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真實。

文化的真實。

導讀|

發完《文化的高級》後,仔細一品,感覺還沒有寫完,而且還是核心一章。靜靜地構思了一下,發覺可以用獨立章節來寫,由於這篇章節談的是文化的虛實、有用和無用、已知和未知,故曰《文化的真實》。如果說《文化的高級》是說中國文化的感知力,那《文化的真實》就是中國文化的思辨力。中國文化是一種生發的文化、活的文化,自從文化的‘無用’部分缺失以後,而把西學‘有用’部分當作全部,才讓中國文化失去生發的基礎、失去魅力,也讓當今功利主義、流氓主義盛行……。中国文化中被人忽视“无用”部分,在未来将牵扯到价值观建立和输出、意识形态的完善、文化环境的形成、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的展现……。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一直在强化‘有用’的部分;未来30年,我们将不断强化‘无用’的部分,因为当今的中国已经够,却不够

第一章|真實之眼和意識之眼

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真實之眼一雙意識之眼

真實之眼,讓我們看到的世界都一樣,城市、街道、景物、物品⋯⋯,用真實之眼看到的世界里,你我之間,並沒有什麼區別,除非誰的眼睛有問題,需要配近視、遠視、老化或弱視眼鏡⋯⋯。

意識之眼,讓我們看到的世界卻截然不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意識獨立、思想開放、容納百川、追本溯源、充滿對未知的渴望⋯⋯,才能打開處於沉睡狀態的意識之眼,從而可以從不同維度、深度和廣度觀察、洞察和重新審視、發現這個世界,再‘重新構建一個接近真實的新世界’。

如果說:真實之眼看到的是已知世界,那麼意識之眼才能看到未知世界。

海豐喜歡與意識之眼睜開的人對話,因為借助別人的意識之眼,總能發現一些未知、未察、未覺、未聞的事物,讓自己更接近世界的“真實”和“完整”。

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和卓越,就是他們更信賴自己的意識之眼,相信自己對世界的感知、探索、洞察、重新審視和發現。這類人基本上都有着非常嚴重的強迫症,不停地思考、問自己問題、重新界定世界、經濟、商業、文化、藝術、建築、模式、市场、产品、理念⋯⋯的途徑,重新解析、解構這個世界,再重新構建和組合這個世界。

他們的腦子永不停息、樂此不疲、痛並快樂著⋯⋯,意識之眼偶爾的靈光一現,讓他們可以洞察到一個商機、看到事物的基本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讓他們享受到片刻‘神’的快樂和满足⋯⋯。

在此慣性下,他們常常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物,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商機,腦海中誕生別人想不出來的理論和觀點⋯⋯。因此,他們更相信自己,更相信自己的感受和探知,就如同凱撒大帝那句名言: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用自己的意識之眼征服未到的思域領地,成為自己意識裡的君主和國王⋯⋯。

可悲的是,也有许多人的意识之眼常常处于沉眠状态。看不到別人意識之眼中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脑子里的就是别人到此一游刻下的话和留下的垃圾

這或許就是成功者失敗者最大的區別:成功者永遠在別人未看到前、別人未發覺前,用不同的維度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探知問題和解決問題⋯⋯,並且尋找最好的解決方式和創造解決問題的條件和環境,在試錯中糾正錯誤、修正錯誤⋯⋯。

失敗者永遠是在事後,找一個無懈可擊、完美的理由,推卸問題、責任,用阿Q精神勝利法來拯救他那墮落的塵埃中、沾滿污漬的靈魂⋯⋯。”

成功者失敗者的命運開始沿襲著各自的慣性,一個在發展壯大、變得越來越豐滿有力,意識之眼越來越明亮⋯⋯;一個在退步萎縮、變得越來越枯萎乏力,意識之眼越來越暗淡。

在一個公司裡面,想面試到好的員工其實很簡單: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分辨出他的職業性格,是成功者性格還是失敗者性格。紅袖以前的創始人說:優秀的人才是碰到到。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要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職業性格。因為有成功性格的人,無論走到那裏都會成功,而擁有失敗性格的人卻无论在哪裏都會失敗。他主張用‘’的方式,尋找‘’的人,尋找有成功性格的職員⋯⋯。

第二章|已知和未知

中國未來的社會,最大的變革就是從‘已知社會’走向‘未知社會’。已知社會的紅利期已過,未知社會的紅利期才剛剛開始⋯⋯。

已知社會里,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完美,獲取已知的溢出價值和剩餘價值。這就像一個茶人,用最好的地、最好的品種、最好的工藝⋯⋯做好茶即可,逐漸成為做茶的名師,用產品和名氣換取溢出價值。而茶一年的產量就那麼多,名聲越大,則溢出的價值也就越大。在已知世界裡,不需抬頭看天,只需低頭做事即可。意識之眼睜開還是閉上,對生活、工作和命運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未知社會里,同樣充斥著大量的機會,但機會由顯性變成隱性。許多機會點、問題點、界定點和觀點需要睜開意識之眼才能找到。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發覺別人未發覺的⋯⋯,就會領先一步,變成核心競爭優勢、變成門檻⋯⋯。

