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谱》故事多

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寿嘉华会长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石谱》一书,在8月30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五个全国赏石日·书香赏石——《中国石谱》首发·《宝藏》创刊十年·赏石精品展”大型展览活动登场亮相,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回想起笔者在《中国石谱》书中承担了《中华赏石文化史论》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章节的写作,以及《中国观赏石图典》古代名石(南方部分)的编选,两度寒暑,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中国石谱》入选赏石精品展现场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
《中国石谱》首发揭幕场景

宋元明清,是赏石文化由兴盛至全盛的重要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史中的“重头戏”,虽然文献史料很多、研究成果不少,但其中还是有一些谜团有待破解,有的空白有待填补。很幸运,在写作考据的过程中,从中破解了几个重要节点,可谓收获不小。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明代谢环《香山九老图》局部

比如,古代赏石的木座一般认为是晚明时期开始流行的,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松江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等版画图绘可做佐证。通过研究明代绘画,我首次发现了更早的形象纪录,那就是一二百年前的宣德-正统年间宫廷画家谢环的两幅作品。一幅是绢本设色《香山九老图》手卷(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描绘了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二十四日,诗人白居易与洛阳居住的八位老者欢聚雅集。这是历史上著名文人雅集的故事,画作早已有之,谢环则承继了此传统题材。只见在一处厅堂中,有四位士大夫在吟诗作画,其中正中而坐写书的显然就是白居易,后面的一个方桌上,有一方玲珑奇窍状的奇石被安顿在长方形木制台座上,奇石从形态、结构、体量来看,应该是灵璧石、英石一类。台座挖有落榫,四面呈条状,四角有卷云形底足。白居易爱石、赏石堪称一代风流,画家特意描摹的这方奇石显然也是为了贴合主人公的身份和爱好。当然,这是托古之作,其场景乃至细节大致是反映了画家所处时代的有关特征。这也是古代图绘中首见的奇石木座形象。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明谢环“杏园雅集图”局部(大都会本)

另一幅谢环有确切纪年的画作,是正统二年(1437年)的绢本设色《杏园雅集图》手卷(现存两个版本,构图大同小异,藏于镇江市博物馆的又称“镇江本”,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又称“大都会本”),描绘了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之情景。

内阁首辅杨士奇座傍几案上供置着一方大理石插屏,山水景观,白质黑章,山峦起伏,反差强烈。这也是大理石屏首次出现在绘画上面,而且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乃至人物场景。从案几上的供置器玩摆设来看,这方大理石屏是作为砚屏之用。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故宫宁寿宫中清代中期太湖石,可谓瘦皱漏透丑

关于古典(代)赏石所崇尚的瘦、皱、漏、透“四字诀”,源自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题画《石》:“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瘦、皱、漏、透,集中反映了古典赏石的形态、结构之特点,其实是一种反形式美,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丑”。但是,郑板桥这里所引用的苏东坡“石文而丑”,其实有误,应该是“石丑而文”,两者意思有所不同。如果说,前者可以解读为:石头上面的皱纹(文通纹),给人以丑的感觉;后者则可以解释为:石头越是丑态毕现,便越有人文之趣。可见,后者意思更为精妙。

郑板桥所引用的苏东坡 “石文而丑”,一直被后人转引不悖。我查考到了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书,记载苏东坡在称颂画家文同画的梅竹石图中提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甲编卷一)这应该是“石文而丑”的原始出处,显然被误读了。这里,诗人将寒梅、瘦竹和丑石相提并论,视作美的象征,可谓是为石传神之笔。从行文来看,明确应该是石丑,而不是丑石。所谓“石丑而文”,而不是“石文而丑”。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肉形石

近年来,有石友考证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肉形石”系出自内蒙阿拉善的戈壁石,包括“度娘”也已经肯定了这一点。根据原清代阿拉善王府的后人回忆,当时确实有将玛瑙石进贡清宫的制度。但是,缺乏清宫方面的有关记载,证据链不完整。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检索收录康熙御制文的《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发现有一篇《瀚海石子》:“瀚海沙中生玛瑙石子,五色灿然,质清而润,或如榴房乍裂,红粒鲜明;或如荔壳半开,白肤精洁。如螺、如蛤、如蝶、如蝉,胎厣分显,眉目毕举。”康熙并称,他在亲征内蒙额鲁特部族时,在戈壁滩捡到过数百枚奇石,“赋形肖像,奇奇怪怪,莫可敷陈。造化生物之巧,一至此乎!”这是内蒙戈壁玛瑙石在清代初年就已进入宫廷的确证,只是当时戈壁石称作为瀚海石。这个称谓,一直到民国年间还存在。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冷泉亭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
冷泉亭中的“鹰石”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赏石文化的研究,除了需要有古代文献方志的指引和指证之外,还往往需要现场勘查。错讹容易发生在顾名思义,望文生义,照搬照抄上。这次参与编撰《中国石谱》古代名石选录,发现了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提法多有问题,并予以了纠错。如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冷泉亭中的一方高约2米的大型“灵璧石”,因形同鹰隼振翅,俗称鹰石——这一向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唯一的一方灵璧园林置石。据已故园林学家陈从周考证,“此石为园林中所见最硕大者(灵璧石)”。(陈从周《梓园余墨》)相传此石为明代书画家唐寅遗物,清代为诗人费念慈购藏。后来人们一直沿袭其说。这次我们一行去实地仔细考察,断定此石是英石而非灵璧石。包括今置于山东省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的明代“海岳石”,系蒲松龄的遗爱石,原来一直认为是灵璧石,这两年经过当地石友仔细考辨,认定为淄博文石。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清蒲松龄遗爱石“海岳石”

俞莹:《中国石谱》故事多
贵阳清镇市巢凤寺巢凤石

犹记得前两年在贵州黄果树为观赏石鉴评师培训班讲课,当地石友告知在贵阳清镇市巢凤寺有一方明代的石头“巢凤石”,这是我——相信也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当时因为时间有限无法前往观瞻,便让石友提供照片和文字资料。原来巢凤寺原名东山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因山顶有此形如蹲在巢穴中的太湖石凤凰石而得名。寺因石而兴,寺赖石以名,此石被认为是凤凰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这次编纂《中国石谱》,“巢凤石”顺理成章地入选了古石名录。可见,行万里路之重要性。

目前,赏石艺术虽然已经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有不少高校硕士论文已经从美术史的角度关注到赏石文化史的梳理了,但要让赏石艺术真正成为一门“显学”,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随着《中国石谱》的问世,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来关注和研究赏石文化史。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752.html/

(4)
上一篇 2016年8月27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9月17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