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之祖”说宝华

近日应邀赴浙江天台,参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天台山佛石与中国石文化学术研讨会。所谓天台山佛石,指的是天台山一带出产的始丰溪黄蜡石、三合宝华石、左溪彩石、雷峰石、天台玛瑙、各种化石等的统称。其中,尤以宝华石最为知名,早在南宋杜绾《云林石谱》就有记载,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石谱》亦有推介。天台山为佛教灵山,正如即将恢复重建的宝华寺住持释果宁大师所言:“天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皆有佛性。”为此,当地还成立了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研究推广,县政府还成立了“天台佛石研究和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予以支持保护开发。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天台山佛石与中国石文化学术研讨会一景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南宋杜绾《云林石谱》有“宝华石”记载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天台县三合镇文艺演出模特走秀演示宝华石

宝华石因产于天台宝华山而得名,历史上曾记载,元末画家王冕首创用花乳石治印,所谓花乳石即是宝华石(近代徐珂《清稗类钞》)。所以当代篆刻大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刘江命之为“印石之祖”。目前青田、昌化、寿山、巴林号称印石四大名石,若是按照开发历史,比起宝华石来,四大印石都只能叨陪末座。至少,在古代首部石谱《云林石谱》之中,还没有四大印石之身影。不过,按照《云林石谱》的介绍,包括宝华石、莱石在内于今广泛用于治印的石种,在当时还只是作为雕刻工艺品或是加工成器皿的材料,并没有篆刻(“图书”)之说,似乎一直到了明代,才增添了“图书”之用处,其中有四百年是空白。如明末谷泰《博物要览》介绍宝华石,沿袭了《云林石谱》的说辞,惟有在用途上添加了“图书”:“土人镌琢器皿及图书颇佳。”(《云林石谱》云“土人镌砻作器皿”)。可见,新添了篆印之用。这与明代弘治年间书画家文彭将处州(青田)灯光冻石引入制印颇为一致。从此,印石成为文人亲自治印的首选之材,并由此诞生了文人篆刻艺术,才真正有了诗书画印“四绝”。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当代篆刻大师刘江为宝华石题铭“印石之祖”

明代之前,在没有印石发现使用之时,篆刻两者是分离的,大抵是文人书篆,工匠治印。因为最初材质均为金玉牙骨之属,硬度较高,文人无法直接从心所欲地操觚,只能借助工匠之手。只有在印石(一般硬度在2-3度之间)发现和使用之后,篆刻两者才真正合体,并诞生了各种流派,印学由此也成为了一门显学。由此可见,印石的发现,是篆刻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其实也是奇石开发史上重要的一笔。因为印石其实是一种介于玉石和奇石之间的石材,讲究“三美”,即石材美、工艺美、篆刻美,也就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其中,材质美是基础,除了讲究实用易攻之外,还特别注重观赏价值。所以,我在撰写《中国石谱·中华赏石文化史论》明清时期一章的时候,专门增加了“文人治印与印石的开发”一节,论述印石的开发对于后世新玉种或是新石种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奇石鉴赏品评的审美取向;另外一方面,奇石的赏玩特点对于印石的取向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余话了。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石篆刻创作活动现场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石中的“赤城霞”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石的肌理十分细腻丰富,这是局部图

其实,印石用材地开石、叶蜡石的开采历史十分久远,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就有发现,如浙江省的绍兴博物馆、富阳博物馆等都有这类叶蜡石材质的随葬雕件,当时在一些非硬玉产区通常是充当玉石的替代品,并没有使用于刻印。即使到了明代初年,“金陵人以(青田)冻石作花叶及小虫,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清代周亮工《印人传》)

就像《云林石谱》所述的一样,南宋时代“宝华石”们还没有用于治印,也没有印石概念。不过,虽然不见记载,实物却有发现。记得今年国庆期间赴浙东访古,新昌石友徐跃龙陪我参观新昌博物馆,并介绍了镇馆之宝南宋冻石鹿钮印章“卢”,印石为莹润米黄冻,上端雕钮仰天鹿,印面为阴文篆体。系1972年在新昌城南丁村卢墓出土,墓志纪年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虽然这方石印是否宝华石尚无定论,但应该就是浙江当地出产的印石。这也是印石篆刻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物(已经定为一级文物)。或许,当时篆刻尚为小技,多为工匠所为,少见文人参与,故人们不屑一顾罢了。而一旦文人——特别是名人参与,其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新昌博物馆南宋冻石鹿钮印章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新昌博物馆南宋冻石鹿钮印章展示说明

据当代地质考察,我国的印石矿床大都分布于东南沿海浙闽赣几省上侏罗纪(距今2.03-1.35亿年前)的火山岩中,矿物成分上以地开石、高岭石和叶蜡石等黏土矿物为主,成因上都属火山期后热液蚀变或岩浆侵入期后热液蚀变作用的产物,且含矿围岩多以中生代中酸性陆相火山岩为主。也就是说,地开石、叶蜡石在浙江一带分布很广,最初被选用作印材应该就是在南宋时期。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文化艺术之成就达到了一个巅峰,印石的开发也是应有之义。(2015年11月,浙江省博物馆曾经举办了一个“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展出全国47家文博单位近500件(组)南宋精品文物,包括印章,印象之中都为铜玉之印,不见石印。)最初人们可能对于印石之质色和产地并不十分讲究,一直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文人可能才对其质色和产地之优劣有了判断,有了讲究,有了选择。这应该是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兴起品评玩好之风以后的事了,以文彭将青田灯光冻石引入制印为标志。如万历年间,屠隆《文具雅编·印章》称:“青田石中有整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也。”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浙江省博物馆“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内景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浙江省博物馆“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一景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绍兴博物馆藏战国叶腊石璧

此次赴天台,有机会上宝华山一睹宝华石产出情况。据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会长裘可平介绍,宝华石曾经一度籍籍无名,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青田人开始在山上小规模发掘,行销各地,因为大多数宝华石质色与青田石极为相似,多见赭、青、黄色,偶见冻石,所以都是以青田石的名义售卖的,宝华石之名不彰(据沪上篆刻家夏宇介绍,宝华石比起青田石虽有些涩刀感但不失爽脆且无石丁,适宜受刀,更优于昌化、巴林石)。直到2010年左右,当地石友才开始介入宝华石的开发,不过仅仅持续了三年时间,当地三合镇政府为了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禁止开采,如今上山的道路设有关卡,闲杂人员不得上山。山上随处可见被遗弃的石头以及乱开乱采的痕迹,有的山头已经不见植被,一片光秃荒凉。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宝华山被采石后破坏的植被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山曾经乱开采的矿坑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山废弃的矿坑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山上积水池中的宝华石

俞莹:“印石之祖”说宝华
宝华山植被十分丰富

宝华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资源十分丰富,今后应该如何保护性地开采,历史名石离重光还有多久,也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207.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6年11月5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11月15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