創業者、設計師、匠人、意見領袖、文化學者、經濟學家⋯⋯,這些需要睜開意識之眼的人,誰看到的更多、站的更高、看的更廣⋯⋯,誰就能觸摸到更完整“世界的真實”。在走向未知世界时,所有人犹如‘盲人摸象’,誰觸摸的面積越大、觸摸的角度越多,誰就越接近‘真相’和‘真實’。

“擁抱歷史,我們需要分析;擁抱未來,我們需要創意”。安藤忠雄這句話另一種解釋是:我們必須從已知中獲取足夠的營養,才會在未知中爆發驚人的能量。這裡面能量的轉化基本會遵循一個這個規則:在已知中我們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高度,走向未知時也相應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筆者在做招商銀行形象廣告的提案時發覺:銀行所有的廣告都強調一種“你和我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基本面是:‘與你並肩、共創明天’、“就在你身邊”、與你風來雨里去、伴您成長⋯⋯。而新加坡奧美林少芬卻站在服務行業中尋找到四個基點:情誼、智慧、歷史、態度為中國銀行做了四篇形象廣告。任何事物都有一幣兩面,在行業制高點上中國銀行用到了四個‘不變’的基點,而它對應面就是‘變’,而招商銀行的品牌基因就是‘變’(創新)。因此才有了“招商銀行,因您而變”的廣告語。

海豐之所以強調這個故事,就是想闡述幾個這樣的觀點:“對已知了解越透,為未知把握也就越準”、“在什麼樣的層次了解已知,就會在什麼樣的層次輸出未知”、“獲取足夠的已知能量,才會輸出足夠的未知能量”⋯⋯

其實《文化的高級》最核心想闡述的就是,我們站在文化那個層次理解文化、演繹文化和生發文化。如果我們站在山腳,那麼吸取到母體文化,就是最低級的文化;站在山腰,吸取的文化就是中級;只有站在山頂才會領略母體文化的《文化的高級》⋯⋯。

從已知,到未知⋯⋯。

已知是基石,未知是攀越。

第三章|時間戰爭和觀念戰爭

發過《文化的高級》之後,小罐茶的杜老闆邀請海豐過去一聊。想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文化的高級》⋯⋯。海豐如約而至,在杜老闆桌子上看到打印出來的《文化的高級》,上面畫滿的標注和疑問⋯⋯。

海豐見過許多珍惜时间的人,在給你談話時,把你說話的重點、觀點、思路一一紀錄在筆記本上,晚上回到家中,無論多晚,都要拿出一個小時再把筆記本中的內容再看一遍。葉茂中、羅振宇、杜國楹⋯⋯,許多卓越者不是因爲聰明而卓越,而因努力而卓越。

這即是對你的尊重,也是對他自己時間和生命的尊重

不放过任何機會和时间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长处,从别人的意识之眼中发现未知。甚至一個朋友对海豐說:我現在缺時間,所以我只與行業前三名的創始人接觸,因為從前三名身上學到的東西,比後面97%還要多⋯⋯。

這句話看似无情、残酷,但有限的時間和生命分配给谁更有价值?谁的意识之眼看的更清楚、更透彻、更长远、更立体……?谁能给自己更多未知、未察、未觉的意识空间?这是每个成功者如果想要获取的更大的成功,必须思考的问题和践行的行为

從已知,走向未知”的社會變革中,未來社會階層的產生和固化,可能不因財富和成就,而是僅僅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人與人的接觸,從誰能給自己帶來更多有價值合作,向誰能給自己帶來有價值信息、觀點和思考轉變,效率更大化,將是人與人接觸的基本法則。

在”已知世界“里,階層來自於成就和財富的對等,核心是“做到”;在‘未知世界’里階層來自意識的對等和拓展,核心是“看到”。

与小罐茶杜老闆谈到茶葉市場時,小罐茶老闆說到:他用五年的調研和準備切入茶葉這個市場,從最初的有機茶,到現在小罐茶,幾經反覆,品牌名就註冊了幾百個、小罐茶的罐子就做了三年⋯⋯。

後來發現茶葉的關鍵環節中,只有三種人:買茶人、喝茶人、送茶人,而喝也好、送也好,茶葉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市場,其他市場都有價值和價格都用清晰的界定,茅台多少錢、五糧液多少錢,市場都有共識和標準。

