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石友觉得好像无形之中有一道墙把玩石人隔离了起来,自成一个圈子。
其实,很多艺术家、企业家也爱石,可能您没留意罢了。一些艺术家甚至从赏石中获得创作灵感。
从国画、油画到雕塑等主流艺术品样式,均出现了以表现赏石为题材的当代艺术作品,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极具影响力和市场表现力。
一、吴冠中彩墨太湖石
2011年,吴冠中的彩墨画《狮子林》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以 1.15 亿元人民币成交。吴冠中由此成为内地第一位单件拍品过亿的现当代艺术家。
而画作所反映的题材,正是太湖石。
北京保利拍卖的吴冠中彩墨画《 狮子林》
吴冠中对于苏州园林, 特别是太湖石可谓情有独钟,他曾经表示:
苏州园林吸引我,屋宇亭榭之素雅、太湖石之玲珑、垂柳依依、游鱼悠悠,真是美不胜收。
在一篇题画《太湖石》上他如此描述:
太湖石,抽象倔。道是有形却无形,道是无情却有情,藤萝攀援拟安家,微风燕子欢。
他多次创作过以苏州园林和太湖石为主题的画作。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狮子林》。
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吴冠中彩墨画 《 狮子林》
吴冠中认为:
苏州狮子林其实是抽象雕塑馆。中国人欣赏太湖石,独立的石或石之群体构成,园艺家的高品位审美观早已普及于人民大众。
用点、线来构成抽象的石群之美,同时凭点、线的疏密表现块面之多样,则画面必然是抽象形式了,人们开始也许不接受。
于是织入回廊、亭榭、浮萍、游鱼,导人们进入园林,跨入园林,便进入了抽象画境。
这也是画家“风筝不断线”艺术观的一种体现。
二、刘丹国画灵璧石
当代艺术家刘丹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便由石头的题材入手,开始探索山水画的结构问题,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太湖石的一位画家。
刘丹国画《奇石图》(1992 年作)
他将西方绘画中的素描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粉本相结合加以创造,在有限的二维空间内,将奇石的三维结构纤毫尽现,精确到近乎难以辨认的地步,许多作品给人以一种诡谲之气,近观每个细节,又好似可转换成某处山水。
刘丹国画《小玲珑十二面容姿图》卷之一
旅居美国的刘丹具有深厚的国画和国学根底, 自身也是一个古玩赏石收藏家。他的画石作品多是根据海内外藏家收藏的古代文人赏石(以灵璧石、英石为主)所作的写真,并佐以诗文书法,其典雅的楷书与写实的奇石相得益彰。
刘丹画的《逸云峰》在香港苏富比以428万(HKD)的高价成交
刘丹以为,古代山水画之所以延续千年之久而不衰,其遗传基因中的“干细胞”就是石头。
三、周春芽油画“石头系列”
赏石是东方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而油画则是西方艺术的代表,两者相结合会有什么结果?
周春芽曾在德国留学期间汲取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1989年回国后,在研究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时,敏感地注意到,太湖石极其富有表现主义的意味,于是进行了油画太湖石的尝试。
周春芽油画《山石图》
由于太湖石本身形态复杂多样,相对适合用油画表现,便成了画家笔下的重要题材。
他笔下的太湖石,造型略显变形、夸张。
画家曾经表示:
我喜欢古典文人笔下的石头形态,但不满足于那种过于温和、内向的性格,我想到一种张扬而冒险的尝试——借助这种典雅的形态去传达一种暴力甚至色情的意味。
周春芽油画《太湖石》
周春芽把中国传统中的石头原型重新开发、重新演绎,契合了西方表现主义,也因此确立了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形态和表现笔触。
四、展望雕塑“假山石系列”
中国当代雕塑家展望将最具有现代含义的不锈钢材料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石结合起来,从1995年以后开始创作“假山石”不锈钢雕塑系列,用不锈钢材料翻制各种假山和浮石。
展望不锈钢雕塑“假山石”
展望精心地用不锈钢板拓下山石的每一个纹理,每一个孔洞,每一个转折,细心地将它们焊接在一起,然后一点点抛光,直至原来石质的造型变成闪耀着现代金属光彩的“观念性雕塑”。
展望的奇石雕塑在香港佳士得也拍了964万(HKD)
由于不锈钢假山石具有镜面效果,在任何环境中,作品的形态变得有些模糊,而反射的全部是周围的色彩、形态和变化,都市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温和之间的语义冲突,也就被突显出来。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展望假山石雕塑 惠学耕/摄
这些作品大量进入了国内外公共空间以及私人收藏,并成为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首次收藏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使得传统文人欣赏的假山石以一种新颖奇异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五、徐累“新水墨”中的石头
中国当代艺术“新水墨”的重要开拓者徐累的近年画作,多以山石为主体。
他创作的四联体《霓石》,将霓虹与石头糅合一体。在2014年嘉德秋拍中,由620万元起拍,经过多轮竞拍,落槌时已高达1600万元(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为1840万元)。
画的都是石头,但这些画既有超脱、安静的美,又暗示了一个深邃的内心世界。看着看着,心就抽离了日常生活,进入干净的思考中。
《浮玉》
《雪浪石》
《天净沙》
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赋格·徐累个展”上,徐累还首次尝试了装置艺术作品《移山》,将精心挑选的八块形状各异的片石,置入镜面不锈钢卡槽,可随意移动并呈现不同的空间层次。
《移山》
苏博庭中的山境水色实景,装置艺术《移山》的虚景,《天净沙》山石的幻景,彼此观照,互为映衬,营造出了“石非石,山非山”的禅意空间,不仅在绘画和建筑上找到了共同语言,而且在当代赏石艺术跨界融合上找到了共同语言,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徐累的《天净沙》与《移山》
因为“赏石艺术”,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创造的,一种特殊的雅事。今天看来,它不仅是一种中式的生活美学。更是一把极好的“钥匙”,领人进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六、贝聿铭的“片石假山”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在设计博物馆外景的《片山假石》时,就融入了赏石精神。
他独创性地采用石材切片加以排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庭园粉墙前以石片营造了一幅壮观的中国山水画。
贝聿铭设计的《片石假山》
可以看到,同样是石头,但借由一个有深度的灵魂组织起来,就能变成有精神力量的作品。
贝聿铭和徐累也都曾谈到过同一个意思:
表面上看,画家画石、石友赏石、设计师垒石造园。一个拿笔,一个靠眼,一个运用各种器械,好像是完全不同。
其实贯穿其中的,都是古代的“文脉”。而奇石就是那把最好的钥匙。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