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竹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绢本,墨笔,藏上海博物馆。
《雪竹图》欣赏简析: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构图新颖,层次丰富。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此图无款识。画中大石右侧的竹竿上,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此画以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为五代的佳作。
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朱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最近在欣赏古画时,看到这幅五代徐熙《雪竹图》,对图中的石头产生了疑问和探究。这幅古画原本是一幅无款无名画,经谢稚柳先生论证和研究得出是五代徐熙的画作,并取名为《雪竹图》。笔者在画中没有看到雪景,赏析文里也只有“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的描写,说的是白如雪的“秀石”。由此笔者对这幅《雪竹图》的石头产生了疑惑,现将疑问和探究如下:
首先让我们分别来欣赏唐代王维《雪溪图》和五代至北宋李成《寒林骑驴图》的雪景。
唐代王维《雪溪图》
《雪溪图》赏析:由近及远来看,画面左下方画有一座木拱桥,桥面完全被雪覆盖,仿佛披着一层素纱,似重又轻,重是因为积雪厚,轻是由于白色作为冷色给人的感觉,两者分别从触觉与视觉的角度传达出寒意,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木拱桥的右侧,树木凋零,从季节上暗示冬天冰冷之感;人烟稀少,从氛围上暗示环境静清冷之感。几间草棚四周并无围墙,四周通风,且地处溪边,背倚山石,风吹来的冷意可想而知。中景是一条小溪,溪中只画一叶篷船一个船夫撑着篙艰难划行,由此可预料溪面结冰之厚,从侧面表现天寒地冻之感。溪面采用墨色渲染,黑白对比,更反衬出两岸积雪之白。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远景仍然采用墨色,使人产生遐想:是否天地间都被寒冷的冰雪覆盖?从全局来看,墨色与白雪相间,产生一种互相对比与反衬的奇特效果,前实后虚,又增加了落雪的厚重感,突出冬季这一季节特点。画面空旷,传达出心境的孤寂之感。外部环境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结合,观者就完全领略到了作者的意图。
《雪溪图》构图平远,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被雪覆盖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中的景色更显纵深感。王维在这幅画中使用了其首创的“破墨法”,以墨色染溪水,更衬出雪之白、天之寒。
《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五代至北宋李成《寒林骑驴图》
《寒林骑驴图》是宋画中罕见的大立轴。画的是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面只有近景和中景,远景则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境界幽深。在刻意营造的荒寒冷寂中,却有嫩枝环绕苍松,严寒之下仿佛孕育着无限生机。
画史上称李成“林木为当时第一”,我们可以从这件作品中得到印证。此幅松树用锐利的尖笔勾画松针,体现了李成“豪锋颖脱”和“画松叶谓之攒针”的特点。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老松勾皴兼用,刻画细腻,笔势苍劲。山石仅侧面作皴,上部留白并以白色略加渲染,表现出白雪覆盖的效果。
《寒林骑驴图》为张大千氏大风堂旧藏,诗塘处张大千题以“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画幅下端又缀有长题:“米元章《画史》云,宝月大师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骑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画《孟浩然骑驴图》,此云骑马,一时误书耳。”又云“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贵神之状,即此图也。”
《寒林骑驴图》绢本,淡设色,纵:162厘米,横:100.4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从唐代王维《雪溪图》和五代至北宋画家《寒林骑驴图》两幅画中,我们都能看到山川大地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树木枝干积雪,给人以冷的世界。再看五代徐熙的《雪竹图》,整幅画中除了石头似被白雪覆盖,没有看到树木、竹和地面有冰雪,这是有悖自然规律的;但从枯木、竹和白色的石头,又能让人感到有一股寒意,或许这就是《雪竹图》取名的缘由吧。
《雪竹图》中的白色的、具有寒意的石头就是“雪石”,全称为“宣州雪石”,该石产自宁国,古时宁国属于宣城管辖,故,又简称之为“宣石”。拙文《一片冰雪铸石魂荒寒意境文人心》(<石界>2017.8.1发表)中指出:“……宣石表现的雪景:从初雪到瑞雪,从凝寒到雪痕,从穹雪到雪霁,从高雪到残雪,几乎把整个传统山水画的雪景图都复活了。宣石的“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山残水,全无烟火。”的荒寒意境,足成赏石的精绝之品。追冷求寒的荒寒意境,一直被文人、画家视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从徐熙简介知道,他是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江宁(今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5年-888年),徐熙画在南唐甚受重视,为后主李煜所欣赏,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
古南京和宣城有着深厚的渊源,晚唐五代时期的宣州窑(早于景德镇窑)就是南唐国的官窑。宁国有隶属宣州,所以,徐熙长期生活在南京和江南一带,游玩、写生宣州和宁国一带的山水,他是有机会在宁国接触和画宣石的。
从《雪竹图》中的“宣石”来看,石表有条状纹理,应该是宣石中的白地灯草宣。
《雪竹图》局部
这类宣石因质地比较好,在自然界一般以大片状存在,上面附着条形的灯草宣。诚如,明代计成《园冶》所说:“……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也。”此画是目前最早绘画宣石与竹和树木的画作。
至此,五代徐熙《雪竹图》应该正名为:《宣石竹树图》。从目前宣石研究来看,如果说最早称赞宣石的是唐代李白的《草书歌行》,那么,最早使宣石入画的画家应该是五代徐熙的《宣石竹树图》了!
注:参阅古代美术史和网络资料
《宣城石博物馆》《宣石文化研究中心》
李相彬
2018-1-9日于芜湖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石界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