而茶葉市場,好像每個茶都是絕世好茶,每個茶都有茶故事:“這餅茶我藏了20年了⋯⋯”、“這個茶李嘉誠每年都要五斤⋯⋯”、“這個茶是上師送給我的⋯⋯”。規則是因人而定的,而不是一個市場的共識和規則、標準⋯⋯。

“市場,就是在消費者的意識裡建立一個清晰的標準和觀念這個標準一旦成立,就是市場就會形成。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永遠是最對的選擇”,在市場標準中,“最對”永遠比“最好”具有普及性,也最容易形成市場標準。小罐茶就是這樣,給高端茶定了一個價值和價格區間,也在消費者腦海中確立一種標準。它“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最對的選擇”,對於一般喝茶人而言,找到“最好的選擇”需要多少茶知識、需要多少茶關係、需要多少茶識別、需要多少茶探索⋯⋯。“喝個茶必須把自己變成茶專家”,這本身就是市場的谬論,現在卻是市場的共識。小罐茶“不是給你最好的選擇,而是給你最對的選擇”。這樣一個大市場就形成了,因為你省去許多麻煩和時間。

未來的競爭,不件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競爭,也不是產業和產業之間的競爭,而是新觀念和舊觀念之間的競爭(海豐《觀念戰爭》的核心理論)⋯⋯”。

羅振語跨年演講時,最有價值的觀點就是《時間的朋友》,提出未來競爭的核心,不再是流量,而是國民總時間。一個小罐茶其實銷售的是:為每個人節省兩三年成為茶專家的時間。“我們喝個茶,需要成為茶專家嗎?需要嗎?需要嗎?⋯⋯”。

改變行業規則的永遠都是外行人”,因為“內行人”的意識之眼因為熟悉而麻木,看不到整個行業的基本構成本來元素,已經喪失提出問題、從新界定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了。這也為什麼在海豐在《文化的高級》中,主張中西融合,因為兩種文化的維度,進行比較和融合,才能真正發現我們《自己文化的高級》。

觀念戰爭時間戰爭,是未來商業戰爭的核心。符合時間和觀念要素的商業模式將會進入‘快企業’的發展模式,例如共享單車、竹纖維本色紙這樣的企業,一年的發展速度,相當於傳統企業幾十年的發展、積累。

因此,未來社會階層的劃分,才會有‘做到’過渡到‘看到’,是因為“看到”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做到”可能需要一年就可以完成企業的原始積累和發展。

已知社會,向未知社會發展,意識之眼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愈大。

第四章|世界的基本構成

杜老闆與海豐溝通完《文化的高級》問題,已經幾個小時後。

問:“海豐,你怎麼看我和定位我?!”

我想了一下說:“我如果再拿两個人與你並列吧,可以解釋的更清楚一點⋯⋯”。

“你、騰訊的馬化騰、微信的張小龍,你們都是各自領域的頂尖高手⋯⋯”;

“你就像一個劍客,一出手必須一擊必中,非經精確、就像是有導航的導彈,能非常精確地切割市場,打擊目標,擅長游擊戰⋯⋯。”

“馬化騰就像一個國王,從無到有,攻城侵寨,治理帝國,他有國王有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曾經一度成為中國創新的狙擊器,就像歷史上國王應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焚書坑儒、釋酒解兵權一樣⋯⋯,因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對文化形成災難性的破壞⋯⋯。”

“張小龍就像是上帝,從騰訊王國上起步,用上帝創世紀的七日創造了微信,‘要有光’,光是什麼?熟人社交⋯⋯,於是就有微信生態,你如果用七日創世紀解讀和推演微信要做的事,幾乎都可以推演出来⋯⋯”

劍客有劍客的灑脫、國王有國王的焦慮、上帝有上帝的從容⋯⋯

或许,生命就是一条藏满密码的河流,所有偶然都是乔装打扮的必然……。而所有新的人生,都可以用旧的人生进行解读、推演……。

杜老闆說:“我如何能成為‘國王’和‘上帝’呢?⋯⋯”

我說:“每個人都有意識之眼,意識之眼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在二十年之間,您能看到背背佳、一人一本、8848⋯⋯,您也忽略了京東、微信的崛起。意識之眼決定我們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事物,里面包含著太多慣性的東西,思維、眼界、格局、敏感度、思辨力、职业习惯⋯⋯,而改變這些慣性的東西太難了,這就好比是‘命’,而您發現的機會點,就好比是‘運’。什麼樣的命,就有什麼的運⋯⋯。(啊,洩露天機了,大家千万不要向外說⋯⋯)”

“要變成國王和上帝,其實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慣性。而你意識之眼看到的世界,決定你是否能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是就是在井底,看到的‘世界’就如同井口大小,我們不停地墊轉和成長,就是讓自己距離井口更近些,看到的‘世界’更大些。努力墊磚和成長接近井口的人,一般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能跳出井口的人一般都具有非凡成就的人⋯⋯”(海豐像不像一個大神棍,哈哈……)。

