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莹 | 赏石,从传统到现代

俞莹 | 赏石:从传统到现代

2021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选择在松江古城举行,赏石精品展包含有传统赏石和现代赏石两大板块和展馆,既是一种对于传统赏石之温故知新,也是对于现代赏石的推陈出新。
说到传统赏石,也就是古典赏石,松江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镇。从米芾的“相石法”,到董其昌的画石之诀;从孙克弘的爱石,到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传统赏石的重要节点和关节点,都汇集于此。
在1843年上海开埠之前,松江曾经是古代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目前是上海地面文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上海古代赏石文化的渊源所在。松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元明以来有关赏石文化活动的文献和实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元代至正年间,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曾经从浙江挈家到泗泾镇隐居几十年,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其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亦名《辍耕录》),留下了许多有关赏石文化的珍贵史料,如《宝晋斋研山图》首次绘录了南唐李后主的那方后来归米芾收藏的灵璧石砚山,成为赏石文化史上重要的图像佐证。这也是米芾书法名迹《研山铭》附图的出处。陶宗仪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传世,其中《渔阳公石谱》就在其列,这也是所谓米芾四字“相石法”的最早出处所在。
特别是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地区的赏石文化活动非常活跃,藏石、画石、品石之风盛行,松江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孙克弘(1532—1611)、莫是龙(1537—1587)、董其昌(1555—1636)等,都与赏石、藏石、画石结缘。这三位乡贤前辈画家的赏石、藏石事迹,在同时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中都有相关记载。孙克弘,喜好藏石,是晚明重要画家,尤其是画石,存世有不少画石之作,包括蓝瑛画石和林有麟绘石,都深受其影响。1975年在其松江孙家园遗址觅得4.2米高、刻有“汉阳太守章”之印款的“美人峰”湖石,后迁置松江方塔园兰瑞堂前,也是极为难得的古代名人藏石;莫是龙,字“云卿”,是因为得到一方米芾刻款“云卿”的灵璧石,因以为字,他本人确有石癖;董其昌,虽然自谦不好石,他在为吴彬画米万钟灵璧石《十面灵璧图》后题跋中所提到的:“余与仲诏(米万钟字仲诏)称同好。余好画,仲诏亦好画。余好隐,仲诏亦好隐。仲诏好石,而余独不好石。”其实,《素园石谱》中记载有董其昌爱石的故事。董其昌对于画石颇有心得:“昔人评石之奇曰透曰漏,吾以知画石之诀,亦尽此矣。赵文敏(指元代赵孟頫)常为飞白石,又常为卷云石,又为马牙钩石,此三种足尽石之变。”(《画旨》)奇石的透漏之美,既是画石之要诀,也是传统赏石之标志性“符号”。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造园兴盛,上海及附近地区大小私家园林多达数千,最著名的便是有“东南名园之冠”美称的潘氏豫园。豫园位于上海县老城厢,园内假山古石众多,其中一尊太湖石玉玲珑“秀润透漏,天巧宛然”,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被列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上海地区至今仍保留很多历史传承的古石,如松江方塔园明代的五老峰,松江醉白池明代的廉石,南翔古猗园明代的五老峰,嘉定汇龙潭公园明代的翥云峰,嘉定秋霞圃的清代米汁囊等等。这些古石玲珑剔透,集皱、漏、瘦、透之美,皆为石中上品。这些也可以说是传统赏石乃至海派赏石的文脉所在。
明清时期赏石文化的一大标志性成果,无疑就是松江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的问世。《素园石谱》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现存最早的画石谱,更重要的是,它直观而又系统地向人们展现了传统赏石的主要品种、精品样式以及置座形式,包括园林置石和案几供石,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赏石普及和启蒙读本,人们由此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石头可以“入谱”“入画”。即使比起当今文本化的观赏石鉴评标准,画石谱更为直观,可以按图索骥。
