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溪石”气度不凡
周末得暇,随中国观赏石协会专家一行赴安徽滁州琅琊山,考察“菱溪石”。这已经是笔者第三次近距离接触这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遗爱石了(参见2018年6月18日汇石融通公众号《唐宋遗韵“菱溪石”》)。
赏石专家在考察“菱溪石”
说来奇怪,每一次深入接触菱溪石,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俗话说百看不厌,此之谓也。
比如,围绕这方奇石的石质,此次大家作了深入考察。这方石头看似石灰岩类太湖石,周身遍布孔洞,但质地非常坚硬紧密,类似于变质岩,周身有多处泛赭红色,有点类似灵璧石中的架子石。但是,确切的石种,还不好判断。
“菱溪石”局部之一
菱溪石虽然因欧阳修的一诗一文而名声大振,但围绕菱溪石的宋代名家诗作却存留极少,其中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滁州地方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欧阳修在《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诗中就写的很明白:“滁山不通车,滁水不载舟。舟车路所穷,嗟谁肯来游。”包括像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也没有到过滁州。
当时,咏赞菱溪石的诗作,除了欧阳修本人之外,还有其好友苏舜欽的《和菱溪石歌》(苏本人应该也没有到过滁州),另外就是米芾的《菱溪石》。
“石颠”米芾传世的诗作不多,收录于《全宋诗》者仅258首,其中就有《菱溪石》诗。这首诗属于七古,有学者考证认为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也是米芾少见的咏物(石)诗。
“菱溪石”局部之二
米芾在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知无为军,在无为县呆了一年多,留下了拜石的千古佳话。无为离滁州大概不过三百里路程,按理说他完全有可能也有机会去。不过,据琅琊山管委会副调研员刘南川介绍,米芾没有到过滁州,地方志也没有留下记载。
当时,欧阳修已经过世三十多年了,但是,醉翁亭和菱溪石早已成为了当地的著名景点,米芾应该是仰慕欧阳修的事迹,有感而发,才有了这首诗作——
长虹潜贯幽岩窟,绿烟更染秋波骨。
不容俗眼觇神功,只向菱溪作灵物。
少室仙人领一麾,至识发遍山中奇。
雄雌亭亭两挺出,宛若碧玉含春漪。
朱栏碧甃拱山麓,翠雾彤霞掩幽谷。
能将肤寸起清泉,几见峰前春雨足。
迩来新饰紫微宫,奇诡搜索林泉空。
五色磊磊可补缺,三品往往惭收功。
紫衣使者衔天敕,肯教閟此苍苔色。
菱溪脱迹飞上天,回看幽谷空云烟。
米芾《菱溪石》诗中提到的一些名词,大多与欧阳修《菱溪大石》有关,说明他确实可能未曾见到过真身。其中“雄雌亭亭两挺出,宛若碧玉含春漪”,按照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来菱溪石有六块,四块被人取走,一块大的牛车拖运回城,一块小的从朱氏那里征集而来,这一大一小两方石头被置于丰乐亭之南北,供百姓观赏。这大概就是米芾诗中所谓的“雄雌亭亭两挺出”了。
“菱溪石”局部之三
苏东坡本人虽然没有到过滁州,但是他在写给其弟苏辙的《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诗中,提到了与菱溪石有关的史实:“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所谓“三犊载”,就与菱溪石有关,欧阳修在《菱溪石记》中写道:“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指菱溪石)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在《菱溪大石》诗中,也有“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之句。
苏东坡诗题中的“木山”,当是指苏东坡父亲苏洵在家中供置的木假山,苏洵作有《木假山记》,托物寓意、咏物抒怀,抒发了自己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篇古文名作。
四川眉山“三苏祠”之“木假山堂”
先是,苏辙作有《木山引水二首》,“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云云,苏东坡和诗一首,将菱溪石故事引用其间,所谓“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正是欧阳修当年在滁州安置菱溪石的生动写照,也是苏东坡对于恩师的一种怀念之情。不但如此,所谓“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应该写的就是苏东坡与恩师相处的一段时光的美好记忆。
醉翁亭为晚清建筑
苏东坡曾经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任上,应邀于元祐六年(1091年)手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大字,寄赠滁州当地父母官,被刻于碑上,立于醉翁亭中(苏东坡同时作有《丰乐亭记》碑文,碑后毁于兵燹),字迹端正敦厚,缜密自如,也是与滁州的一段缘分。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京太仆寺(明代驻地一直在滁州城外,现在原址已经重建成公园,即将开放)少卿冯若愚在醉翁亭西侧建有“宝宋斋”,将碑文妥为保护。可惜,此碑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碑文至今已经不复可辨。这件作品,也是苏东坡传世少见的大楷作品,凝聚了欧阳修与苏东坡的师生之情。
苏东坡《醉翁亭记》刻碑局部
苏东坡《醉翁亭记》碑文拓片(滁州博物馆藏)
苏东坡《醉翁亭记》碑文拓片局部
苏东坡书欧阳修《丰乐亭记》碑拓片(滁州博物馆藏)
一方菱溪石,由欧阳修的发掘和咏赞引出了苏东坡与米芾这两位赏石大家,苏东坡与米芾虽然都没有到过滁州,拜观过菱溪石,但是看得出来,他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诗为证。故此,菱溪石足以在赏石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菱溪一石足千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