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挑战张卫来着,还有他的柳石轩,可是一直没有下手。
就已知的石界的张卫来说,值得我要下手的简直不堪重负,多得无所适从,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一面破墙而入。
无从下手,于我,明摆着是一种赤果果的怯懦。这种怯懦,有对高度的知难而退,也有对懂得的生生逃避。
写张卫,心里有些隐隐的痛。
曾经大放厥词,扬言我的文字:一,只写石头;二,只写石头玩得好的人;三,只写为石头做事的人。结果还是贼心不死,初心不易。
张卫三条都占了,而我一直等待着,有朝一日我能战胜怯懦和疼痛,写我所理解的张卫,以及张卫的石头。但他上半年在太原石展,当着资深前辈的面,说我在石界写人物,早就可以封笔了,因为已经写到顶点了,就没办法再超越。当时,我瞬间变脸,眼泪夺眶而出。也许是南北差异,我写过的人儿,始终水土不服。况且,况且,我还没写过张卫呢。
对于才情的渴慕,一颗心总是与生俱来的肆无忌惮,一边摇旗呐喊,一边饥渴如仇,似乎任何的险阻也消耗不了我对于审美对于艺术的好感和敏锐,也唯有如此,才觉得自己是好好地活着的,而且,活得好好的。
全面地立体地给大伙呈现张卫,我的个人能力显然还没有成熟得可以匹配。谁人能写张卫呢?说到底,只有两类人,要么爱人,要么全才。我始终坚信,那个人,纵然不在今日,但终有一天会出现。
中国当代赏石历经四十多年,从一开始的资源开发到当下的艺术赏石,像张卫这样跨越见证影响贯穿整个时代的,目前依旧活跃在赏石殿堂上的,不说绝无仅有,起码也是凤毛麟角。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历来以精神气质为暗渡陈仓的中国文人画越来越受到中西方广泛的再度认识和重视,而跟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画一脉相承的中国赏石艺术,最深层次揭示的,同样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中暗流涌动的精神需求。在石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张卫,显然深谙这一点。
这在张卫独特的藏石上,以及对待藏石倾其所有的态度上,得到最大尺度的裸露,尤其是他最近在石头底座上的突破和精进,锲而不舍,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艺术回归赏石的当下,当一个人自身的综合高度和他的石头很统一的时候,当他的石头又跟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底座很统一的时候,底座和具有艺术品潜质的石头一样,在自身和观者的心目中,俨然已经超越诗歌建筑音乐宗教而存在了。
这件长江画面石,图7图8图9,惊鸿一瞥,过目难忘,我早就窥视。你看画面上,微波荡漾,倩影清秀,临水嫩枝,楚楚动人。作者一反常规,抛却市场上司空见惯的素座,雕刻瘦皱漏透的湖石形为底座,石头俏拔清雅,底座苍古矍铄,一活一枯,立现江南园林生机盎然之一角。
太湖石,图10,广西。人物造型,如持灯闲庭穿廊。作者根据人物的动态和趋势,信手在其左前方架一湖石形的水岸石桥,一桥而曲径通幽,整体颇得魏晋之风,又有明末陈洪绶之笔意。苍然而古拙的生活场景,完美呈现,再次一反底座业界的常态。此款跟上例一起,馆主得意,谓之“石骨座”。
图12
图13
禅意的底座,也是作者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三款,图11图12图13,前者《伏虎罗汉》,戈壁沙漠漆。罗汉盘腿侧坐虎背之上,底座竟然为旧座改制,磐岩间,流云驻足,世人观之,顿有绝尘远世之感,作者名之“绝尘座”。
图12,《梵相》,四川长江绿泥石。形若结跏趺坐的佛陀,耸肩缩项举首,侧目尘世,惟妙惟肖。底座为一残荷的反扣,蛀眼斑驳,瘦筋劲脉毕现,迎风不失骨力。此款作者欣然“枯禅座”。
