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与韩干《辕马》相比,许多实块状的赏石采取不规则的、或竖或横的形状,其表面虽然没有孔洞但质感极为强烈。黄居寀 (九三三-九九三,四川人)由後蜀入宋。(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他的作品《山鹧棘雀图》绘一庞大奇石:顶部略尖锐,轮廓略曲折,通体丰满,表面采用勾勒皴擦表现出错落有致的层理,具有浓郁的质感和雄浑的气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唐周文矩《按乐图》被认为是宋代摹本,画面左侧绘怪石横卧於须弥座之上,石体表面有浅浅的涡穴,中间的束腰使形态略有变化。北宋苏轼 (一零三六-一一零一,四川人)《古木怪石图》绘团状怪石,采用圆笔,枯淡为骨,润淡为边,“富有笔情墨趣和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创立了具文人画性质的奇石类型”,“石状尖峻硬实,石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单国强,二零零零)。米芾《画史》称苏轼画石:“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所绘,既创写意石之始,又开怪石欣赏之先。

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苏轼《古木怪石图》

与孙位《高逸图》相比,许多宋代赏石衍变出一种有束腰的结构,显得更为婀娜多姿,其代表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摹後梁赵喦《八达春游图》。该图绘一倾斜站立的巨大湖石,两端庞大,中间向内收缩,细密的孔洞集中於中部,因为采用没骨法,没有皴纹,石体表面显得柔软光滑,又因为轮廓圆滑多变,整体形象就更显缠绵委顿,婀娜舒展。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北宋李公麟(一零四九-一一零六,安徽人)《孝经图》所绘湖石也具有相似的束腰结构,轮廓转折或凌厉或婉转,而边侧的孔洞与居中的涡穴则分布疏落有致。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南宋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绘赏石也有弯弯细腰,轮廓委婉,体形弯曲,显得柔软无力,有美人舞臂拖裙之感。

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赵喦《八达春游图》

与唐代相比,即便到了南宋,园林里矗立的碑状或柱状的奇石形态也无显著的变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为南宋苏汉臣之《秋庭戏婴图》,所绘奇石形状直立如柱,傲岸雄伟,表面节理整饬,孔洞垂落,整体造型接近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画家用细匀线条精微地勾出整体结构,以劲健的小斧劈皴强化山石的坚硬质感,施浓淡有序的晕染体现石体的凹凸起伏,再敷染鲜丽的色彩以增其华美性”(单国强,二零零零)。南宋刘松年(约一一五零-约一二二五,浙江人) 所绘《四景山水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夏景图中庭院奇石,造型规整而略呈上大下小,表面平实而不具孔洞涡穴,显得十分清秀庄重,与南唐卫贤《高士图》别无二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昌《岁朝图》,画面右下方绘青翠色笋石,高耸挺拔,凹陷密布。这是绘画中所见较早的笋石形象,也是将石与祥瑞相联的较早的例子。

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赵昌《岁朝图》

拙著《中国古代赏石》摘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丁文父):秀美的宋代赏石(二):形状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4712.html/

(2)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4月22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9年4月25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