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
怀
/
沪上风云阅百年
片石纳尽谱新篇
灵岩唤作奇峰景
峻谷掘出锦绣笺
立壑营丘山骨鉴
著书拓影道心传
评说何待后生语
我辈自当任在肩
 
夏日浓烈的印象尚未完全退去,深秋已经送来希冀的消息。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即将如期而至,仿佛在顺应节气的更迭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似有安排,又自然而然。海派赏石的这一盛举,似乎内有乾坤,从开头的古典石总论,生发到单一石种的各论。灵璧石成了首当其冲的开篇,其中不无因由。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结合自己的玩石过程,系统了解灵璧石知识,缘起于1992年阅读了顾鸣塘先生的《华夏奇石》,而真正认识灵璧石则是在2002年上海的市场,这种缘分令我对本期研修班主题,有种内在的亲切感。上海人——灵璧石,似乎一直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这种内在的联系,印证了一座城市风格的积淀,又像是一群人的集体文化守望。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守望文化,是收藏的本质。上海收藏界的影响力体现在当代不间断的传承与创新。其根植的海派艺术,涵盖了近现代的书画、戏曲、盆景、工艺等,同时将赏石艺术烘托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那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甚至可以将古今中外的艺术形式,熔为一炉,从而开创自己的一代风气之先,融汇了精致雅气,博古厚重的不同特质。而灵璧石正是这些特质的优良载体之一。
四大古典名石,各有内蕴,英石瘦硬劲健,堪着一个“力”字,湖石玲珑幻化,堪着一个“幽”字,昆石莹洁润透,堪着一个“润”字,虽然各具特色,而灵璧则独具博古韵味,须着一个“古”字。其韵味体现在历史传承的厚重感,皮色苍古的润细感,造型变化的体积感,纹理勾勒的肌理感和内蕴醇厚的音韵感。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
/
 
