圆
峰从太古写遗篇
拔云欲立须弥顶
画影堪摹罗汉肩
小径临渊劈剑气
清风过涧抹琴弦
与君静对春秋寂
沧海同观几化田
石中山水内蕴气象万千,此峰山势沉稳,形制苍古,气韵沉雄,令人心生静默之感。其黑如漆,凝重润泽,仿佛泼墨染成,遗存洪荒天地,彰显造化神功。如若登峰神游,上有宝顶凸显,下有涧壑沟洄,身形如罗汉寂坐,泰然拙然。望之抚之,如坐观尘外,亲历沧桑变化,与天地同寿。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上)

  老  桩  

古木凌云去岁多
沧桑幻化几蹉跎
春秋寄梦辞叶影
雪雨吟诗润老柯
为有斫痕珍逸骨
常因旧茂想婆娑
芳华百代归心寂
镇案拙然养太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参天古木相比,我们的人生不过是白驹过隙。这浑圆敦实的老桩,静卧安然,仿佛在诉说前生今世的沧桑之变,当年的繁花叶影,雨雪风霜,都化作年轮故事,隐隐沉寂在这皮色苍苍之间,斑驳旧韵,风骨犹存,古木化石,其心弥坚,镇案独立,一种沉稳安详之态,与世无争之心,油然而生,可谓颐养太和。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上)

  云  台  

一卷云螺两剪裁
谁遗半璧落尘埃
熏风万里游春客
照水千秋鉴古台
也拟登临须涵泳
忽如坐忘总徘徊
凭渊纵目皆空阔
广宇心舟任快哉
平冈临水,古台矗立,宛如切分宝螺的造型,平添几分奇趣,若卷云浮水,仿佛天落异宝,人间化境。台,多为古人揽胜题诗,纵目怀古之地,有名的《四子侍座》篇中,曾皙那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的社会生活理想,至今想来仍令人神往。古往今来,高台歌咏,千秋史传,都可以令人心驰万里,神往千秋。
一峰,一台,一木,足以构建山水亭林,咫尺千里,幻化入景,凝神有寄,居心自远,心入石景,静观天地,品味天然。

/

/

以石求境,也就是以石达意,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思想、认知灌注于赏石之中,也可以理解为审美理想物态化的一种方式。寓情于物,一是追求象征美,比德于物,再者是寄托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乃至在石头中寻找和塑造另一个自我,为审美而存在的真我。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下)

  尊  者  

颔首行吟畅古风
虔心证道隐蒿蓬
宽袍尽纳混元气
广袖尝挥法相空
来去孤云驰静水
轮回旧梦续飞虹
红尘迤逦迷津渡
醒世无言对此翁
低眉颔首,缓步徐行,宽袍广袖,身形浑朴,初观此石,颇具《泼墨仙人》那酣然豪放的高古逸态,兼有《二祖调心图》中俯卧于老虎背上的丰干,那朴拙无为的形象。这种至拙至朴的高士造型,契合了文人风骨的表达,可以融汇儒释道妙理,尽得圣贤遗风,如此便可以石为师,以石为友。如此亦可尽享“对影成三人”之趣,良师益友,寓石乃得。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下)

  养  心  

小朵升云敛瘦皴
清虚宛转化真身
三千岁景琢仙品
一鼎炉烟幕砚宾
岫影扶风疑镂月
岩根润露胜萃珍
苍苍墨韵凝博古
并入心斋写畅神
传统清供造型的石头,绝对是文房陈设的佳品,那是伴着笔墨氤氲生长起来的一种精神信念的象征,内具铮铮瘦骨,外萦袅袅云烟,神凝金炉香篆,意会清气飞升。洞明孔幽之际,如有月光下泄,云根凝露之时,仿佛仙芝破土。凭之可以,心追博古,意随神畅,清虚静寂,修心养性。
高士遗风,博古生情,所谓文心,诗词书画,笔墨文章可得,赏石亦可得,皆须心求一境。

/

/

以心化境是,入境求境之后的高标,将内心与石境的界限破除,进而融合,所谓物我同一,澄怀坐忘,虽然石仍旧是石,但心中,石已非石,以石为原点,放射生发,作心舟可遨游奥宇,作元气则心入太虚,身隐洪荒。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下)

  石  空  

遍访天垣探紫微
每随宿影慕清晖
屏中借忘三千岁
化外别裁一两徽
欲辟鸿蒙源道气
将登太古启云扉
尘寰夙念谁勘破
净寂石空待梦归
石生紫气,画状星图,轮缘幻化,渺若星辰,石眼夺目之间,一抹碧云,恰巧构成一个浑圆的“石”字,更是平添奇幻,仿佛星云彗尾,掠过时空。仰观宇宙,人会显得很渺小,而心存广宇,则可以让精神,融入时空,去追寻天地初开的道气,去领略千载之前的太古胜景。一切恍惚入梦,混同时空与石空。

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下)

  御  风  

五色霞衣幻羽裳
广寒桂影妙颜妆
乘风驭气摘星客
饮露服琼醉锦堂
敛翼停云谁驻景
抒怀极目任挥缰
神驰太古无穷界
欲渺尘缘骋大荒
五彩云霞,一身锦绣,状如飞鸟,又似仙人乘骑。御风而行,襟袍掠动,逸态十足。乘之可以揽月摘星,停云驻景,与仙翁醉锦堂,与天地寿无穷,可以极目骋怀,心游太古,神寓大荒。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过如此,乘风化羽,石空遨游,夫复何求。
赏石始于好奇,精于求艺,进而求境,进而忘乎所以,神形化一。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才是赏石理想的所在,而不是羁绊于具体形物的束缚。所谓以形写神,寓于有形,化而无形,心境化石境。当此之境,仿佛侠者之无招胜有招,石与我唯一,天地育我以元气,我慕天地以心神。 
文心赏石之旅,始于心存一境的需求,乐于心入一境的幻化,进而醉于心求一境的畅快,最终归为心化一境的融合,这种种过程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赏石心路上点滴积累的质变,是心灵驿站的标识。
说到底,文心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文化的自觉,如此一路走来,方可内无愧与心,外无愧于石,虽然能力可能不足以“为天地立心”,但以自觉的担当为石立心,也是可以畅快身心,游目骋怀,乐而忘忧。文心石境,从心所欲,可谓用心赏石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文心之境|当代文人赏石思考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30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4日 上午9:28
下一篇 2019年11月6日 上午8: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