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平:品味石之“瘦”

皱漏透是历代诸多文人对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的一种理论提萃,至郑板桥手里才定形。我们既要对四字诀的赏石观进行整体把握,还需细辨每一个字词的情感内涵。

四字诀,字字说石,也字字说人,借物喻人,意存双关。

细细咂摸石之“瘦”,承载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惟字少而意多。

王伯平:品味石之“瘦”

一、风骨

风骨,指人的肌肉筋骨与精神风貌的有机统一。

古人赞誉王羲之风骨清举,其神韵气度:“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溢美王衍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反之,有人讥笑韩康伯矮胖呆笨,形似肉鸭,即缺乏玉树临风、挺拔劲健的风神骨相。

以上只是对外在形貌的描述。内在指的是性情之耿介。石头,瘦骨嶙峋、倔强突兀,有一种凌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象征人的品格刚正不阿,坚如磐石。

文人中,总有一些人患软骨症,奴颜婢膝,为时代所不齿。但更多的良知者,敢于犯颜直谏。古人有言:“石者,硬也,刚直也,鄙其阿谀,恶其庸气也。”实乃与石同瘦之喻。

王伯平:品味石之“瘦”
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有多种审美解读,其中有一种观点是为了纪念屈原而立的一尊天然雕塑。唐·沈亚之在《屈原外传》中说他:“瘦细美髯,风神朗秀,长九尺,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对屈原外在形貌和内在性情的最好评价。后人称誉屈原是民族的脊梁!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把品鉴人物风骨一词移用于作品,将之看作一种艺术风格加以推崇。
比如,形容王献之草书:“如孤峰四绝,悬崖坠石”,有风骨。谓萧子云毛笔字:“行行若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无丈夫气。
古代有大量的诗词一扫浮艳绮靡的脂粉气,表现出血性、豪迈的风格,还作品以阳刚之身。
王伯平:品味石之“瘦”
二、苦寒
孟郊、贾岛等诗人是苦寒派的代表,他们的诗风瘦硬奇僻,故有“郊寒岛瘦”之说。
宋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大多充满了荒寒的意味,文人们从内心出发,写出了个体的生命体验。
品味石之瘦,总有苦寒袭心之感。灵璧石的峻拔,太湖石的奇崛,英石的嶙峋,很好地诠释了古代文人一生颠簸困顿、仕途坎坷的多舛命运。
古代许多文人怀揣经天纬地的理想,渴望从政,只因书生气太足玩不转政治,终被政治所抛弃,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剧。
读苏东坡,被他命运的沉浮所感动,贬谪、苦闷、凄凉、血泪、感伤,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结出一个苦寒的瘦果?
王伯平:品味石之“瘦”
三、慎独
世俗充满着无数诱惑,比如地位、名誉、钱财、漂亮的异性等等,人们在得失中,倾扎挤兑、茫然若失。唯独石头,幽居缄默,守节自律,瘦损无悲。
慎独,是独处时的一种心性修炼,是众目睽睽之外的隐蔽善行;慎独,是受伤时的自舔,是磨难时的蓄势。慎独,是告别随波逐流的庸俗,随性占有的贪欲,远离声色犬马的喧嚣。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遍览历史,无数先贤在守独中,吞咽痛苦,穷而后工,奋笔疾书。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割髌,修列《兵法》。司马迁腐刑而成《史记》。等等……
王伯平:品味石之“瘦”
四、结语
中国艺术好瘦,也尚瘦。如山瘦、水瘦、竹瘦、梅瘦、字瘦、石瘦等等,故有“瘦清肥浊”之语。
石之“瘦”,遗形取神,意味深长,极耐咀嚼。是不同时期,诸多文人结撰的一种生命精神。
瘦,作标准解便浅,作对象解便隔,与石会通,乃见其性情。
细细玩味石之瘦,还有很多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一瘦字,境界全出。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8809.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8月22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19年8月23日 下午7: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