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父先生是中国赏石界的研究者,曾在古典赏石研究方面作出过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御苑赏石》(2000年)、《中国古代赏石》(2002年)、《石盆雅趣》(2010年)等专著梓行以来,洛阳纸贵,风靡石界,其学术高度至今难以逾越。
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丁先生并不因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这些年来,他站在全球文化的视野高度,重新思考中国赏石文化中一些至为关键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的赏石传统和审美习惯,特别尊崇石头外形的“纯然天成”,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对石头形态作人为的修治,也往往要依据“天然”为第一法则,刻意地去除人为的痕迹,竭力要做得“宛若天成”,天衣无缝。
这固然无关对错,但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一下?!非但如此,就是在当代艺术家诸多以赏石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同样对赏石的形态不做任何“人为”的调整或改变。也许古人在赏石的哲学理念中,往往以“敬天畏地”,“天地方壶”,总之是顺任自然为第一法则。审美思维的习惯势力,因循守旧的桎梏,竟然如此强悍,千年不变,那又是为什么?
渐渐这一切,令丁先生感到怀疑和不满。
“为什么‘人为’不可以向着‘非自然’的方向努力?为什么‘人为’不可以‘以变其美’?为什么‘人为’不能改变自然造化?造物固然可以为师,但千百年来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师法自然”或者至今仍止步于“师法自然”呢?”
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时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因此也让他对停滞不前的赏石传统非常不满,甚至厌恶起这种不思进取的“欣赏堕落”来。但赏石要“向前看”,路在何方?
尤其当丁先生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对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了相当认识,特别对罗丹、亨利·摩尔和赫普沃斯等雕塑大师的创作理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后,他开始进一步诘问自己:“小说可以换个写法,音乐可以换个谱法,戏剧可以换个编法,绘画可以换个画法。为什么赏石不可以换个‘作’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人空间):玩石有新境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