苍苍古韵欲何求
磊磊层岩每探幽
钟磬闻韶尊礼乐
诗书写意揽峰丘
轮纹宛转疑仙咒
洞岫空灵启蜃楼
也拟清虚存诤友
林泉烟雨共君收
 
每一颗灵璧石,都可以极尽形制变化,体积感与视觉张力并举,既可以独自静对,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以叠石成峰,幻化城市山林。于是诗文里,书画里,园林里,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从远古的庙堂里,回响钟磬礼乐,到宋元文人的笔墨间,晕染诗风画韵,再到小桥流水之畔,构筑城市山林之梦,灵璧石一路走来,其兴替浮沉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赏石简史。而历代诗文书画所记录的信息,则鉴证了赏石文化的坚守,作为这部史册的注脚,时常被各种赏石文章引用。
然而此处不想再赘述那些名家之言,名文章句,只想探寻,为何灵璧石总是令令藏家痴迷。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当参加了第一期研修班,欣赏过上海藏家的灵璧石名品,似乎有了一些领悟。那难以抵挡的魅力,在《意与古会》这本书里表达的淋漓尽致。然而,在那墨色光影的变化深处,我仍有种疑惑,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多的美石集中于这些名家手里,或者说怎样的审美动机推动他们执着于此,乐此不疲呢。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于是忽然记起,在第一期研修其间,赏石大家徐文强老师引领我们参观灵璧“天一园”的经历。当时,大家穿过一进进院落,一座座展厅,行走于形色各异的建筑与藏品之间,可谓眼界大开。园内馆藏有一万多块大小各异的灵璧石, 许多堪称精品,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徐老师精准的点评之外,更加精彩的,当属那些他亲历的当代灵璧石开发历史,娓娓道来,令人闻之感慨万千。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三十多年前,徐老师便钟爱灵璧石的形制变化与皮色莹润,屡屡深入灵璧产地,引领和指导了当地农民,从挖石、选石和刷石头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开创了灵璧石走向收藏市场的格局。这期间,许多跟随徐老师一起发现和销售石头的人,都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向灵璧石收藏和营销高手的转变,而他们的生活也从一穷二白奔向了小康,一个产业的形成,造就了多少财富的神话,可谓数不胜数。这座“天一园”便是从一片白地,开拓发展而来,其主要动力就是灵璧石产业。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对比今夕,既感慨徐老师当年的眼力与气魄,也佩服这些灵璧人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的努力与辛勤付出。可以说是上海藏家和灵璧人共同铸就了灵璧石产业今天的辉煌。而今他们已经将产业延伸到了园林景观和环境美化等领域,耕耘着更加广阔的市场。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正当流连于精彩的往事与秀丽的园林风光之时,一座别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朴素的造型,仿佛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居的缩影,木质的窗棂上挂着几穗玉米,旧式的编织门帘款款低垂,疏落的竹篱笆围挡了几架瓜豆蔬菜,其中还点缀了几朵百日红等小花,令人感觉仿佛在大观园中偶遇稻香村的惊艳。猜想,这民居的点缀,是否是主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而对徐老师一行的热情接待,则印证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徐老师引领我们穿花赏景,沿途很少停留,直奔庭园深处的一处静谧小园,日式风格的景观与外院的江南园林迥然不同。碎石铺地,汀步蜿蜒,竹篱、红枫、石灯笼等造景元素点缀其间,松竹耸翠,碧草茵茵,一番空灵的禅境悠然而生。这里是主人的茶室所在,内部陈设不仅有明式家具、茶席和灵璧石,还有根雕、书画等,文人书卷气氛浓郁。用徐老师的话讲,这里是主人的儿子,一位 “石二代”打造的会客空间,而迎接我们的这位年轻人,给人感觉也是温文尔雅,与思维定式中“石农”的形象相去甚远。这是新一代以灵璧石为契机,进行园林景观开发与建设的年轻灵璧人代表。从玩石头到造园,见证了徐老师所说的,石头改变了一家两代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游赏至此,忽然顿悟了徐老师前一天关于灵璧石鉴藏的讲话,内蕴深意。课堂上仅仅感受到他的言辞恳切与观点鲜明,不同于其他老师引经据典的考据溯源,强调的是当代人对于灵璧石等审美体系与鉴藏标准的建立与探索,目标是将当代赏石推向艺术品收藏的高度。然而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徐老师如此激动地强调当代人对赏石的思考,而不是古人对传统石的论据。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
/
我在庭园君在山
胸怀古韵乃相关
繁华梦后常回首
落寞乡间每汗颜
为有初心勤探索
须随道义苦登攀
石来情往峰云启
多少传说入鬓斑
 
回忆到此,所有疑问豁然开朗了。这些前辈藏家并非从个人收藏的角度在思考,而是从一个产业亲历者的视角,试图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与赏石实践结合,启发更多的人投入到当代赏石鉴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去,从而为未来赏石产业的发展积蓄动力与发展空间,一代赏石家的胸怀由此可鉴。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因此,不禁为自己那点文人小资的情怀感到汗颜。只盯着几块石头,几本古书,藏品再精彩,只是关注于个人内心的层面,难言创造赏石高境界。石头与园林的旧梦,传承千百年,许多往事都印证了,只有赏石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去支持和传扬,才能够让石头走的更远,更加历久弥新。
如果人生是一种经历,收藏可以理解为一场修行。得几块美石,小我内心便满足了;而推动当代赏石持续发展,则是大我的胸怀。好比佛家的小乘自渡与大乘普渡一般,能将自己对赏石审美的追求,融入到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洪流中去,带动一方乡土经济与文化的提升,才是赏石的高境界所在。这也许是此番研修组织者如杜会长、徐老师等前辈,在自身藏品极大丰富时,仍然不畏酷暑,不计名利,孜孜以求的缘起吧。

更书香草续离骚|写在上石协第二期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之前

灵璧石与上海人的因缘,似乎毋庸赘言了,其中所蕴含的,有收藏的乐趣,更有文化的力量,将一种古典文化,小众审美,推广到大众中去,才是让涓流归于大海,才能够让传统得到弘扬和永生。“尽疏珍禽添尔雅,更书香草续离骚。”上海藏家这种守望古典,引领审美的情怀,便是我在第一期研修班中最深切的体会,即将到来的第二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6492.html

(2)
上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0年11月11日 下午4: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