“改变一个习惯很难(更别说众多的习惯),但用一个习惯代替另一个习惯卻很容易(海丰开始讲鸡汤了……)。变成国王和上帝,首先意识之眼看到的事物是国王和上帝的事物,然后用习惯替代习惯就会慢慢改变自己未来的方向(这是逆天改命法则,千万别透露給別人)……”。

“先接触一些懂得‘无用’精髓和大眼界的人开始吧……”。

“我理解的天才神經病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能跳出現實世界枷鎖和禁錮的人,跳出‘現實世界枷鎖和禁錮’不回來的人,是神經病;跳出‘現實世界枷鎖和禁錮’又回來的人,是偉人、大師和天才,因為他們可以用‘’的角度,從新看待這個‘世界’,他們也找到‘世界的基本元素’從新構建這個世界人⋯⋯。

大道至简,他们懂得什么事物和方法最高级、最本质、最原始、最超越、最拙樸……。”

老子用《道德經》、孔子用《论语》、馬克思用《共產主義》、愛因斯坦用《相對論》,DTC用鑽石、貝律銘用幾何、安藤忠雄用清水還凝土、三宅一生用皺摺、喬布斯用娛樂設備、張小龍用微信⋯⋯,從新解讀、界定和構建這個世界。

當我們的意識之眼,逃出所謂的‘羈絆’和‘牢籠’,看到未來國王和上帝的世界時,自然就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因為,我們確信自己的‘對了’。而“對了,就對了”這句話,可以改變我們一切認知和命運;讓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我們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和‘真實’;讓我們可以主導自己的命運和方向⋯⋯。

中國文化開始自覺、自省,但文化自信才剛剛起步,並沒有達到自信的地步。各個領域都需要“對了,就對了”的思考和領悟。好萊塢想著的是全人類的事,中国电影想的是《我不是潘金莲》的事⋯⋯。价值观的自信、体制的自信、法律的自信、良知的自信、道义的自信、人性的自信、生活方式的自信……,才会催生真正的文化自信、才会找到自己的文化的高级,才会真正构建一个价值输出体系和网络……。

未來中國,如果出現50位世界級的設計大師,他們可以充分展現中國文化的高級和體現中國的新美學,那麼,他們50人起到的作用比一千個孔子學院更大。這就像一個周杰倫可能比一萬名語文老師起到的作用還要大的道理一樣。

人性總是喜新厭舊的,“已知”的信息從生發出來、再到氣化、液化、固化、萎縮化⋯⋯。“已知”的新鮮感和空間感的逐漸喪失,猶如瓜果失去新鮮和水分,猶如五平方米的空間壓縮到一平方米⋯⋯。‘新鮮感’和‘空間感’這種感知能力的衰退,讓民眾對‘已知’更失去探知的興趣,讓民眾與‘已知’出於一種視而不見、麻木不仁的關係。而後人的‘刻舟求劍’式的保護,更加劇它的老化、衰退化、腐朽化⋯⋯。

中國文化是一種‘生發’的文化,講究文化內在的‘活性’和‘關聯’。在每個時代、不同的場景中,在母體文化生發下都會誕生‘新的文化’,用一種新的方式和形式‘融合’、‘嫁接’和‘復活’。

道不孤之”,‘道’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面目示人。茶葉和美食在中國之所以傳承最好,是因為它的‘適應’當代需求,茶葉從最初,到宋朝,到明清,到當代,它的型態和口味都在發生變化;在當代牛飲者有之,裝逼者有之,遵循茶道儀式者有之,樂得逍遙自在者有之,體會禪茶一味者有之,茶覺自身者有之⋯⋯;講茶故事者有之,樹立標準者有之,炫耀者有之、酷愛者有之、癡迷者有之⋯⋯。“道不孤之”,茶葉生態伴隨著各種嘗試和可能性的挖掘,讓茶葉永不過時和落寞⋯⋯。

筆者在十年前,為一家電視台新聞頻道編寫廣告語時,便感覺“新聞的概念已死”,便想重新激活‘新聞’這個概念,以及它生發時的‘活性’和‘力量’,最後發覺‘新聞’只是一種學習的狀態,便用其他的學習狀態與之並列,來激發‘新聞’概念的‘活性’和‘力量’。“新知、新覺、新聞”便成了這家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定版語。

文化可能性的挖掘,可以是我們站的高看得遠地‘看到’,可以是我們靈光一現地‘想到’,可以是我們不管不顧地很神經病、很混蛋地‘做到’。關鍵是“對了,就對了”,天才般把一些不相干的事物,巧妙和和諧融合在一起,生發出中國文化中的“精、氣、神、韻”、“留白和呼吸”、“虛與實”、“簡單和豐富”⋯⋯這些代表中國文化高級的精神物質來。

