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故事多

晚唐孙位绢本设色《高逸图》(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平时难得一见。这幅颇为少见的唐画,也是画家传世唯一一幅作品,描绘的人物场景据考是魏晋“竹林七贤”的故事,不过缺失了三人,画面上只有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四位。这也是“竹林七贤”最早入画的实物。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晚唐孙位《高逸图》之一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晚唐孙位《高逸图》之二

“竹林七贤”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传颂千年。“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山涛、阮籍、刘伶、嵇康、向秀、阮咸、王戎。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满腹才华,各有技艺,他们与司马氏朝廷采取不合作态度,不拘礼法,旷达狂放,清谈饮酒,纵情山水。据考,他们主要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中,即今河南辉县吴村鲁庄一带,这里也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长期隐居的地方,至今尚存“竹林寺”,寺内有“七贤堂”供奉“竹林七贤”。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香炉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清早期·紫檀百宝嵌竹林七贤大笔筒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现代刘旦宅“竹林七贤”镜心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即追求一种亲近自然、率真风流的人生,这对于后世的文学艺术乃至生活美学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只有在真正亲近自然的时候,才能发现奇石独特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时期是赏石的发轫期。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故乡浔阳柴桑栗里的“醉石”,被视为最早被文人命名的赏石,陶渊明甚至被誉为“赏石鼻祖”。(参见汇石融通公众号2020年7月1日:“‘醉石’艳传千百年”)

不过,陶渊明(365-427年)生活的时代距离“竹林七贤”有百多年。至于“竹林七贤”们有没有发现了大自然中的奇石之美,至少在他们的诗文中并没有体现。所以,孙位《高逸图》描绘的场景中,有两方太湖石类的奇石——这也是传世画作中最早见到的奇石形象,就值得探讨了。《高逸图》中的太湖石,以细柔线条勾出石的轮廓,用浓淡墨色皴擦出石的质感,敷以简淡颜色,太湖石的阴阳向背表现的无微不至。这也是最早见诸绘画的太湖石形象。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晚唐孙位《高逸图》画石之一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晚唐孙位《高逸图》画石之二

在我看来,孙位《高逸图》所描绘的“竹林七贤”场景,应该并没有去推敲还原当时的场景,而是用的是“今典”,即描绘的是晚唐文人士大夫庭院的场景。此时,太湖石置景在上流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

如在中唐诗人白居易笔下,就有诸多咏赞太湖石峰的诗文,反映了太湖石已经在文人庭院中广为置立了。会昌三年(843年)五月,白居易为牛僧孺写下了著名的《太湖石记》,还首次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的观点。

可以映证的是,孙位《高逸图》也有祖本,那就是近些年出土的南朝画像砖。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南京、丹阳两地发掘的南朝墓葬中,相继发现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题材的画像砖,多是几百方砖拼镶而成,人物图像凸出呈浮雕状,极为精美传神,画像砖上“竹林七贤”无论结构、布局还是形象、画风,与孙位《高逸图》高度相似, 仿佛一脉相承。据画史记载,孙位人物画深受东晋画家顾恺之影响,“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母本或许就是来自顾恺之画作。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拓片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之荣启期(南京博物院藏)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分为两组,一组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组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其中。荣启期是春秋时期鲁国隐士,精通音律,博学多才,远离政治,自得其乐,被誉为“高士”,孔子曾经拜访过他,其性情和“竹林七贤”相似。画像砖将他与“竹林七贤”并列,一方面可能是一种追根溯源,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出于构图对称的需要。不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上并没有奇石(太湖石)的形象。可见,当时确实应该还没有赏石之置。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之嵇康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之阮咸与刘灵(伶)(南京博物院藏)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之山涛与王戎(南京博物院藏)

如果说,“竹林七贤”与石有缘,那也是指“药石”。如陶渊明在《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诗中提到:“负疴颓簷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所谓“药石”,就是指“五石散”,通常是用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五种矿物组合而成的一种中药散剂,附之以防风、人参等数十种草药。这种中药散剂据说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主要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又称“寒食散”。“五石散”药性燥热,服后使人发热,必须冷食来散热,据说会产生一种迷幻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鲁迅先生1927年曾经在广州作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提到魏晋名士何晏因身体不好,因此不得不服药,吃的是“五石散”。传说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引领下,“五石散”在士人名流中广为流传。鲁迅提到:“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现代李可染《七贤图》 立轴

有意思的是,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1948年作有《七贤图》设色纸本立轴(上拍于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成交价218.5万元)。画中描绘了竹林七贤们悠游林下,其中右下方一位老者(或是嵇康)坐于椅子上,手捻胡须,正对着前方一方透漏交加的奇石(太湖石),仿佛正在相石解读。这方奇石的出现,非常突兀,也十分点题,表明了文人隐士对于赏石的钟爱之情。当然,这也是画家的一种合理想象,用的也是“今典”。李可染虽然没有留下更多赏石画作,但有关米芾拜石之作不为少见,反映出画家对于奇石确实也有所好。

【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现代李可染《七贤图》局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竹林七贤”故事多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71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7月27日 上午8:18
下一篇 2021年8月21日 上午9: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