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皱漏透”是迄今为止真正专属于奇石的一项审美标准。传统石的鉴赏素有体系,无须参照其他艺术门类而能卓然于艺林,甚至能为书画雕塑理论与实践提供最直接的借鉴。是故,传统赏石方能经干年更迭而不衰,历浮世纷扰而不败。
然而,“四字真言”只是前人总结的一般规律,体现的是美石的表象和基本特征,或者说,只是一种相石的小诀窍。佛语说“登岸弃舟”,一味潜心“标准”,追求“瘦皱漏透”而忽视了“瘦皱漏透”应达到的整体效果和意境,则只能荡舟江海,难达彼岸了。
——审石,瘦皱漏透兼具,更当察其气势之聚散,形势之巧拙。
一方石头,无漏透散之,则徒具顽劣,难发灵秀。故古人以“云根”喻石,逸品也常以云字命名,此爱其氤氲舒张之故。然如发而不收,恣意张扬,又必气涣神离,烟消云散。“锁云”之锁,即聚也(如图一)。倘若洞口豁开,线条迷散,则必失其精神。
再如下图两方,其气不收,左扯右拽,乱相迭出,神采尽失,魂飞魄散而已(如图二、图三)。
故此,佳璞之气势,必有发有收,有动有静。譬如拳中太极,圆活连贯,开合有度,形意相随。虽凤素鸾回,必抱元归一,凝神聚力。赏之,可感音乐之韵律,哲理之妙义(如图四、图五)。
再说巧拙。现今传统石赏玩多喜弄巧,又受“四字”指引,一味追求玲珑奇巧、险峻飘飞,却常流于轻浮而不知〔如图六、图七)。
唯东坡得其真意,以“拙”抑巧制衡,或求押韵而谓之“丑”。“瘦皱漏透丑”,鉴赏标准由此愈臻完善。一“丑”殿后,如千斤之坠,使得赏石之道从此打实了下盘功夫。此丑拙,对应瘦皱漏透诸般秀巧,实乃憨真与粗朴,钝直与厚重。后人不知,常以邪践“丑”,以丑为“丑”。
王镛先生制印语云:“巧,艺之大忌也。初多喜巧厌拙,或以整齐鲜华为能事,或以无端造作为聪明,皆伤于巧字,若悟心不开,终不免堕于小家气耳。”赏石亦然。石之形态歆侧而能整饬,妩媚不失厚重,不露工巧,不落轻佻,方为上品(如图八、图九)。
今所见之传世名石多以古拙自然见长,米万钟画石册页中所录也大抵如此。唯作假者反多突兀躁轻之态,刻意弄巧,反证其伪〔如图十)。
相石如识人,八面玲珑不免圆滑,特立独行又过乖张。唯有巧拙互济,大巧若拙,灵秀质朴,真切自然,方可令人愉悦,如沐春风。采石如择友,具巧之情调,拙之格局者,便可引为至交。
笔者以为:鉴石虽有诀窍,应用之妙,却存乎于心。功夫在石外,识得正清和,解得真善美,则道不远人矣。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5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