其实,众所周知,《素园石谱》中的不少古代名石并非原貌摹写,而是画家的一种想象,包括苏东坡的“雪浪石”,被描绘成了具有瘦皱漏透特征的造型石,这可能也是画家的故意为之,似乎是表明和凸显了作者心目之中传统赏石的经典样式,以及赏石“入画”“入谱”的要求和标准。可以这样说,这是传统赏石极为重要的标准绘本和样本,也是传统赏石精品鉴赏的启蒙读本,引领了后世画石乃至选石的标准。
传统赏石的昨天,明代松江无疑是个不可或缺的标本。现代赏石的今天,海派赏石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如果说,传统赏石是一种仅囿于文人士大夫的贵族文化,那么,改革开放后所兴起的赏石热潮,则是一种由下而上波及社会各阶层的大众文化。它集中表现为地域的广泛性、审美的多元性、流派的多样性。传统赏石虽然影响仍在,但现代赏石受众面更广,爱好者更多。现代赏石(以广西水冲石和内蒙戈壁石为代表)更加注重质、色、形、纹的可赏和可娱性,突出主题表现,强调形式美学,注重借鉴中西艺术流派的表现手法,更多地强调趣味观照和艺术审美,从而在社会大众的认知和普及度上得到了广泛的张扬和传播。赏石不再像传统那样被视若敬供之物,而是更多地带有游戏娱情的色彩,特别是小品组合石的出现,增添了表现和创作的乐趣,成为现代赏石具有突破意义的创新。其中,海派赏石无疑是现代赏石中的重要流派。
如上海石协近年来致力于践行海派赏石之观念,《海派赏石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书,就是首次系统地总结海派赏石之由来、特点,目前“海派赏石艺术”正在申报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谓海派赏石,就是以弘扬传统、雅俗共赏、务求精湛、兼容并蓄等为特征,它既依托于海派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立足于上海,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
如果说,传统赏石重形态,那么,当代赏石重质色。传统赏石不辨质地、不重质地,形式(造型)决定内容(质地)。现代赏石由于引入了地质科学而更注重质地,内容(质地)决定形式(造型),同样一种造型,往往由其形成难度(质地)的高下来评判优劣;古代赏石大多色彩单调沉敛,这与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曾经提到的“五色令人目盲”之类观点相一致,也符合传统文人内省型的性格特征,而当代赏石提倡色彩亮丽光鲜,这与当代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以及高调张扬的外向型性格特征相仿佛。特别是对于质地的讲究,现代赏石已经开始与宝玉石界接轨了,并且开始影响到新石种的开发。如2015年5月15日颁发的《观赏石鉴评》国标(GB/T31390-2015)之中,新增加了“色质石”一类,即是指以色彩、光泽和质地为主要审美要素,而形态和纹理在鉴赏中处于次要地位的观赏石,形态的权重(15%),让位于质地(20%)和色泽(20%)。
传统赏石与现代赏石的转型,无疑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比如,作为“色质石”代表的黄蜡石,晚清在岭南地区就已开始流行鉴藏。到了民国时期,传统赏石正式向现代赏石转型。如现代赏石的形质色纹评鉴要素,就是源自天津藏石家张轮远有关雨花石的评鉴标准。张轮远在总结灵岩石(即雨花石)的评鉴标准时,以“形、质、色、文(通纹)之客观上美好特点,为研究灵岩石之权舆”。其中“质为本体,当属最要”。(《万石斋灵岩石谱》)。
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所著的《石雅》(初版于1921年)一书,是近代第一部以科学赏石观撰著的观赏石专著,首次科学系统地介绍奇石、宝玉石、矿物晶体的有关知识。该书不但介绍各类观赏石的形貌特征,还解释其成因年代、物化特点,标志着赏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由文化艺术赏石向科学赏石过渡,赏石客体由天然岩石为主向矿物晶体、化石等全方位拓展。可以这样说,《石雅》的问世,标志着传统赏石向现代赏石的转型。
 

俞莹 | 赏石:从传统到现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海上石语):俞莹 | 赏石:从传统到现代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7271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5月11日 下午11:03
下一篇 2021年5月18日 下午2: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