第五章|对了,就对了

任何對未知的構建,都來源‘思想’和‘表達’。

縱觀筆者身邊,發覺天才是傻逼(不是貶低之意),大師是苦逼⋯⋯。

天才,一般感知能力超強,表達能力超強,‘思想’模糊且窄。表達時,完全依靠自己的自覺、自醒,不管不顧、很混蛋、很神經病、很天才地把許多不相干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意外和無常的和諧和平衡;或者直接觸摸到核心和靈魂,並直接表達出來。因此,天才比較感性,利用自覺的感知進行表達

而大師就相對比較苦逼,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思考一遍、推演一遍,找出最高級的方式進行表達,從而憑藉經驗和審美達到把‘無常’和‘意外’表現出來。因此,大師比較理性,利用思想進行表達

天才不需要很高的境界和思想,憑藉自覺、自醒做事,表現時的創造力,呈現出一種不管不顧、神經病、混蛋的方式來進行,他們的表達行為更像是傾述,缺乏傾訴渠道可能會把他們憋成神經病。他們的思維維度可能會很窄,表達完問他們為何這樣表現,他們也不知道,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他們天生就與‘神靈’比較接近的人,敏銳的感知力,讓他們看到許多常人看不到的事物,意識之眼直透事物表象看到事物本質,而‘本質事物’和‘世界基本元素’之間的關聯,讓他們表達起來得心應手。而他們一旦失去這種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會把他們從神靈打到凡間,由天才變成凡人。

天才的歇斯底里和瘋狂、不管不顧、神經病、混蛋的方式,就是希望能掙脫世間的羈絆,讓這種‘天才’的感覺和狀態更持久一點,而30—35歲,人的狀態、智力、感知都達到巔峰狀態,是天才的黃金時期。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就開始進入衰落,許多人因為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和靈性感知的喪失,或瘋掉,或選擇自殺,也有一些由天才過渡到大師階段人,跨越出感性進入理性,或感性和理性並重的時期。

大師感知力和思辨力超強,只是表現力沒有天才那樣優秀和混蛋。利用自己的思索和感知一步步跳到‘井外’,或掙脫‘真實世界的羈絆和束縛’,反過來他們知道什麼東西比較符合‘世界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構成’,能化繁為簡,做到大道至簡。他們的思維維度很廣,各種可能性都走過,用勤能補拙的方式一步步走到‘井口’,屬於大才晚成的人。就像是做實驗,做了10000次試驗有200次成功,這200次就讓他知道“高級、正確、完美、對”的方向。

在尋找“高級、正確、完美⋯⋯”的過程中,其核心就是“對了,就對了”,對了就很舒暢、通顺、痛快、釋然、解脫⋯⋯,就像足球運動員進球的一瞬間。可能90分鐘都很拧巴、别扭、不对、生硬,就为了1秒钟的‘对了’。

我們為什麼要回到母體文化,因為我們要找到那種“對了”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讓我們普通人都可以像天才那樣體會‘對了’的痛快感、空靈感和釋放感。而文化的‘隔一層’,即使是天才也很難體驗那種‘對了’感受。

為更容易把握“對了,就對了”的感受,中國古人用“”來描述它,現代人用“無用之學”來描述它,文化傳承和創新用母體文化來描述它,企業用引領需求描述它,設計者用洞察發現來描述它,產品經理用重新界定來描述它,我們用接近事物本質和貼近世界真實來描述它⋯⋯。

第六章|有用和无用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之初,就對全盤西化和堅持傳統發表自己的擔憂,擔心文化的趨向向“有用化”方向演變。

蔡元培一直希望能保持“无用之學”的火种,希望把北大的建成“学术的圣殿”。然後,从民国开始,有用知识便假借‘科学之名’,扼杀“無用之學”的存在。中医因为“不科学”,便在自己的故土上丢盔卸甲逐渐式微……。

最好的大學應該產生思想和民族的脊梁。然而,中國最好的大學清華北大卻變成‘學以致用’的聖殿;社會文化因為缺乏思想和脊梁的調和和對沖,讓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流氓主義盛行;中國的企業,由於缺乏‘無用之學’的引領,即使最好的中國企業也整齊劃一地變成‘直男企業’⋯⋯。

教育的失敗,導致中國從‘已知社會’走向‘未知社會’充滿了極大的變數和缺失,例如文化的自覺,給了中國一個巨大的歷史機會,50名世界級的設計大師和200名國家級的設計大師師,就可讓世界重新領略東方文化的文化高級,這比建1000所孔子學院更有魅力、更方便文化輸出。時代給了我們機會,歷史給了我們名額,是否能填充的上,要看我們的教育、文化荷爾蒙和意識的自信⋯⋯。

