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这两天,有关苏东坡传世名画《枯木怪石图》即将从东瀛回流中土的消息在艺术界和朋友圈中盛传。据悉,国际著名拍卖行佳士得已经获得了苏东坡画作真迹《枯木怪石图》,将在香港接受私下洽购或是拍卖,据说估价最少4.5亿港元,被誉为“拿到了中国书画的‘圣杯’”。这幅画在1937年流入日本以后,就侯门一入深如海,八十年来从来没有展览发表过。此次藏家再度释出,相信这也是继2002年米芾《研山铭》书迹从日本回流之后,东瀛最重要的一幅中国古代书画回流中土。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苏东坡《古木怪石图》

苏东坡堪称是一位全才型的文人,他的诗词、文章和书法都自成一体,脍炙人口。他还是“文人画”的重要倡导者,不过他的画作传世可谓凤毛麟角。比较可靠流传有序的只有两幅,一幅是《潇湘竹石图》(20世纪60年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书画收藏家邓拓高价购藏,后捐赠于中国美术馆),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画面只有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据考,此画是苏轼在黄州时赠予同年进士孙莘老(觉)的墨宝。在1984年春,这幅画曾由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鉴定为真迹。不过,这幅画一直还是存在争议,因为其最早的收藏题跋是元惠帝元统二年(1334年),之前没有任何纪录。而且后世收藏者都不是名家,最重要的就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文学家杨慎的七言跋文。从笔触来看,《潇湘竹石图》比起《枯木怪石图》略显稚嫩一些。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苏东坡《归安丘园帖》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局部

《枯木怪石图》据考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在(安徽)萧县圣泉寺绘的纸本墨笔图(27 x 51cm),枯木在右,状似鹿角;怪石在左,形如蜗牛。虽然没有画家落款,但画末有北宋刘良佐、米芾的题跋,述其来由甚详。刘良佐题跋云:“润州(今镇江)栖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今七十余,须发漆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指米芾)同赋。上饶刘良佐。旧梦云生石,浮荣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米芾和其诗韵云:“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现代海派画家吴湖帆1965年作有《临东坡木石图并黄州寒食帖》手卷)。画末有宋高宗“绍兴内府”印,元代著名书画家鲜于枢等名家题跋。米芾是苏东坡的好友,可证画作是苏东坡所作。米芾为画题跋十分罕见,其实也说明了他与苏东坡不同寻常的关系。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古木怪石图》北宋刘良佐题跋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枯木怪石图》米芾题诗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现代吴湖帆《临东坡木石图》

苏轼年长米芾十五岁,他们的交往始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米芾从湖南专程前往拜访苏翁于雪堂,苏东坡酒酣之际写了幅竹树怪石图给米芾,米芾《画史》中有记载:“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来此画被驸马都尉王诜借观后不还,可见,当时苏东坡的画还是身价不凡的。据宋代《梁溪漫志》载:“书与画皆一技耳,前辈多能之,特游戏其间……东坡所作枯木竹石万金争售。”

顺便说一下,王诜本人是著名画家,也是书画收藏家,当时有名的西园雅集就是他召集的,苏东坡和米芾等同场献艺。王诜贵为驸马,好收藏,占有欲很强,苏东坡曾应邀为其收藏撰写《宝绘堂记》,起首写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阐明了自己的收藏观,也就是不以物使,不为物役。在文末苏东坡则规劝王诜说:“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所以,十多年后,当王诜想故伎重演,“借观”苏东坡的爱物“仇池石”时,苏东坡巧为周旋,文思如涌,在朋友圈闹出了很大的动静,最终保得美石无恙。这也是诗人爱石的一段佳话。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清代石涛《西园雅集图》局部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的竹石枯木画如《枯木怪石图》,也是典型的“文人画”,米芾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子瞻(指苏东坡)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画史》)苏东坡对于米芾“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也是非常欣赏,并建议他可以多学晋人书法,这对于米芾影响很大,书法技艺由此大为进步。两人相交近二十年,惺惺相惜,堪称“铁粉”。

苏东坡爱石、藏石、赏石、咏石、画石、鉴石,堪称是全能型的赏石大家,他也是留下赏石诗文最多的一位文人,这在之前所有文人士大夫中还没有先例。究其原委,除了时代大背景之外,可能是受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直接影响有关。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白居易,字乐天),东坡尤甚。”据说,东坡居士之号,也是由白居易而起。白居易在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时,城东有一块高地,白居易经常到这里登高散心,作有《东坡种花两首》、《步东坡》等多首诗,这块高地因而得名“东坡”。苏东坡贬官黄州,在城东荒地开垦种田,帮补生计,由此想到了白居易诗中的“东坡”,并取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曾在诗中多次提到自己似白居易,所谓“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两人的仕途经历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两人都在杭州任过地方官,政绩斐然,遗爱犹在。至今,杭州百姓对此念念不忘,所谓“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尤其是西湖,两位都一直念兹在兹,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位诗人咏叹西湖的佳句可谓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使得西湖在秀气之中平添了几分文气。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西湖美景已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的爱石、藏石在杭州有了一个交集,那就是天竺石。天竺石即杭州西湖旁的天竺山石,类似太湖石,也是石灰岩类,色泽泛青,普遍体量较大,似乎不够玲珑剔透。白居易在著名的《太湖石记》中,提到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的观点。其中,罗浮石出自广东惠州附近的罗浮山,以石笋石多见。天竺石,即产自杭州西湖的天竺山。《旧唐书》称:“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白居易也有诗记之:“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三年为刺史》)白居易本传中称取了一块天竺石,诗人诗中称是两片石,我想应该还是以诗人所述为准。西湖下天竺法镜寺附近著名的“三生石”,就是天竺石,不过似乎是不能移动的山石。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天竺山下天竺之“三生石”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天竺山之山石,也有漏透之孔

二百多年后,诗人苏东坡在辞别杭州的时候,好友“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也是一方天竺山石,与当年白居易离别杭州的情形非常相似。诗人作了三首绝句谢之,其中最后一首云:“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所谓“欲把云根到处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石之志和浪漫之思。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诗中称天竺石为“丑石”,这应该是源自白居易的咏太湖石《双石》诗,这是当初诗人在苏州刺史任上所作:“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对于太湖石的审美,白居易首次提出了怪丑论。苏东坡据此发扬光大,提出了“石丑而文”(清代郑板桥引用苏东坡的话误读为“石文而丑”,两者意味有所不同)。他在《文与可画赞》文中是这样说的:“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白居易在《双石》诗末称:“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俞莹:东坡爱石有遗篇

元代王蒙《 奇石芭蕉》

如果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苏东坡对于“文人画”的宣言的话,那么,所谓“石丑而文”就好比是诗人对于“文人石”的宣言。所谓“石丑而文”,是否可以这样解释:石头越是怪丑,便越是具有文雅之趣。所谓怪丑,就是一种不似,就是一种反形式美。这也是对于古典赏石审美的一种高度概括,泽被后世。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8170.html/

(3)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8年6月1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8年6月4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