图13,广西红水河石胆石。坐姿人物配以雨点蛀纹残荷底座,风格意趣同上。
图14
图15
此石身份罕见,图14图15,乃贵州马场绿,石界皆知贵州安顺马场红,却鲜少有见马场绿者。坐姿人物,安然若素,如如不动。底座也以“蛀眼纹”为主要设计元素,平实自然,同为“枯禅座”,可见作者内心之钟爱。
图16
这款底座,图16,估计灵感来自古玩路的石几座,但我不懂为什么设置倾斜面,询问作者后方知,这里面有着作者的小心思。原来作者以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的长江黄蜡石,代表梦想的丰满,以几座的嶙峋,隐喻现实的骨感,上下冲突,以激荡心灵的撞击。与上面4例,同为枯禅座。
图17
图18
图19
广西太湖石。图17图18图19,奇峰兀立,峭壁平台,险夷环生。这底座的创意超乎常人的想象,石头立在底板四六开处。作者神来飞刀,面向左侧黄金分割处,破板镂空,曲水流觞。整个底座,或雕或留,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共同完成了一个用意象为主题服务的概念性底座。此款底座的突破,作者分外兴奋,命名“意象座”。
除了石骨座,绝尘座,枯禅座,意象座,作者的“残垣座”和“青铜座”,几次被我捕获,大为过瘾。一个全心全意服务于石头而为石头量身打造的底座,上来就为石头长了志气——名门望族的石头,必定明媒正娶。
图22
图20长江烫画石,与图21太湖石,同为女性题材。所不同的是,烫画石画面上,唐女当风,衣袂飘飘,绝世独立于断壁残垣之上,仿佛在放逐一将成名、江山一统的霸业雄计。太湖造型石上,一佳人,婷婷袅袅,倾国倾城,婀娜起舞,活力四射。
作者有意,两方石头都用“残垣座”立石立意,无关画面与造型之间的区别。
残垣座,容易给人从历史的长河里有生命在前赴后继的感觉,就好像新的秩序诞生在旧有的废墟上之感。除了强烈渲染出历史遗址的厚重,以及岁月绵长的沉淀外,两个底座细节上又有立又有破的几个关键性的处理,让我大为折服,叹为观止。
同样的又有立又有破的细节,体现在图22,残破的水缸,斜置的陶罐,遗落的缸沿,跟底座的经年陈旧,过度得非常和谐完美,又跟画面的生活气息相得益彰。
图23
这是在原底座上的改良,图23。也许作者见不得原款的一板一眼,也许审美终将疲软,作者兴起,一举打破原先的招式。
来宾石。蹲坐的醒狮不怒自威,蛀眼沧桑的底座时光久远,仿佛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巨狮昂首,面露坚毅。它似乎用它的不屈默默地在告诉人们,在它身后,守望的,或许不是一生,而是若干个世纪。
图24
图25
同样经过改良重获新生的是,图24图25。这是一方广西来宾石胆石。岩浆尚未冷却,地壳仍在运动,活生生地把粘在一起的柱状石体拉开,两端依旧粘连,大自然塑造了一尊展翅欲飞的铜雀像。底座的残旧一剑封喉,忠实地追随于石头的铜塑之感。
图26
这一款大湾石,图26,作者题名《本源》。数年前我好像从杂志的封底上见过。标准的蚕头雁尾,起笔回锋隆如蚕头,收笔顿斜压如雁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底座上的青铜纹饰,可衬“一”之文化之渊源和厚重。另外,碑文式高挑的底座,且正因为雕刻了经典的夔龙纹,除了彰显岁月如歌,更见作者对石头的敬奉之心,馆主尊之“青铜座”。
图27图28图29,《春秋》,乃石胆石组合。说真的,这对石头,从见到的第一眼,整个人就被生生攫走,无论底座怎样遒劲,怎样有年代感,都无法让我分心去留意,因为这对石头本身晕染开来的古意,惨绝人寰,早已经生吞活剥了我。
我个人对这底座也情有独钟,图30。《九宫飞星》,贵州结构石胆石。表面上看,作者将为人熟稔的饕餮纹,和木纹上的皴,以及底部的山石块垒,结合得至臻至美。实质上,作者高度融合了枯禅座、残垣座与青铜座,可谓美得体无完肤。
