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清玩一词,最晚出现于宋代,大体是指书画、金石、古器、盆景等清雅供赏的东西。其中,怪石也是重要一项。这在南宋宗室赵希鹄的文房宝典《洞天清禄集》中有明确指出。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怪石与其他各类人为艺术大异其趣,是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的产物,苏东坡在《怪石供》中称:「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欧阳修也有「万象皆从石中出」之诗句。大体来说,古代主流赏石不脱离砚山和山子这两类样式。但是,其中的千变万化又何尝能够穷尽呢。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魏晋以降,直至明清,经济最富庶、人文最荟萃,最讲究生活美学的,历来以江南为代表和正统。无论是南宋杜绾《云林石谱》、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还是元代《渔阳公石谱》、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文震亨《长物志》等有关赏石著述,都是诞生于江南,作者的经历、游历都与江南有关。所以,灵璧石虽然产自北方,却早已被烙上江南文化的印记,此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其实,元代佚名(据笔者考证,当为书法家鲜于枢)《渔阳公石谱》(该书也是首次提到米芾的「相石法」)中已经指出过赏石的地域风格差异:「大概北人贵湖石,南人重灵璧,为远物也。今车书混一,宜以湖石为第一,山石次之」。其中提到,北方人喜欢太湖石(石产南方),南方人喜好灵璧石(石产北方),似乎是因为地远难得弥足宝贵。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至于元代天下一统之后,应该以太湖石为第一,灵璧石其次。也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南方赏石偏爱灵璧石,北方赏石偏好太湖石。所谓南人,当指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包括游寓于此的文人士子。传为南宋临安市贾所编《百宝总珍集》,其中一则「灵璧石」明确提到:「此物文官多爱」。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从石种来看,北方鲁作赏石多以山东地区所产的青州石(淄博文石)、崂山石等为主,少见所谓的「四大名石」。不过,青州石的质色结构,与灵璧石、英石比较相似;崂山石则区别甚大,其质地属于蛇纹玉或是鲍纹玉(当地俗称海底玉),质胜于玉,相对来说,其造型结构罕见瘦皱漏透之态,多有雄浑厚重之姿,类似「泰山岩岩」(《诗经·鲁颂·閟宫》)之状,在古典赏石之中是个「另类」。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从历史传承下来的古石来看,崂山绿石多是鲁作底座。鲁作底座基本上不事雕饰,但也不同于苏作中的明式底座,其样式比较接近园林中的石供桌案,或者说是供桌的「浓缩版」,材质以北方所产的柏木、榆木最为多见,少见开线,足部也变化不大,简约大气,朴实敦厚,辨识度很高。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幽斋供石,与古为新

其实,以鲁作赏石(崂山石)为代表,这类奇石很可能并不仅仅是用来玩的,而是用于供的(有的鲁作底座为「三面工」,靠墙的一面无工,这尤为说明问题)。类似「泰山石敢当」之做法(主要在室外)更多地带有象征意味。如果说,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北派赏石的话;如果说,鲁作赏石是北派赏石的代表的话,那么,它的要义并不在于奇巧悦人,而是敬天悯人。这可能更接近于赏石的原始意义。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2735.html

(0)
上一篇 2018年9月15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9月17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