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明代赏石,继承宋人衣钵,对供石的收藏、研究和鉴赏,以及著书立说之风更加勃兴。姜绍书的《韵石斋笔谈》、米友仁的《十二石斋记略》、王凤竹的《灵璧石考》、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等论石专著,对后世影响甚巨。特别是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图文井茂,突破前人文字记述的形式,有文有图,使读者通过图谱去领略自然石的风采,通过文字去品味天然石的意趣,加强直观欣赏效果,因之对观赏石的研究与欣赏贡献巨大。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钟曾为辇运一块巨石而耗尽家资。画家孙杕、兰瑛,为了珍爱南宋德寿宫的遗石“芙蓉石”( 亦称“德寿石”),在石旁种植苔梅一株,并把这一石一梅刻画入碑,永存观瞻。此石至清代依然完好,但梅石残碑,旧景不复存在。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时,看到梅石残碑,尘垢覆盖,甚为惋惜,忙出衣袖拂拭,并令人辇至京华,置于圆明园内之茜园中,同时命名“青莲朵”,并御题三字其上,令工镌字。乾隆三十年冬,乾隆帝又根据明代孙杕的“梅石碑”重新摹刻两块,一块植于茜园门左之碑亭内,一块由北京驿送至杭州,以存旧观。一块古石,起于明人爱石之由始,止于乾隆皇帝摹刻勒石,精心维护明人赏石之旧迹,传为千秋佳话。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兴起于秦汉的造园艺术,至明代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崇祯四年,园林大师计成的造园专著《园冶》成书。该著对造园的理论阐述详尽,其中把《掇山》《选石》列为重要篇章,从美学理论上详加陈述。他提出叠山石料“不入斧凿”,运用画论上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道理,以石块大小,石纹横直分别组合。“瘦漏生奇,玲珑安巧”“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的章法。《园冶》不但是我国造园艺术的重要论著,也为观赏石美学提出重要理论。比如园林叠山的艺术形式就有:园山、院山、厅山、楼山、阁山、池山、书房山、内室山、峭壁山等,这些造山的形式和理论也都是观赏石的陈列布景法式,《园冶》一书对赏石文化是卓有贡献的。

明代,是我国赏石文化颇为灿烂的时代。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清代初期,国运昌盛。清廷统治者大兴园林,供其游乐。其间,改建颐和园,兴建避暑山庄,在北海内人工堆筑琼华岛,广移花木,萃集名石。皇家贵族造园之风,对中层社会影响颇大。特别是灵山秀水的江南一带,引水叠石较为省力,因此江南园林星罗棋布。园林建设的发展,与赏石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著名园林学家、《随园诗话》著者袁枚的《遗嘱》里可以翔实:“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看来园林建设的发展对观赏石文化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由清以来,赏石论著也再度盛行。诸如《谈石》《观石录》《怪石录》《怪石赞》《惕庵石谱》等大量问世。石论、石谱的大量刊行,反映出赏石文化的昌盛,同时也反映出赏石文化为高层文人情有独钟。如诸九鼎在《石谱跋》中云:“顾无他嗜好,行万里路,破囊累累,书卷外,惟贮奇石作伴,每小憩,则出以摩挲玩弄,谓赏心乐事无逾于此”。学者赵而丰,对石玩持论更为独到。他说:“石体坚贞,不以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扣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将与为友”。为“师”为“友”,更多的是亲切,是情感的相融。

文人多爱赏石,不仅是感情的交流,而是理性的融合。赏石者以人之心灵所得于石体者,与奇石之所得于自然者相印相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我国赏石美学的最高境界。

乾隆皇帝是我国最高统治者阶层殊爱赏石的一个代表,在他的皇宫大内收藏奇石甚多,爱石佳话也颇多传闻,他并把灵璧石冠以“天下第一石”的嘉誉,与宋人杜绾,明人文震亨、赵希鹄所见一致,是颇具慧眼卓识的。从乾隆皇帝对灵璧石的摛藻大沨,亦揆知他对灵璧石情笃意深。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乾隆间,书画大家郑板桥对观赏石殊爱弥深,他赏石、画石,常在题画中阐扬赏石美学,虽是只言片语,但品题精到,颇具大匠气度。如他的题画诗有“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又如“介于石,嗅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石之坚贞,竹之劲节,乃贤人隐喻之语。孔子也曾说过昔君子比德于玉焉。石的坚贞耿介是石之美德,我国文人学者借用石之坚贞以喻德励志,这是石玩者的精神境界,也是石玩的精髓。郑板桥在一幅《柱石图》题诗中也体现出这种精神,诗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品石是高尚文化活动,是创作思维对奇石作品欣赏思维的系列过程。一石一世界,一景一大千,内涵丰富,无穷无量。一切自然现象,人文思想,意境情趣,文化含量,均以其为载体。郑板桥以欣赏柱石,寄情言志,拔高了石玩品位,使情操得以陶冶和升华。郑板桥还在一幅《石》的画面上长题云: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个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米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丑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造化之炉冶乎 ! 燮画此石,丑而雄,丑而秀……”丑是自然天成,大璞不雕、返朴归真的美学观念,是赏石文化的最高品位。从唐代白居易的厥状怪且丑、宋代苏轼的石文而丑,到了清代郑板桥又提出丑而雄,丑而秀。上下千余年,而一个字脉脉相通,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美学心态的,郑板桥增加了,更丰富了赏石的美学内容。

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郑板桥还在一幅《竹石图》题曰: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他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味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此则短文,反映了郑板桥的赏石思想和情操。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就是与石相缘相机,天人合一,这是板桥道人的玩石境界。郑板桥赏石之意,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这种无声无迹的品悟,拓展了画家空灵的精神世界,净化了思想情操,达到了赏石者高境界的审美效应。郑板桥是我国赏石文化史上文化悟性深、审美层次高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反映出清代赏石文化已进入一个高水平阶段。

纵览中国文化史,从旧石器时代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沿至今天,这个发源于中华大地,深涵中国文化底蕴的赏石文化,正以迅猛之势风靡全球,开创了中华赏石文化亘古以来未有的新局面。我相信,观赏石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会焕发出古老而又青春的光辉。

写于畊古原斋 2018 年 12 月

时年八十有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 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1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2月2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9年2月5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