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招贴画

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近日举行,展品以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藏品为主,并有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瓷器,共展出了285件/组瓷器,也是明代瓷器专题展最大规模的一次。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外景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内景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第一单元“华章再现”展示上博收藏的官用瓷器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第二单元“还原历史”展示景德镇出土瓷器

所谓“十五世纪中期”,是指明代宣德以后至成化之前的一段历史。“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宣德、成化两朝的瓷器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陶瓷史上都是两座高峰。但是,很奇怪,宣德至成化其中的三朝正统、天顺、景泰二十余年间,瓷器业默默无闻,当时所烧制的瓷器几乎不书年款,更不见官窑款识,也没有相关文献记载,给有关瓷器断代造成了困难,又称“空白期”。一直到1988年和2014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上两次大量出土的瓷器残片,才将有关“空白期”的官窑烧制历史作了还原。此次展览的不少青花瓷器,原来在断代上就多没有往这三代上靠,多断代为宣德,这次大展身份都作了重新梳理。尤其是第四单元“怡然文风”,虽然展示的是民窑,但在图饰题材非常丰富多彩,多为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题材,画工颇佳,反映了当时瓷器制作之中的文人气息浓厚。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怡然文风”展区一瞥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和“青花人物图梅瓶”同框展示

比如一方“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原先一直置放于上海博物馆二楼中国古代陶瓷展暂得楼陶瓷馆,标识为“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琴棋书画图罐”(参见汇石融通公众号2019年3月2日“宣德瓷罐赏奇石”)。此次展览不但重新归位,而且断代也改成了“明正统-天顺”,时间往后推了若干年。笔者注意到,这方青花图罐旁边是一件“青花人物图梅瓶”(明正统-天顺),(日本静嘉堂文库藏),瓷画中的仕女,与这方青花图罐上的人物几乎一致,包括围栏、湖石等的细节也十分吻合,所以有专家推测这可能为同一个人所绘制。这样的仕女庭院场景画面,与明宣德十年(1408年)金陵积德堂刊刻的《金童玉女娇红记》所附版画十分相似——唯有湖石的画法完全不一样,有可能是受到其影响。这也是古代青花瓷画借鉴版画图绘样式的较早样本。直到明末清初,青花瓷画借鉴版画图绘的内容还一直都比较流行。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展览现场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局部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明宣德十年《金童玉女娇红记》内页(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

此次大展,还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十五世纪中期),系桂林博物馆的重要藏品,1972年桂林市东郊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出土,胎釉上乘,发色清秀,画工绝佳,原来断代也是宣德。瓶身描绘有高士骑马及仆人相随,仆人肩挑的一头是竹编的三层食簟,另一头就是一只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可谓瓶中有瓶。这应该也是梅瓶作为带盖盛酒器(瓷质瓶盖因为使用频繁后容易破损,保存不易,所以传世梅瓶大部分缺盖,包括这一件)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画面中的实证。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左)展览现场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局部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观者在参观“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此方青花梅瓶,向来是研究古代梅瓶使用的重要文物,至少证明直到明代中期,梅瓶还主要是作为盛酒器,用于插花风雅应该是以后的事了——这也是梅瓶名称之由来(插梅之瓶)。原来以为是仅此一件。没想到,此次大展,笔者注意到还有两方青花人物图罐,也有类似带盖梅瓶的图绘形象,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方是“青花人物图罐”(明正统-天顺),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出土(首都博物馆藏),画面构图与这方青花梅瓶大同小异,尤其是仆人肩挑三层食簟和带盖梅瓶形象完全一致;另一方“青花人物图罐”(明正统-天顺)(上海博物馆藏),也有一位童仆肩挑食簟和带盖梅瓶的形象。看起来,这类图像在当时也是司空见惯,可能在版画中应有出现。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人物图罐”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人物图罐”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此次大展,有一方“青花山水人物图笔架”(明正统-天顺)(上海博物馆藏)比较特别,上部像山峦起伏状,具体峰头不是特别明晰,好像有五六个,下面为水浪纹,中间有桥,桥上有两位行人,或是一主一仆,整个图像仿佛是一幅山水画。这类造型的笔架山,原来都是比较规矩的山峰(三峰、五峰等),像这样随形写意的造型,不为多见。记得多年前,在广东省博物馆见到过一方“墨彩笔架”,背面有“正统八年”字样,胎釉白中泛黄,为五峰相连造型,除了上部凸起五座山峰,下面还各画有两层五峰相连墨线,可看作层峦叠嶂,中空,两端各有一圆孔,可以注水充作水滴用。这个笔架兼砚滴瓷器,是明代正统年间有年款的标准器,极为少见。上海博物馆藏的这方“青花山水人物图笔架”,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年代应该比较接近。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山水人物图笔架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广东省博物馆藏“墨彩笔架”

还有一方“青花博山炉(明正统-天顺)”(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系出土于明代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是与赏石有关的文物。这方博山炉盖虽然是件残件,但大体还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貌,全身山石皴理凹凸有致,青花勾勒山石轮廓,中空,表现力很强。博山炉流行于汉代,是一种焚香器,其盖上的山峦起伏状,应该是模仿(想象)传说中的东海蓬莱仙山。在明清两代,此类青花瓷器非常少见。不过,这方“青花博山炉”体量超过一尺,不合博山炉形制,可能还是属于山子类。

【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青花博山炉”

山像一方石,石是一座山。古代艺术表现之中,石与山大多密不可分,山与石之间的转化,往往只是一念之间。所谓砚山,也不过就是一块石头而已(也有人说,砚山的灵感来源,就是博山炉盖上的仙山)。这也是古代文人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宇宙观的一种映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上博观展明青花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5408.html/

(0)
上一篇 2019年6月10日 下午10:15
下一篇 2019年6月10日 下午10: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