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怪丑亦风流

春节长假,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所谓开卷有益,手头有好多本新书还没有来得及细观,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其中,当代著名美学家朱良志的新作《顽石的风流》当为首选。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顽石的风流》书影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顽石的风流》扉页

早在去年10月下旬,《顽石的风流》刚刚问世后,北京中华书局【伯鸿讲堂第11期】就邀请了朱良志教授主讲“顽石的风流”,并签售新书。当时以不能亲聆教授的高论为憾,好在书局方面善解人意,现场为我求到了作者的签名本。

《顽石的风流》出版以后,好评如潮。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传统赏石、假山、盆景的文化内涵、美学意义和哲学价值,尤其是赏石方面着墨甚多,感悟甚深,可以说是一本研究传统赏石美学的典型教科书,这在赏石艺术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下,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顺德点石堂一方英石,具有危的特点

关于赏石与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朱教授认为,对石的欣赏是中国人自我觉悟的表现。“师法造化”的观念是中国品石文化形成的基础。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复自然,是中国人赏石品石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艺术强调由人工返归天然,即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复于自然的秩序,它所高扬的是一种自由创造精神。这与欣赏顽石的要旨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顽石给艺术家指明了创作的路径。恰如明代园艺家计成在说到造园的要旨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就是说,一是以自然为最高范本,二是对人工秩序的规避。这两个要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师法自然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无锡顾可久祠明代太湖石丈人峰,以雄奇取胜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北京颐和园北太湖石“青芝岫”以雄取胜

毫无疑问,师法造化是赏石品石的原则,也就是规避人工的秩序,不过作者却以为,顽石也是有“秩序”的。石的秩序,就是天的秩序——天以无秩序为秩序。作者将石之“秩序”归纳为四字。一是怪:质疑正常;二是顽:强调无用;三是瘦:推宗独立;四是朴:瓣香未雕。我以为,如果说传统赏石所注重的瘦皱漏透,云头雨脚,也可以视作为一种“秩序”的话,那只是一种皮相,可能只是迎合一些耳食之士,瘦皱漏透之外,其实还有清丑顽拙,还有苍雄秀深,还有奇古幽危……。石之“秩序”,其实正是一种反(人工化)形式美,这也是自古以来奇石以丑为美的原委——古人也有形式美的观念,只是对于奇石并不这么看。“顽石并无风流,顽石的风流,其实要彰显的是人生命的风流。”这是作者的高见所在。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杭州西湖英石“皱云峰”以瘦见长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扬州荷花池公园清代“九峰石”之一,具有瘦秀的特征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昆山亭林园中的古代太湖石置石,透漏有加

近代刘熙载在书论专著《艺概·书概》中曾总结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这也是对传统赏石审美特征终极意义的总结。关于奇石以丑为美的观念,最知名的莫过于苏东坡的“石文而丑”之说,朱教授专门有一节内容来探讨之。但是,“石文而丑”其实是一种误读,应该是“石丑而文”,两者虽然都解释的通,但意思却大有不同。如果说,前者可以解释为石头上面的皱褶肌理(文通纹)看起来很丑的样子,那么,后者则可以解读成石头越是丑(其实就是反形式美)就越有文雅之韵。可见,后者的意思更为精深。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南京瞻园的明代大假山,气势不凡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曲阜孔府中的明代置石,以怪奇为特征

“石文而丑”之说,源自清代郑板桥《题画·石》:“米元章论石,曰瘦、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其实,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赞》文中是这样说的:“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用苏东坡称颂文同画的梅竹石图则说:“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两者大同小异,但毫无疑问都是“石丑而文”)如果结合上下的语句,所谓寒竹、瘠木、寒梅、瘦竹,与丑石是一种对应关系(丑和寒、瘠、瘦相似,带有贬义成分),如果换成文石,意思便不同了。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上海豫园明代黄石大假山内景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苏轼《古木怪石图》

苏东坡作有《枯(古)木怪石图卷》(现为日本私人收藏),上面有米芾题诗,其石方圆相兼,既怪又丑,皴理盘旋如涡,应该就是“石丑而文”的写真了。诚如米芾在《画史》曾提到的:“子瞻(指苏东坡)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这是典型的文人画。苏东坡喜画丑石,他参加途径灵璧,在刘氏园见到一方灵璧石,四面可观,如麋鹿状,十分古怪,他知道主人喜欢他的画,于是主动绘就《丑石风竹图》相赠。主人见之十分欣喜,当即以此石相赠。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日本京都龙安寺枯山水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日本京都龙安寺枯山水庭院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日本枯山水的置石,审美价值并不大

与赏石(园林置石或是案几供石)相类而又不同的是假山。假山之实虽然在汉代就有了,但其名却迟至唐代才出现。朱教授认为,假山名称与佛教(禅宗)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作者比较了一下日本的枯山水和中国的假山这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话题:“枯山水是日本庭院的代表,假山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二者都有一个思想源头,都来自禅宗。”日本的枯山水,始于600年前的室町时代,其实是无水之庭。也许是作为岛国子民,看的海水太多而产生厌倦了。枯山水以沙代水,是一种沙和石相结合的艺术,一般是平地铺上白沙,将其耙理成道道波痕,再以几方“组石”来象征山岛,庭院中不见其他草木,而且只可远观、不能行走。中国的假山,则是土与石相结合的艺术(有土假山、土石假山和全石假山之别,以后两者为典型),有的是取法山水画理,有的完全是师法自然真山的造型和肌理——其中最著名的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不但可以远观,而且可以居,可以游。其实,假山不假,只不过是真山的浓缩版而已。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大假山,以真山为原型堆叠

日本的枯山水和中国的假山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有石头点睛,但其取向又有所不同,日本枯山水中的石头都是比较敦厚朴实的水石,并不以奇巧多变取胜,更具有象征性,这与禅宗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中国假山所叠置的石头,则多为玲珑奇巧的湖石,符合传统赏石瘦皱漏透的特征,有的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其实,日本赏石并没有瘦皱漏透的审美观念),更具有审美性。这与禅宗的价值取向也相去甚远。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外的湖石假山,是按照庐山五老峰的意境堆叠的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苏州狮子林一太湖石峰,具有云头雨脚特征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

俞莹:顽石怪丑亦风流

吴冠中彩墨画《狮子林》

正如朱教授所言,枯山水妙在寂,假山妙在活。中国人是要在枯中见活,日本人要在枯中见寂。“日本的枯山水是出世的,如同日本茶道中的闲寂、孤独的‘佗’之境界;而中国园林(假山)则是入世的,就在俗世中成就自己的生命。”枯山水思想源自禅宗应无疑义,所以几乎日本所有的(禅宗)寺院都有枯山水的演绎,其中最有名的京都龙安寺枯山水庭院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的寺院极少有假山的演绎,假山都存在于世俗的园林庭院。所以,无论是从产生的时间,还是所叠置的地方乃至所表现的形式来看,假山应该与禅宗无关。或者说,这个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628.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7年1月28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7年2月11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