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讓我們缺席時代的演出⋯⋯。

外寻已是死路,只有内化一条路。

“學別人永遠無法超越別人,做自己才能超越別人”。教育永遠是基礎,最好的大學應該培養思想和民族的脊梁,是研究無用之學的陣地,而非當今有用之學的堡壘。中國的企業之所以全是成為“直男企業”,就是“有用之學”的泛濫,“無用之學”的缺失造成的。

華為蘋果,如果說在硬件上差距為3年;在算法上的差距為10年;在整合性創新和創意化运营差距為20年;在無用之學領悟上差距應為30年⋯⋯。

“再不盈利就取消什麼部門⋯⋯”、“用2.8的股份控制100%的企業⋯⋯”、“不惜代價先占市場⋯⋯”、“硬件賠錢,後續服務賺錢⋯⋯”。‘有用’的算計,讓企業品嚐到勝利的果實後,便一发不可收拾,“有用的算計”便成了企業的核心文化和企業慣性。

與中國企業戰術上的‘有用的算計’、“剩者為王”相比,蘋果在瀕臨倒閉時,請喬布斯重新執掌帥印,在蘋果一沒人、二沒錢、三沒物的情況下。喬布斯重新界定電腦的需求:電腦不應該只是一個呆板的機器,它應該更有趣⋯⋯。在內存、速度、性能沒有多大改變的情況下,僅僅把電腦的外觀變得更有趣、更多彩,便讓蘋果起死回生。

縱觀喬布斯回到蘋果之後,它都是在重新界定電腦、隨身聽、平板電腦、手機的需求,不做市場調查,因為市場調查是滯後的;不滿足消費需求,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不追求性價比,因為顧客真正想要的不是性價比⋯⋯。

喬布斯領導的蘋果,技術不是最先進的,但整合創新永遠是最先進,因為他通過自己的意識之眼預知顧客真正需要不是技術;性能不是最先進的,但應用永遠是最先進的,因為他通過自己的意識之眼預知客戶真正要的不是性能;知名咨詢公司告訴喬布斯蘋果店必死無疑,但喬布斯用自己的意識之眼看到蘋果店可能是單平米創效最高的商業。

重新界定、重新界定、重新界定——蘋果的生長永遠離不開這樣的詞:“我們重新發明了手機⋯⋯”。喬布斯不是神,他只是更懂得重新界定市場的需求——而所謂的整合創新只是滿足這些需求的手段而已。他不滿足消費需求,而是創造消費需求、跨越消費滿足、超越期待,這讓蘋果成為賣品牌的公司,其他公司都是再賣性價比⋯⋯。

上學時期的喬布斯就對‘有用之學’非常不感興趣,常常翹課聽‘字體’這種‘無用之學’的課程,更對禪宗的極限美學、瑜珈非常感興趣。這種站在人類智慧巔峰的“無用之學”,才是他領導蘋果公司創造奇蹟的源泉所在。

用“無用之學”幫他看穿事物的本質,用意識之眼看透事物的發展趨向,用重新界定界定市場、界定需求、界定產品、界定整合性創新、界定設計部門、材料部門和全球供應鏈系統的重要、界定蘋果店的建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謂的一,不是‘有用的算計’、‘剩者為王’的盤算,而是無用之學帶來能看穿世界真相、看到世界基本構成、基本元素的能力,‘無用之學’讓意識之眼更有穿透力、更有感知力、更有分辨力,最顛峰的思辨和最高級文化永遠最接近世界的本質的,而其他文化和現象只是這些核心文化表象和衍生。

消費升級,企業家藝術修養和審美已經關乎一些企業的生死。因為,純商業已經失去魅力,需要用文化來增值和填補。

有人說:索尼是被績效考核拖死的,筆者認為這只是表象。

以電視購物巨頭美國的QVC、韓國的CJ、台灣東森購物為例;它們與國美、蘇寧;與京東之間的區別,其實很小。在商業模式上他們95%是一致的,都是產品嚴選、流程管理、績效考核、售後服務、資金沉淀⋯⋯,這些基本都是一致的,其商業核心都是“多、快、好、省”,不同的是:電視購物賣的是時間創效、物理賣場賣的是空間創效、電商賣的是流量創效。而这5%的不同,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属于时代属性,只有创始人能做,它代表企业是电视购物(传播塑性)、还是傳統门店购物(传统属性)、电商购物(IT属性)。

井深大和盛田昭夫逝去,首先讓索尼失去“創始人所代表的5%時代屬性和引領活性”;其次在企業文化中逐漸喪失“引领的力量”和“糾錯的能力”,而索尼在对MD“技术的高级”坚持,后被CD“应用的高级”打败后,彻底失去对“高级和引领”的坚持。