我原以为,张卫只是近来一时兴致,小试牛刀。谁知,早在1999年张卫就开始琢磨底座,设计了一款《有凤来仪》,图31图32,广西来宾水冲石,张卫以高腰杯形为底座,四棱饰以回纹。可想而知,当时很多人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石为何物的时候,张卫就已经用身体为石头躬亲力行,砥砺前行了。
这是张卫为柳石轩的藏石设计的一款底座,同时适合多种造型石和图纹石,图33图34图35。
柳石轩的玩石,总是默默地远离潮流,又无声地引领潮流。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地自告奋勇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发现我们的一些顿悟和经验,嗨,张卫早就在前方张榜公告过了。融合了文人五艺而成就玩石之道的柳石轩,终究成为了中国赏石界的一个地理标志。或许以下的陈设,虽管窥蠡测,然多少也能触其脉络。
其实,我是舍不得写张卫的,因为他与石头历来纠缠太多,太久,太深。而且无论是市场狂热时期,还是萎靡时期,在与石头这点破事鸟事的较劲上,张卫的投入太过于认真。我有时候会可惜着他的认真,又不能拦着,只有若远若近地望着,望而不说,又担心认真的人,注定会痛,然又从没听他喊出痛来。或许是石头的本质注定了他不露声色,又或许是对石头的钟爱就可以让人一如既往的温良如故,视其余一切为云淡风轻。
尽管我是那么强烈,见不得人们无时无刻少不了石头的那种执着和亢奋,我甚至多么想恳求石头放过张卫,然他对石头的直觉和直感,无疑公认都是第一流的。他毕生就为石头,也不受地域与时代的局限,他的好东西,30年前是好东西,30年后还是好东西。他对石头的忠诚、专一和责任,生死度外。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事业,他的事业就是他的至爱,他的至爱就是他的责任,他的责任就是他的道义——他把个人的事做成了大伙的事。
集先锋型开拓型实战型研究型普及型于一身的张卫,从一开始就在石头里找到自身的精神制高点,从不让底下那些无关宏旨的事情拖累自己。在石头堆里,他早已建立起个人的赏石王国和相对成熟的艺术体系,说帝国也不为过。然他不断变化,办刊,收藏;出书,收藏;底座,收藏……一路前行,一路保持最佳的饱满的状态,一直挑战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因为自信,以及对自己对石头惯有的自律和苛刻,他也从不怕变化。
早在1995年,张卫就创办了当时国内唯一定期出版的赏石月刊《奇石根艺》报,并任主编,徐伟崇曾这样评价他“在赏石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中国无人能及。”。之后,张卫将《奇石根艺》改版为《石道》彩报、《石道》杂志。2008年1月张卫带领《石道》团队加盟并主编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办的《宝藏》杂志。20多年来张卫先后编著出版了《赏石实践(上、下)》、《中国赏石名家》( 3套共18册),《中国名石档案》(卷一、卷二)、《文人雅石》、《石道》著作等各类书刊几十册。(——援引《宝藏》杂志)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石头玩出学术,玩出高度,玩出精神,已然不易,还能投入全心全意的经验和精力,以一己之成果分享并推动整个国内的公共赏石艺术的氛围。这样的赏石“义工”,前无来者,后有追者,最好来一打。
如果中国石界要出一本教科书,张卫,这个名字,是否会被永久地写进去抑或写下去?如果汇石融通将出一个栏目谓之《史记》,《史记·张卫》是否会被石界置顶?
张卫才不管那么多呢,他早已钻进了他那个矮小逼仄的作坊,捣鼓他的石头底座去了……
也对,一个用自身独特的藏石独特的底座独特的演示独特的理念,来表达自己对石头的理解,对生命的感受,对存在的思考的人,他需要写么?他早已经自己将自己写进了石头。
不,刻进了石头。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