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编者按:昆明画面石特展火热落幕,引来有识之士高度关注,其客观冷静的思考和建言,为今后持续办好石展,奉献了极其宝贵的建议。本文给我们提了个醒:赏石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任重道远!

7月17日,2018昆明国际石博览会顺利落幕。对于观赏石业界,本届石博会有两个亮点:一是画面石“女娲奖”进入最后冲刺的总评选阶段,花落谁家,引人瞩目;二是首届全国画面石专题展获得巨大成功,观者如云,好评如潮。

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从中国观赏石协会画面石专业委会公布的“女娲奖”评选办法的程序内容看,笔者认为“女娲奖”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按照《观赏石鉴评标准》设置画面石分类奖,使获奖作品的鉴评建立在可比性的科学基础之上;二是把切片(打磨)石纳入评奖范围,极大地扩展画面石的生存空间,开创了天然画面石无歧视的新境界、新时代;三是按一个区间评分来判定作品优劣,获奖作品不分等级,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评委个人偏好的主观影响。这是中国观赏石业界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变革,对推动国内观赏石业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首届画面石“女娲奖”还在持续发酵中,其影响必将带来画面石业界的新进步、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客观认识画面石业界生态现状,厘清画面石业界走向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尤为迫切。我们是否可以断言:“女娲奖”火了,所以画面石也就火了,画面石的春天到来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还是人为主观判断的逻辑推理? 是基于对画面石业界生态全面深刻的梳理,还是立足业界内自娱自乐的美好期盼?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对画面石业界的客观生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生态一:画面石社会认知度低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当代观赏石的开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居住在江河之滨城市的极少数人,出于休闲娱乐的需要,结伴到江河滩边捡好看的石头带回家中装饰家居。最初“捡石头”的自发性行为,是极少数有充裕空闲时间的人们(其中绝大部分是城镇退休职工)对几乎无成本的石头的“审美偏好”,是一种鲜明个性特点的审美需要。

在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为生计、发展而奔波的年代,石头的“审美偏好”既没有在江河之滨的城市形成广泛影响,更没有在众多的内陆城市形成广泛影响,由此决定了观赏石小众爱好的先天不足,在发育期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而当步入小康生活的人们开始走进大自然,似乎为“捡石头”的小众爱好推向大众化带来契机时,在“捡石人”疯狂的掠夺下,江河、戈壁已无美石可捡,原生态无成本的观赏石资源枯竭,阻断了观赏石审美需要的大众化自然进程。

在社会多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是个性化和碎片化,当自媒体时代形成一个个纷繁芜杂的朋友圈时,当人们对互联网信息形成选择性定向接收时,观赏石审美的推广普及在社会信息中因无核心竞争力而显颓势,观赏石特别在80后、90后中知晓度极低。同时,传统主流媒体如纸媒和电视等面对多元化需要为求生存发展,更无暇顾及传播观赏石审美的小众爱好。

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生态二:画面石消费市场容量小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捡石头实际上是一种免费的审美需要,当这种审美需要进入市场演变为审美需求(有购买力的商品需要)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市场规律的法则告诉我们,某一具体商品市场容量的大小由该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大,则该商品的消费市场容量大,反之则小。

自己捡来的画面石作为一种审美偏好,具有个性心理的艺术价值,但不是所有的画面石都具备符合大众审美观的艺术价值,不是所有的画面石都具有商品价值,公认的具备艺术价值的画面石稀缺性资源决定了供给量十分有限。由于观赏石业界相当一部分人群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心理存在,受天价奇石的冲击,梦想一夜暴富的心态,在奇货可居的意淫下把观赏石的价格持续抬高,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严重背离,使得本来就因小众爱好的有效需求不足日益变化为市场需求空间更加狭小。

富人阶层对画面石审美、收藏的需要难以支撑足够大的市场容量,画面石消费市场容量大小由数量众多的中产阶层购买力决定,在不是刚性需求的画面石价格高度泡沫化条件下,面向中产阶层的有效需求被进一步压缩。水冲画面石增量已经枯竭,存量又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新锐切片(打磨)石虽然增量巨大,但即使在观赏石业界内都还远未达到广泛认可的程度,更遑论一夜之间把切片(打磨)石市场做大做强。面对这样的尴尬境况,画面石消费市场容量的扩大举步维艰。

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生态三:画面石艺术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捡石头”时代的发展初期,人们在发现石头画面纹理、图案似什么的过程中,大多数捡石人判断美与不美的标准虽然依据的是个人主观审美偏好,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主观判断是一种文化自觉,是超然的没有任何功利的文化娱乐和审美情趣。

遗憾的是画面石萌芽阶段的文化自觉还没有来得及走出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文化桎梏,就因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金钱至上的暴冲行为,断送了观赏石文化健康发展的阳光大道。业界内文化素养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画面石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传播和普及等还谈不上广泛深入,至今,画面石艺术依然在主流文化的大门外徘徊。业界内的浮躁和乱象是不争的事实。环顾四周,指鹿为马、一叶障目的所谓极品、神品画面石比比皆是,唯我独尊;举目四望,迷信文化、鬼神文化等庸俗文化在画面石观赏中恣意蔓延,甚嚣尘上 ;少数把握话语权的业界文化精英,既没有捡石头的摸爬滚打,也无市场风雨的实战历练,更缺失精品收藏,甚至不具备艺术的基本鉴赏水平(文化素养不等于艺术素养),就可以凭空想象、舞文弄墨地四处点评,在画面石图案的“妙在似与不似间”玩玄虚,华丽辞藻、生僻词语无所不用其极,不把石头吹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誓不罢休,不仅暴露出浅薄无知,而且把画面石的观赏引入歧途。凡此种种,主流文化如若敞开大门、热烈拥抱观赏石文化,情何以堪?

画面石观赏文化基础薄弱、低俗泛滥、虚假浮夸的现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纳入主流文化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画面石火了之后的冷思考

上述三个层面的业界生态是画面石是否火了的定性依据,是画面石春天是否来临的风向标。正视业界生态事实进行客观判断,应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女娲奖”的最大成果是观赏石业界内画面石的春天来了,画面石观赏文化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将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业界内自娱自乐的这一把火,能不能照亮主流文化的殿堂,是否可以点燃中产阶层面向画面石审美需求的激情,还需要画面石业界良好生态的积极培育和科学架构。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宝藏杂志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0660.html/

(2)
上一篇 2018年7月18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7月20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