这让消费者彻底对索尼死心,失去“引领和坚持”,与其他品牌又有何不同。还好,乔波斯把这杆大旗顺手接了过来。失去喬布斯的蘋果,也會失去那“5%的時代屬性和引領活性”,現在的蘋果只是在吃企業組織結構的慣性⋯⋯。

储存更多的歌、用的更便捷、具有识别性……,一款随身听,16种整合型创新,渠道创新、识别创新……。這只是表象,本質是喬布斯用意識之眼看到的世界,與我們不一樣。他用他意識之眼看到的世界本質後,又重新構建這個世界。

或許,改變世界這個詞在他們眼中太生硬,也不是他們的動因和方向。因為,他們用意識之眼看到的世界本來就與我們不同、不一樣而已。他們之中能力強的人,只是依照看到的世界再重構世界而已。在喬布斯的意識世界裡,“有用之學”永遠是世界的表象,而“無用之學”才接近事物的本質。這種信念可以讓蘋果走向輝煌,也可以讓他自身走向死亡(不相信醫學和科學)。

他的離去讓華為失去座標和方向感,讓一些牌子高喊我們比蘋果更好。“有用之學”的積累,容易讓人狂妄,“無用之學”的積累讓人懂得謙卑。中國這些“直男企業”缺的是對“無用之學”的體悟和感受。

如果說中國企業最擅長的是什麼?就用對“有用之學”的積累和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營銷、計算、考核、科技、效率、控制⋯⋯。而“無用之學”的或缺,是所有企業領導人要補的一堂大課。而情懷和審美休養,就是這堂課的入門課,如果不補,永遠出不來特斯拉、谷歌這樣的企業。在這一點上,中國真正符合時代精神的企業只有樂視、微信和阿里。

朋友問我如何看聯想,我回答道:聯想不應該成為中國企業的榜樣,它的企業文化有點陰霾、不陽光,拒絕創新,排擠創新者,倡導剩者為王、活下來就是英雄。而現在民眾更喜歡陽光型、敢拚敢幹的企業,即使失敗,也失敗的很光榮的企業。

直男企業們,你媽喊你回家補課⋯⋯”,喊出句話話時,忽然想像那個自戀的大姐,把自己肖像放在手機屏幕上,就感覺她臉上長滿了络腮胡子……。

你認為你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世界嗎?這個所謂的真實世界,其實只是馬雲用淘寶、馬化騰用QQ、張小龍用微信⋯⋯,重新構建出來的虛擬世界而已⋯⋯。而他們用意識之眼看到的世界,或許才是‘真實的世界’⋯⋯。

第七章|後真實社會

在傳播學中有一種理論:那就是我們已經身處一種‘後真實社會’當中。

所謂的真實虛假處於不斷影響、相互轉化當中。例如我們會受到影視的影響:依照電影電視進行穿衣打扮(尤其《小時代》)、談戀愛、表達情感,但那個並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

又比如當歷史的親歷者離開的世間,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被‘加工過的信息’,而這卻被民眾誤以為真實。姜文他自己的一部電影中,想表現一個類似於啟功這樣的人物,由於他接觸過啟功,便把啟功的說話的方式借用而表現給大家,這讓觀眾和影評人覺得太假,因為觀眾接受的信息多來自電影電視這些被加工過的虛假信息,並誤以為真。當真的信息來臨的時候,卻誤以為假。

真實被掩蓋和所磨滅後,真實真假已經無關緊要,反而態度信息變得更為重要。“態度決定一切”的這個時代,我相信誰,誰就是真實的。

文化也好、設計也好、商業也好、企業也好⋯⋯,追求絕對的真實已經不再重要。用我們的意識之眼看到的真實才變得更為重要。一件漢朝布的織法,一件汝瓷的燒製方法⋯⋯,如果用來研究絕對有價值,如果用在當今的生活場景中,卻要看是否合適當今的需要和審美⋯⋯。

《文化的高級》其核心是提高我們對文化的感知力,利用高級的概念,化繁為簡提高對文化的鑑別力,為文化的發展和繼承提供方式方法,別再‘刻舟求劍’精華和糟粕一起繼承下來,這不符合“擁抱歷史,我們需要分析”的分析的含義。

《文化的真實》其核心是提高我們對文化的思辨力,利用真實的概念,穿越意識世界的虛實提高文化的探索力,為文化的發展和繼承提供通道通路,別再‘看山是山’真實和虛假傻傻地分不清楚,這不符合“擁抱未來,我們需要創意”的創意的含義。

“911”世貿大樓的轟然倒塌,讓海豐在相當一段時間一直懷疑是好萊塢的鏡頭,直到幾天之後才徹底說服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我們身處一個真實世界當中,也身處一個意識世界當中,真與假,虛與實,一直在這兩個世界中相互影響、轉化和變遷。

貧窮時,我們需要產品有用的功能;富裕時,我們需要產品的無用之美。文化,本身是客觀的存在,又是主觀的意識。如果說,《文化的高級》試圖談文化的客觀存在,那《文化的真實》就是試圖談文化主觀意識。客觀存在好談,它就在那裡。主觀意識不好談,它在每個人的腦子裡,並與所有的東西交織在一起。而如今只談文化,好像已經不到現實,因為他們本來就交織在一起。

真實和虛無,又是一幣兩面。但這關乎我們未來能站的多高、看的多遠、走的多長⋯⋯。

中國正從已知社會,走向未知社會⋯⋯。

許多人感到種種的不適應,感覺沒有方向了,錢不好賺了,機會沒有以前多了⋯⋯。其實這都是種種的錯覺,消費升級,已知到未知,整個規則變了。真實和虛擬之間開始變得無界限了。而利用意識之眼是否能‘看到’,就變得尤為重要。

就像在講述購物渠道的三個歷史時期:電視購物(QVC)、物理購物(國美)、電商購物(京東),世界95%不會變化,5%的變化,就會讓人措手不及。人是延續慣性和惰性而行走的動物,這就產生了命運,沾染了因果。

文化也好,时尚也好,设计也好,商业也好……,都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变迁。

消费升级时代,艺术素质攸关企业的生死;從已知社會未知社會,“無用之學”從來沒有如此重要;國民總時間,我們所謂的爭奪,都是民眾時間的獵取——一篇《文化的高級》只有10W+的閱讀,20W+重複閱讀,相當於佔了當天國民總時間20萬個小時,這比一篇千萬級的文章所佔用民眾的時間好要長⋯⋯。

未來階層的劃分,不再是成就財富,而是意識之眼看到的世界觀念戰爭時間戰爭,讓共享單車和竹纖維本色紙這些企業變成“快企業發展模式”,一年相當於傳統企業幾十年的發展;而中國那些直男巨无霸企业随时都可能被民众抛弃的危险⋯⋯。

真實之眼已經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只能用意識之眼才能分辨世界的真偽。

因為,在紛亂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民主,而是能看清未來方向的暴君。

时间维度又仿佛回到蔡元培主政北大的時代,抱歉主張‘有用之學’任正非教授、柳傳志教授、董明珠教授、馮侖教授⋯⋯,這篇文章不是抹黑您和您的企業,只是觀點不同,怒其缺失。我知道你們的企業發展到現在非常不易,是民族的脊梁。但時代在變,您和您的企業也需要改變⋯⋯。

或許,中國未來最大的戰略就是美國和中國之間“大哥換人了”,我們其實都要為這個戰略服務,從經濟、企業、設計、美學展現⋯⋯,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生活方式、文化⋯⋯,最終要為這個戰略提供影響和幫助⋯⋯。

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無用之學”的寶貴,才會讓商業、經濟、社會、意識、觀念、得到、秩序⋯⋯,重新煥發新的生機。中國文化是一種生發的文化,其核心就是建立在無用之道上的一種文化。“中為本,西為學”,這個倡導百年的口號,又重新成為我們的起點。外尋已無出路,只有內化一條路。

在從已知社會走向未知社會的過程中,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睁開自己的意識之眼,跳出真實世界的‘牢籠’‘羈絆’,站在‘井口’和‘真實世界’之外,用國王和上帝的視角,從新觀察和審視這個世界,無論您是從事經濟、企業、設計,還是其他行業,用‘無用’之學帶領自己的思域和企業站在世界的最高位置,從新界定自己(企業、產品、設計)的方向和未來,擺脫;‘真實世界’的制約和禁錮,觸摸到‘世界的真實’,從新界定和構建這個世界。

希望依照“對了,就對了”的人和企業越多,中國也越有希望和未來。忘記那些“剩者為王”的企業文化和準則吧,因為這樣建立在‘有用’基礎上的企業文化,永遠無法把你思域、境界和企業帶向世界的最高峰,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是高級和無用的力量,永遠無法掙脫‘真實世界’的束縛,從新構建新的世界。

不要‘華為的算計’、不要‘聯想的剩者為王’⋯⋯’,在‘有用’之上多思考‘無用’,因為在走向未知的時代裡,缺乏審美、缺乏無用之學、缺乏藝術修養簡直就是自掘墳墓。直男企業、直男設計、直男文化永遠不是未來和脊梁。

因為,“有用之學”只會讓你成為世俗世界的智者,‘無用之學’才會讓你成為重構世界的王者。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7108.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1月25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11月26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